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一句中的“五斗米”,历来被多数人理解为“陶的微薄奉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考查历史典籍有关记载及陶的思想发展轨迹,分析陶弃官的当时背景和一些事件的联系,我们认为此句中的“五斗米”,应是指“五斗米的信徒”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字何解     
《庄子·养生主》里面,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之篇章中有一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发”一般我们理解为“磨刀、打磨”。  相似文献   

3.
"小山"新解     
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句的解释,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对词意理解上的分歧,不仅影响到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更应影响到读者对全词整体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考证,本文推倒了闵定庆、沈从文等研究者的六种说法。认为“小山”应是指“丰乳”。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妇病行》一诗一直被作为反映贫民生活的作品而倍受关注,但有关此诗的断句历来有较大差异,对细节的理解也存在很大不同。突出的分歧出现在“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及“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两句。一种意见认为“牖舍”归属上句,“交”属下句,则到市乞讨的是孤儿,入门的是亲交。另一种意见认为诗中的“舍”属下句,  相似文献   

5.
大克鼎铭文“显孝于申”的理解一直以来就“申”的词性以及这一句的语法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说明了“申”是个名词而非动词 ,应破读为“神”。它是正常语序而非倒装。也说明了“申”的动词来源于电闪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Not”虽为一个简单的否定词,但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它的用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句义的理解,文章以实例分析探讨了“Not”一词的灵活用法,和它在某些结构以及习惯用语中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7.
王维诗《鸟鸣涧》第一句有“人间桂花落”与“人闲桂花落”两说,且对“桂花”的理解也不相同。文章拟对此进行考释,并力求从王维写此诗的文化背景及文字训诂的角度探明出现“间”、“闲”两说的原因,说明应是“闲”而非“间”。  相似文献   

8.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语句结构的考查,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结构复杂的单句。从理解结构复杂的单句入手,能把握句意或句群的中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下面就常见的“双宾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试进行辨析。第一,含义不同“双宾语句”是一些表示与“交与”“赠送”“告知”“请教”“训诫”“奖惩”等有关的接物动词,做了谓语之后,则这些动词既要涉及到人,又涉及到物,也就是说要带上相互等列的两个宾语。例如:1.他告诉我一个好消息。2.我向老师请教了三个问题。其中例1中“告诉”既涉及近宾语“我”,还涉及远宾语“消息”;例2中谓语…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只要P,就Q”句式分析,准确解释和理解充分条件的含义,了解这一句式的语用功能及修辞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大陆知名歌手程琳出走大陆,浪迹天涯近四年后,日前与香港影视界的“大哥大”黄霑签下合约,成为黄霑旗下第一位歌手。不久前,黄霑谈论了收入程琳的经过:多年前,程琳随大陆“东方歌舞团”到香港表演,在一次聚会中,两人未多做  相似文献   

11.
张晓云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3):78-79,122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东犬西吠”不应解释为一般的陈述句:“东家的狗(听见西家声音)就对着西家叫”,而应理解为互文:“东家的狗和西家的狗相互在叫”;第三册中的“公子”不是指湘君。而是指湘夫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吗"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吗”问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1.根据“吗”字的历时演变过程析离出了现代汉语“吗”问句的三种功能类型:询问求知句、猜度求证句和反诘质疑句;2.运用传息语法的有关理论分别考察了影响“吗”问句功能类型的几种信息结构;3.运用信息结构的分析方法对某些同形异义的“吗”问句进行了析离;4.在余论中,还提到了其他影响“吗”问句功能类型的因素。通过以上的分析.文章试图说明信息结构是制约人们理解问句功能类型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是《与朱元思书》中对“山之奇”进行描绘的句子。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有很多版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语文教学参考中,对此句的理解是:“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在后面的参考译文中对此句的翻译为:“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部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从这两处来看,“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主语指的是山…  相似文献   

14.
“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表达方式,只有掌握了它的句式结构特点和句意的内在联系,并注意与“对文”的区别,才能准确理解古文,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最后,我说一句”是语篇结尾常用的标记形式。它用在语篇结尾可以名符其实地引出一句结尾的话,但虚化“说一句”而引出多个句子或多个段落的用法也很常见。对于这种虚化用法,从修辞角度,通过与“最后,我说两句”的虚化用法对比,分析“最后,我说一句”成为元话语标记的过程。由此理解:修辞效果的实现是元话语标记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释"行人"、"寡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见于《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行人”、“寡妇”经常被误解。“行人”被理解为“一般的过路人” ;“寡妇”被理解为“丧偶的女子”。比如《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中华书局出版 )将其释为“一般过路的人往往为鸟声感动而停步倾听 ;一些丧偶的女子听到这种声音就起来彷徨 ,无法熟睡”。其他如《古诗源·白话乐府》(哈尔滨出版社 )注为“行人停了脚步听 ,寡妇听了心难平。”《中国古代乐府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注为“行人每到这里停足而听 ,寡妇听了更是彷徨…  相似文献   

17.
花木兰这个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以此为题材的影视、戏剧、故事层出不穷。而人教版就一直将其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足见其影响。但教材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的理解却有失偏颇。查阅一下过去的一些注释,大多解为“将军死去了,木兰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语法包含大大小小的单位。本文综述了前人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划分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具体谈了对“小句”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语文生活潮涨潮落,想不到“乐山乐水”这样的古语词,也赢得了青年人的关注。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位素质评委点评时引了一句“仁者乐山”,他把“乐”字念成了le。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副词“就”和“才”及其它相关副词与句尾“了”共现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副词“就”更容易与“了”(句中“了”和句尾“了”)共现,而“才”更多地单独出现,尤其很少与句尾“了”共现;与“就”“才”用法相似的其它副词也有类似现象。文章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