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对中班幼儿掌握常见乐器难易程度的探讨,把握中班常见乐器教学规律.我们选择的乐器为:小铃、铃鼓、圆舞板、双响筒、串铃和三角铁.实验分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对中班幼儿掌握常见乐器难易程度的探讨,把握中班常见乐器教学规律。我们选择的乐器为:小铃、铃鼓、圆舞板、双响筒、串铃和三角铁,实验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分别向幼儿介绍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 小铃:左右手各拿一个,互相碰撞,听音乐合拍演奏 停止演奏时,往两侧怀里一按 铃鼓:演奏办法有两种:①  相似文献   

3.
类似"碎蛋壳"的花纹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以"碎蛋壳"花纹为内容组织中班幼儿进行欣赏和操作活动应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促进幼儿责任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从幼儿责任心结构入手,以责任心的表现形式设计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教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责任心的发展;中班是幼儿责任心培养的关键年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教育戏剧活动是否对中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具有促进作用,采用实验干预的方式,以97名幼儿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验。结果显示,教育戏剧活动能够有效促进中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对幼儿社会观点采择的干预效果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科学小实验是对中班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提高中班幼儿探索求知欲望的重要活动。开展科学小实验教学不仅要注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同时还注重吸引幼儿园小朋友参与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幼儿在科学小实验中动手、动脑、动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取90名3~6岁幼儿,通过“幼儿心理导向”课程,并采用行为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对幼儿交往策略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一年后,考察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干预前,小班幼儿缺乏社会性交往技巧;中班幼儿交往策略水平不高;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实验干预手段的不同,幼儿运用交往策略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中班幼儿提高最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运用交往策略的种类有所增加,种类以请求交换为主;幼儿运用交往策略的水平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竞争对幼儿完成智力活动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的对象是某幼儿园的两个中班和两个大班,共93名幼儿。中、大班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岁半和5岁半。各班幼儿男女比例相当。实验内容选用趣味智力游戏中的走迷宫和对照数字涂色。大、中班实验内容相同。完成时间用秒表记录。为避免新异刺激等因素的干扰,主试由该班教师担任,  相似文献   

9.
从1988年3月至5月,我们组织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班儿童使用电子计算机和“数码”学习10以内加减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我们进行这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幼儿园中班儿童的学习潜力,考察中班儿童能否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操作电子计算机进行学习,研究他们在什么条件下,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等。  相似文献   

10.
孙意 《早期教育》2014,(12):12-16
攻击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4岁~5岁是幼儿攻击行为高发阶段,即中班幼儿的年龄段。本研究采用提名法选取中班8名幼儿,随后用自然观察法取得39件样本事件。通过分析样本事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性别中班幼儿攻击行为发生并无差异;中班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方式多样;中班幼儿攻击对象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中班幼儿攻击行为多为主动行为;中班幼儿攻击目的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中班幼儿攻击行为终止表现为自止与他止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四、音色要求: 1.听出熟悉人(老师和小朋友)的声音。 2.分辨出不同性别或年龄悬殊人的声音。 3.辨别出几种乐器的声音。活动: 活动一:听熟悉人的声音(中班) 做法: l。把老师和小朋友的说话声、歌声分别录下来,然后放给孩子们听和猜。 2。音乐游戏:是谁在敲门。  相似文献   

12.
中班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有趣的图形”主题活动。中班幼儿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我们组织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3.
张静 《考试周刊》2015,(44):194-195
幼儿分离焦虑虽然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引导不好或严重的话,会对孩子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本次研究从不同年龄班分离焦虑不同表现入手,着重对小班和中班进行比较,针对中班幼儿实际情况从老师、家长及同伴三方面帮助幼儿减轻分离焦虑的消极情绪,通过案例分析找出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汪京莉 《学前教育》2009,(10):30-31
我班幼儿刚从小班升入中班,我发现他们在图书区的时候不太会看书:有的孩子“哗哗哗”地乱翻书;有的孩子随手翻到哪页看哪页,到最后也说不清楚看了什么。然而,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要逐步形成看得懂故事书中所表达的意思及了解故事的主要结构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恰恰需要以幼儿的阅读为基础。中班正是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结合中班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及本班幼儿的特点,我选择、设计了这个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40名中班幼儿进行性别意识研究,利用访谈的方法对被试幼儿的40名家长和1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班幼儿的性别意识发展特点:性别认同方面,中班幼儿对于自身的男女性别认识清楚;性别稳定性方面,中班幼儿知道性别不会随着时间、情境和成长变化而变化,对人的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已经基本形成;性别恒常性方面,女孩回答性别恒常性问题的正确率总体上比男孩略高一些,中班幼儿对自身及他人的性别属性的永久性有了一定认知,具有了性别恒常性意识。2.父母的教育作为上的特征:家长带幼儿认识性器官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家长带男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显著高于家长带女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家长对幼儿相反性别行为的干涉程度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幼儿表现出相反性别的行为时,家长对于男孩的干涉比例要高。3.幼儿园中班教师的性别教育实践特征:幼儿园中班教师认为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十分必要;幼儿园中班教师自身的性别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性别意识;幼儿园中班教师具有明确的性别教育观念,重视对幼儿的性别教育,并通过绘本故事、动画片、师幼谈话、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17.
双簧管是一个家族,除常见的双簧管外,还有英国管等变型乐器。双簧族系木管声音带有一点鼻音,富有表情,真挚感人,常作为歌唱性的独奏乐器广泛使用。双簧管为标准的管弦乐队乐器,管弦乐队所有乐器都是以双簧管发出的A音调音,常用作交响曲、室内乐、协奏曲和康塔塔中的独奏乐器。  相似文献   

18.
王瑜 《学前教育》2010,(4):35-35
下午,我们大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中班的一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大脑袋、大眼睛的男孩,高高兴兴地来到我们班。中班老师悄悄告诉我:“在我们班太调皮了,我快要管不了了,送你们班呆一会儿。”我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23):167-168
陶笛是随身的音乐精灵,音色优美,造型精巧,表现力丰富,是当前最适合学校音乐教学的新式乐器。以游戏化模式实施陶笛教学活动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幼儿对陶笛的热爱,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热情。本文对幼儿园中班陶笛游戏化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于为广大同仁提供部分策略化意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些幼儿园出现一种现象——跳班:应该上小班的上中班,应该上中班的上大班,而且愈演愈烈。通过对跳班幼儿学习、生活情况的观察和了解,笔发现这种现象给教师的教学及幼儿的成长都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