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取正交试验设计和室内盆栽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城市绿地系统中几种常见园林植物的混种模式、不同施氮水平和盐分胁迫处理对植物生长、植物耐盐性和氮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处理对植物生长以及氮营养水平均有明显的影响,但以植物种植模式对植物生长和氮营养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三种种植模式中以白三叶+红叶甜菜+高羊茅种植体系效果最好,其生物量、耐盐性和氮营养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单作和混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萌蘖植物在地上组织破坏后会进行迅速的再生生长。本文综述了已有研究对萌蘖植物再生生长机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碳水化合物和氮的相对重要性,木质部水分传导,根系和土壤的互作,再生生长机制年际间的变化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杰  罗安程  方照平  吕庭君  林敏抒 《科技通报》2009,25(6):848-853,859
通过室内小型人工湿地装置,研究了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及氮、磷元素在系统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植物系统对NH+4-N、TN、TP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55.02%、45.44%、98.52%,无植物系统为38.08%、33.63%、91.37%,植物系统对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均高于无植物系统。在潜流型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生物量及氮、磷积累量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基质中磷浓度也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这种变化规律表明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来提高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分析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途径表明: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和基质对磷的吸附沉淀是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氮、磷的主要方式;植物吸收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氮、磷投配总量的9.38%和12.77%,表明植物吸收也是人工湿地去除氮、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0,(2)
水分和氮素都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关键生态因子,二者对植物表型塑造有着重要影响。为预测新疆降水和大气氮沉增加背景下对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表型性状的影响,研究模拟了水分和氮素增加条件下意大利苍耳的表观性状应答。结果表明,随水分和氮素增加,意大利苍耳的各表型性状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果实在数量和质量上增加最为明显。意大利苍耳各部分配比例变化趋势为,根和叶生物量比明显降低,茎生物量比明显增加,果实生物量比变化不明显,表明其繁殖能量分配策略并没有随实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降水和大气氮沉降增加将有利于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在新疆生繁。  相似文献   

5.
刘福春 《科技通报》2019,35(5):48-51,60
植物根系以人工湿地为媒介通过化学及生物等共同作用达到净化污染物的目的,文中以沧州市人工湿地为背景,研究湿地植物根系土壤酶活性分布及对硝化-反硝化促进作用。实验选取常见湿地植物分别为蝴蝶姜、万寿竹、红艳蕉等6种,将上述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湿地植物根系对土壤酶产生影响,可描述为植物处于生长稳定期间时,植物根际酶活性高于非根际酶活性,其中以红艳蕉和蝴蝶姜表现较为明显;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酶影响存在差异,红艳蕉、野菖蒲及万寿竹的根际酶活性相近并高于其他湿地植物。为研究植物脱氮作用,选择种植蝴蝶花及芦苇的人工湿地土壤样品,以不同C:N比例配置溶液进行实验,检测硝化及反硝化强度。结果表明:添加5倍碳源反硝化强度最佳,脱氮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生命元素"氮素在植物生命中占有首要地位,植物叶片氮素含量是反映其生长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叶片氮素含量进行定量化反演,可为植物的信息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然而当前通用的测氮装置有诸多缺点,如速度慢、体积大,对植物叶片损害较大。而采用光谱无损测氮,则可以有效规避损害植物叶片的风险。本论文研究了最新C11708MA微型光谱仪使用方法,结合树莓派设计了一款快速测氮装置平台,为能够快速无损的测定植物叶片氮素含量提供了一个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是能被水和盐溶液浸提的有机氮。综述了国内外对这一特殊氮素组分的研究进展,包括SON的来源和组成、农业生态系统中SON的含量、SON对植物养分吸收的贡献、SON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以及SON在农田土壤氮素淋失中的作用等。认为SON土壤氮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和植物养分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对农业生态系统中SON含量、淋失状况以及SON与其他土壤养分、植物吸收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山带随海拔增加环境变得更加严酷,可能会影响植物个体生物量在各器官的相对分配,以适应高山高寒和氮限制的环境。通过对西藏拉萨市达孜县高山草甸3900m、4110m和4390m三个海拔带12种植物个体生物量分配的测定,发现随海拔升高,植株个体生物量呈降低趋势,根冠比(R/S)和根质比(RMR)逐渐增加,生殖分配有降低趋势,但叶质比(LMR)相对稳定在21%左右。表明随海拔升高,高寒草甸植物有性繁殖的重要性降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分,以利于植物在低温和氮限制的环境中增加养分吸收面积,同时通过稳定的光合器官的投入,维持高山植物的光合面积和碳供给。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西藏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乃朗湿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乃朗湿地共记录到植物61种41属18科;植物科的地理成分以世界广布为主,植物属的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的分布类型主要组成;Shannon指数和水温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水解性氮呈显著正相关;Simpson指数和水解性氮呈显著正相关;Pielou指数与环境因子无关;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水温、pH、总磷之间有相关性;依据水分梯度将乃朗湿地植物划分为旱生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和沼生植物群落;含水量、盐度、水温、pH、总磷和速效磷是影响乃朗湿地植物群落分布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部分湖泊水体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引发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情况的主要原因为氮磷元素超标。由于河口湿地具备强净化能力,文中以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富营养化为背景条件,提出对不同湿地植物优化选择并合理配置以削减湖水富营养化程度。先选择4种湿地植物,分别为芦苇、子午莲、黄菖蒲和麦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氮、磷控制实验研究并分析以上4种湿地植物的吸收氮、磷能力和去除土壤中氮、磷元素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湿地植物其植株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别,变化值范围为11.95~120.43g·m~(-2),其中黄菖蒲植株生物量最高,麦冬植株生物量最低;不同植物对氮、磷吸收比例和去除土壤氮、磷元素的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上述实验数据结果可获知,根据不同植物净化功能的优劣对不同湿地植物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以最大化地削减入湖水的氮、磷元素。  相似文献   

