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地市级政府承担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中西部地区地市级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因企业行业背景缺乏等历史原因,普遍面临着师资结构单一、实训条件较差、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问题.从高职院校层面来探讨,增强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包括坚持就业导向的办学思想,改进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乡村旅游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不断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加入到乡村旅游开发的大军中。女性从业者作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主力成员,其从业不仅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还可以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女性从业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SWOT分析,研究女性从业者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外界的机遇、挑战,提出促进女性从业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走劳务品牌经营之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由国内走向国际,提升劳动力的核心竞争力,这既是劳动者本身发展所需,也是市场所需,但同时也面临人们的观念问题、劳动者自身素质问题、劳务品牌培育非专业化问题和制度欠缺问题等困境。提出了四项重要建议:多种途径改变对部分劳务工种的歧视;探讨劳务品牌专业化运作的方案,为劳务品牌培育提供可行的理论支持;吸引大学生加入到品牌劳务队伍中来,提高劳务品牌的含金量;完善相关制度,为创建知名劳务品牌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由于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财政投入不足、"双师"素质教师缺乏等原因,导致中西部地区市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解决中西部地区市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实施路径有三种:对接产业,与企业联办专业;寻求订单培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争取政府投入,吸引行业企业支持,探索"校、政、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是判断高等学校创新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研究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高校的创新能力差距较大,这对于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十分不利。为此,建议政府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研发投入;建议中西部高校充分发掘内部科技创新潜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以加快提升创新能力,为推动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聚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促进东西部共同繁荣 ,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所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地区大开发 ,人才是关键。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抓好的五项主要工作之一。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起决定作用的资源 ,充分利用和开发西部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 ,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速西部地区人才的培养和聚集以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才实力 ,是保持西部…  相似文献   

7.
刘丹 《辽宁高职学报》2008,10(2):104-106
阐述了随着分工的细化,许多房地产行业方面的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相继诞生,这些公司为开发商提供专业的资讯管理、物业管理、销售推广等服务,并主要从薪酬水平、从业者基本特征、从业者的培训、职业发展、及激励机制方面对置业顾问作以分析,提出提升置业顾问的从业者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经常性的工作,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它一般是自下而上,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由行业(企业)、学校先行开发,逐步完善,然后由主管部门进一步规范的过程。《国家职业标准》是当前职业对从业者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文章就高职专业培养方案对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系的课程开发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技工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从业者,作为具有综合素质,能够满足当代生产需要的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语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本文分析了学生需要哪些语文能力,这些能力在技校语文课上如何培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肖文 《江西教育》2004,(5):39-39
体育资源通常是指场地、器材、运动健身项目、开发途径以及健身目标评价体系等。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在体育资源方面有差别。这里着重介绍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开发运动健身项目,建立合理的目标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初中生体育素质。  相似文献   

11.
劳资关系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劳资关系紧张,刘少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劳资两利"的主张,即要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剥削;在发展生产的前提下争取工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资协商机制和加强对劳资双方的教育来解决劳资争议等。他的主张对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提高劳资双方的积极性,确定政府在劳资关系调节中的主导地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是由工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是工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要求。工会依法维权的重点是:依法维护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依法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主政治和精神文化权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工会应通过增强工会的经济实力,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等措施,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提高工会的整体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恪尽职责。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业务的需要,外资并购中被收购企业需相关员工工作至并购日,而外资并购审批的不确定性与劳动关系处理的确定性易产生冲突。以朱某等五人起诉其原企业系列劳动争议案件为例,在外资并购的过程中,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中一类争议性条款应理解为双方协议解除劳动契约,但劳资双方另行合意劳动者继续留下工作直至收购完成。劳动合同解除后,留下继续工作的员工与单位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员工之后的离职行为系向用人单位提前通知解除事实劳动关系。同时,我国应以行政法规的方式在外资并购涉及劳动者安置的情况时放宽对于约定终止的限制,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与相关员工签订有最长时间限制的,以收购完成或者劳动者订立其他新的劳动合同为约定终止条件的劳动合同,以填补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14.
金融业为使顾客感受宾至如归的感觉,第一线服务人员即使碰到顾客无理要求,也必须压抑负面情绪,展现亲切微笑,让顾客感到满意即为情绪劳动基本精神,此作法将增加金融业第一线服务人员工作负荷,形成工作压力来源,进而影响工作满意度。本文以某金融业第一线服务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情绪劳动、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之因果关系,运用问卷调查,便利抽样方法共发放207份,有效问卷为205份。实证发现,情绪劳动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显着影响、工作压力对工作满意度、情绪劳动对工作压力具有负向影响。本文提出结论、管理启示,作为金融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劳动供给完全无弹性时,工薪税就完全由雇员承担;在劳动供给完全弹性时,工薪税则完全由雇主承担;在劳动供给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时,工薪税由雇主与雇员分担,且分担比例是供给弹性与未征税时劳动需求曲线的需求弹性之比值。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其中对劳务派遣进行了特别规定,分析清楚三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法律能否正确适用的关键.本文在这部法规和目前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劳务派遣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三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提出在派遣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之间形成的是劳动关系,但这种劳动关系具有涉他性;在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形成了使用与提供劳动力的关系;而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则产生了受合同法和劳动法体系双重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所以,整个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劳动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管理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表明员工的情绪智力直接影响工作绩效。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251名银行员工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银行员工情绪智力、情绪劳动和工作绩效的关联性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情绪劳动在情绪智力和员工的工作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离退休人员返聘现象备受各界关注,褒贬不一。在实际工作中,离退休人员接受用人单位聘用后在工作中权益受侵的案件日渐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在劳动力权利大致平等条件的基础上,才可以引导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发展,促进社会的安定,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为我国劳动争议采用“一调一裁两审”的解决机制。但实施十多年以来,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上,其逐渐显露出很多弊端与不足。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对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进行深人的反思与研究,重构一个更加合理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更加确实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劳动保障监察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监察实务中,采取何种监察模式实现这一目的,其过程、结果和结局却可能大不相同.本文在分析目前一般劳动保障监察模式的不足和缺陷的同时,提出了一种以江苏为代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和谐监察工作模式,并详细论述了该模式的基本框架内容,阐述了该模式的创新意义以及对其适用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