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依据自己的经验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20世纪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杜威课程观的理论基础杜威的课程观是其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突出表现,具体而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在他看来,教育是一个自然过程,儿童和成人都在生长,只是生长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育无需用成人的标准来框定儿童,儿童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观对各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经验"的重新界定,对杜威的经验课程的解读和构建,给当时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在各种理论相互激荡的今天,杜威的经验课程观依旧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对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的再次解读,对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杜威的儿童经验观是其教育理论中举足轻重的部分。文章以杜威的"儿童与课程"一文为基础,结合现当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解读了杜威儿童与课程中儿童经验观的统一性、变化性和预示作用,并联系现实,阐述了基础教育改革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是 2 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 ,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学观和社会观 ,建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其中他的活动课程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突出表现。他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 ,提出了“社会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教育原则 ,这些深入到他的课程论中 ,对 2 0世纪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由于时代和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杜威的活动课程论不可避免地有其缺陷和不足 ,但其中的合理内核 ,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及活动课程的设计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一、杜威的活动课程观概述1 重视儿童兴…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教育界对赫尔巴特和杜威在儿童兴趣观上的争议,将儿童兴趣观放在两位伟人各自理论体系中加以考察,发现杜威的兴趣观在以下三方面超越了赫尔巴特:在兴趣与教育目的关系上,杜威的"教育内在目的论"把兴趣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超越了赫尔巴特将兴趣视为实现最高教育目的"德行"的手段;在兴趣与课程关系上,杜威的经验课程比赫尔巴特的分科课程更易与儿童过去经验相衔接;在兴趣与教学关系上,赫尔巴特仅仅将兴趣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而杜威的活动教学法强调儿童从自己熟悉的活动开始,在发展兴趣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从而使儿童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教育中,儿童的地位和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该理论是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教育观。杜威认为,教育应重视"儿童期",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杜威的儿童观对我国当前应试大环境下的学校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的课程领域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7.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之一。他依据自己独特的经验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尤其是他的活动课程更是独树一帜,颇具特色,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要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把儿童定格在“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难以培养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更谈不上儿童创造课程。杜威认为,课程应来源…  相似文献   

8.
杜威是20世纪现代"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的集大成者,其儿童中心观的内涵是"儿童、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该观点源于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生长论、个人/社会理论与经验论,并且是这三个理论在儿童教育上的有机结合.本文分析了杜威儿童中心观与上述三个理论的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它的内涵归纳为"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最后分析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学观和社会观,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对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目前课程改革的开展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20世纪曾风靡一时,不仅影响美国,而且对世界很多...  相似文献   

10.
“经验”是杜威教育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其课程论的灵魂。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表现在课程论方面主要是提出儿童与课程相联系的课程教材设计和主动作业这一课程形态,超越了“新”、“旧”课程观。而只有完全理解“经验”的内涵和意义,才能真正地把握杜威的课程思想。  相似文献   

11.
“经验”是杜威教育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其课程论的灵魂。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表现在课程论方面主要是提出儿童与课程相联系的课程教材设计和主动作业这一课程形态,超越了“新”、“旧”课程观。而只有完全理解“经验”的内涵和意义,才能真正地把握杜威的课程思想。  相似文献   

12.
杜威课程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课程开发的向度、课程形态观、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三方面对杜威的课程观进行论述,分析和借鉴杜威的课程观,将对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发:课程开发和设计应考虑儿童的主体性;课程内容应反映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并建构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理论的著述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瑞吉欧教育体系就是其中的例证之一。杜威教育思想对瑞吉欧课程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原则观、课程目标观和课程模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对人性具有独到的见解,具体表现在关于人性的不变与可变、"经验人"的人性假设、人性与民主、人性与道德等几个方面.杜威的人性思想对其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儿童中心"观、关于经验在教育中的作用、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的理论等均建立在其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活动课程理论最早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现代教育的创导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约翰·.杜威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学观和社会观,在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杜威的课程哲学是其全部教育哲学的核心,而杜威的儿童课程观是其全部课程哲学的基础。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学科逻辑与心理经验的关系问题。学科逻辑本身不是儿童课程,但它与儿童心理经验具有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都具有经验性质;倘若提供恰当环境和条件,儿童心理经验可以生长为学科逻辑。儿童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构成教学过程的"两极",由前者发展到后者,是经验的持续改造。儿童课程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构成:儿童当下经验中的学科要素;学科的"心理方面"。儿童课程的种类划分可依据"学科是从社会生活逐步分化"的原理来进行。学科逻辑"心理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程开发艺术主要包括"解释"与"引导"。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杜威的儿童课程观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课程论是杜威整个实用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在对杜威课程论思想的描述中,笔者发现,以前的研究者大多停留在对杜威课程论思想的"碎片"进行了一些"文物式的展览",并没有注意到其课程论思想的内在逻辑性和整体的有机性.为此,文章从逻辑性和整体性出发,把杜威的课程观归结为六个方面并对它们一一作了阐述:实用与发展相统一的课程价值观、形式训练与社会意义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观、经验与环境相统一的课程内容观、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统一的课程模式观、"做中学"的课程实施观和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相统一的课程评价观.  相似文献   

18.
杜威在其经验论的理论基础上,以连续性的思维方式,构建起儿童、课程、社会相统一的经验课程观,使课程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乐园。而实现儿童、课程、社会联系的纽带就是杜威精心设计的主动作业。当前我国正开展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吸收、借鉴杜威主动作业思想、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将研究性学习正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促进我国传统教育的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兴趣一直是教育理论关注的重要话题.杜威针对传统的两大兴趣学说,重新阐释了兴趣概念,认为它具有统一性、冲动性、发展性的特点;以这种兴趣观为基础的课程应该基于儿童本能,源于儿童生活,而教学应该成为含有理智努力的活动.杜威的这种兴趣观集中体现了他的一元论哲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实现了从社会到儿童,从目的到生成的观念性转变,但是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囿于个人兴趣或导致外部赏罚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鼻祖,杜威课程观本质上反映了实用主义思想。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是中国教育家学者将外国教育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和本土适应性改造的典范。陶行知课程观,根植于"生活教育"理论,又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行知课程观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实施观三个方面的内容。深入分析这些内容,对我国当今课改不乏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