11.
王长庭  龙瑞军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资源科学》2010,32(10):2020-2027
利用2003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海北站不同群落类型草地和土壤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增加而降低;群落生物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全碳均显著高于其它三个类型草地各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全碳(P0.01),4种群落类型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草地其最初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生产力水平和土壤养分条件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组成和活性。  相似文献   

12.
有机碳源添加对不同C/N比有机物料氮矿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室内恒温控湿好气培养法,研究了掺混不同C/N比有机物料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进程,及有机碳源添加对其的影响。培养 30周的结果表明:掺混大豆粉的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最快,在第 30d时达到最大;掺混玉米秸粉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最慢;有机碳源的添加明显抑制了有机氮的矿化进程,但这种抑制作用只是暂时的,最终将以有机氮的矿化分解为发展总趋势。  相似文献   

13.
徐颖利 《大众科技》2014,(11):66-68
结合承德太平庄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实际,研究了orbal氧化沟运行中污泥浓度如何控制。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污泥浓度的控制要综合考虑有机物有稳定的去除率、脱氮除磷效果、低温运行时污泥活性、能耗以及整个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等各因素。最终确定太平庄污水处理厂污泥浓度,夏季保持在4000mg/L左右,冬季4500mg/L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DNDC模型预测新疆灰漠土农田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观测试验站22年长期定位试验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DNDC模型对9个不同施肥处理的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演变进行模拟和验证,并预测了未来30年(2010-2040)SOC的变化趋势;同时也对CO2的释放量和变化速率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显著相关(P0.01);②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持续施用氮磷钾肥(NPK)不能使SOC含量提高;而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或秸秆(NPKS)可使SOC含量比2010年分别增加37.1%和8.81%;③虽然土壤有机碳升高越快CO2-C的排放量也增加,但有机碳变化率超过25.1%时则表现为CO2的固定。因此,采用合理的有机肥配施措施,能加速土壤有机碳的提升速率,在降低CO2排放的同时,实现土壤肥力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沉积物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伊犁河谷地区四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园地和林地)0~6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速效氮、磷、钾,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土壤有机碳与理化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速效氮、磷、钾、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草地的有机碳含量、耕地的速效氮含量、园地的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林地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其余三种土地利用方式。耕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和蔗糖酶活性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园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草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磷、钾和两种酶活性(蔗糖酶和脲酶)呈极显著相关(P<0.01),林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8.
旱地土壤氮素矿化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有机质、全氮、C/N比差异较大的10种土壤进行盆栽和培养试验,用对数方程、指数方程和幂函数方程对土壤氮素矿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幂函数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土壤N素矿化过程;建立了土壤氮素矿化的一级动力学模式,求出了不同模型中的参数;最后探讨了影响土壤氮素矿化动力学模型系数的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19.
泥炭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概况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泥炭是沼泽中死亡植物残体长期积累转化形成的有机矿产资源,是高效的土壤改良剂,天然的离子交换剂和吸附剂,植物和微生物优良的生长载体,在土壤改良、植物生长,微生物培育,重金属去除、有机物降解,废气吸附等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综述泥炭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并探讨泥炭作为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方法衔接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火电厂氮氧化物污染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NOx污染日趋严重,火力发电厂又是NOx排放的主要污染源。针对国家对电力工业的节能减排政策,通过分析火电厂氮氧化物产生机理,总结各种氮氧化物的净化方法,考虑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电力企业承受能力,提出近期火电厂氮氧化物污染防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