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尤莉琴  袁小凡 《辅导员》2009,(11):63-63
2009年5月10日,由香港资助小学校长会主办,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教育科技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香港教育发展中心”鼎力支持的“首届内地与香港小学校长交流论坛——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在香港中文大学圆满闭幕。  相似文献   

2.
竺可桢的大学教育思想与治校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竺可桢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融合中西教育之长 ,颇具特色。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1 3年中 ,他秉着“求是”精神 ,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和改革大学教育 ,将浙江大学从一所底子薄弱的地方性大学发展为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著名高等学府。学习和探讨竺可桢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大学精神的内在差异在于,我国大学强调“救国济世”,而西方大学强调“独立思想”.本文通过中西大学演讲中的一些史料,对这种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意在为我国当前大学精神的培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4.
人本精神: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中,人本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传统始终伴随着大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管理、教学、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5.
日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吸取外国文化的优点,它既扬弃不利于本民族发展的“节点”,又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这种“扬弃”与“对话”中建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质而传承至今。文化传统与教育的融合,使得日本教育的各教学理论中也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西古代大学通识教育是以培养"通人"为宗旨、藉由经典传授而发展心智的教育,其历史演进对各自文明的传承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形成两种通识教育传统,包括以儒学为核心理念,兼容诸子学说、佛教文化的古代大学教育传统及以西方大学制度为组织模式,融合中西教育理念,涵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的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传统。其中所倡导和实行的育人为先、通识为本的大学理念,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国学教育的课程建设,品德与才学并重的师资标准,民主治校和兼容并包的管理方式,注重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导向,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以钱学森为例,以中西文化融合为视角诠释形成钱学森良好的思维方式、高尚的人格品质以及爱国统一的伟大精神。中西文化融合对钱学森的影响不仅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也是非常重大的,因此在他身上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点。钱学森身上的这种特点启发当代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中西融合的价值取向、中西融合的思维方式以及中西融合的集体心理。  相似文献   

8.
张伯苓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南开教育的奠基人。他所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理念是以中国传统为本,融合中西价值观解决中国大学发展实际问题过程中迸发出的精神,是对中西文化的选择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胡庶华是我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丰富的治校实践中形成了融合中西教育之长的大学教育思想。其特色是秉持以“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具有鲜明特质的大学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文武全才;注重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学术化;注重服务社会,倡导大学地方化;注重师资队伍和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胡庶华为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特别是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学府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和探讨胡庶华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大学办学模式说明,委员会的民主决策体制、“全人教育”的理念、合理分工和准确定位的大学使命、全球视野与国际化办学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1.
大学制度文化的深层意蕴与应然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思想、精神、理念与各种规范、制度、机制的高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大学制度文化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必须体现教育公平,彰显教育人道主义,强化教育崇善。大学制度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大学必须坚持“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政校分开”。为重新焕发中国大学的精神活力和创造力,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庸俗心态,用建设性探索清除至今仍在束缚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打通大学制度建立与设计的“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12.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指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学堂的“英国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草创阶段,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一起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先河。山西大学堂还以其融合中西、取法英国的独特的办学模式、教学风格和组织形式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马建斌 《今日教育》2013,(10):20-20
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曾说.文化的缺失带来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有根底的“怪物”,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用文化为教育立魂。细品忠县中学用“精忠文化”引领学校整体改革.融合了中西智慧.启示颇丰。  相似文献   

16.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关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发起这项计划,是针对目前在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机械套用西方理论和脱离教育实践的现状,谋求学术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发起这项计划,是针对目前在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机械套用西方理论和脱离教育实践的现状,谋求学术研究的改革。他们主张“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应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目标要明确,方法要客观。研究者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做客观和缜密的策划和审核”,投入活跃的学术状态和谨守严谨的科学精神。1993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研讨会上,这一主张得到了两岸三地学人的广泛重视与认同。1994年,“教育与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正式启动。到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广东教育学院、广州大学师范学院、中央民族大学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精神,构建县域内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教育局“普”字当头,“惠”为核心,以“师”为本,创建县域融合教育新格局,全力打造高质量省级融合教育示范区,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精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它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香港推行的通识教育为基础,讨论通识教育对模塑大学教育精神的作用。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  相似文献   

20.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已近60年,发展历程可分为创校时期、联邦制时期、转型时期、融合创新时期四个阶段,其综合化在前三阶段主要表现为学科数量增加和外延扩张,在最后阶段主要表现为学科融合创新与内涵发展,由此从单纯文理教育为主到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今日已成为诸学科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任何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其综合化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科综合化遵循两种基本逻辑:同构逻辑强调变革须适应环境变迁,在每次经济社会转型时都能及时变革学科和组织结构;分化逻辑重视大学变革的历史延续性及独特认知方式,表现为坚守文化传统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