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孝经》的研究至魏晋六朝时期趋于全面繁荣,其主要特点有三:一、帝王研究《孝经》的第一次兴起;二、出现(孝经》百家注;三、《孝经》研究出现郑学和王学,南学和北学的区分。  相似文献   

2.
经学是汉代学术的主流,魏晋则玄学盛行,汉代学风和魏晋学风截然不同,自汉武帝表彰六经,独尊儒术后近300年来经学盛行,至东汉末,天下大乱,经学衰微;魏晋时期,则盛谈老庄,这是经学本身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魏晋士人不仅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自我、自然和社会,也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妇女,对妇女的存在及其价值予以重新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在《世说新语》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以阮籍为代表的“唯美”观;以阮咸、苟粲为代表的“唯情”观;对待寡妇问题上的同情和宽容态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士人在妇女问题上的进步观念,不仅强化了魏晋时代的“解放”气息,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妇女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他的《声无哀乐论》力图摆脱传统礼乐思想的束缚,主张抒发自然之性,体现了魏晋时期追求艺术美、自然美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朝时期,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有着不同以往的特色和表现:贵族妇女依靠家庭以外的经济来源,在家庭中有较独立的经济地位;世家大族家庭中的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对家庭经济有一定的管理和支配权;广大劳动妇女是维系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家庭经济中有重要地位。在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方面,魏晋南朝妇女所受限制较少,自由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魏晋、晚明时期的两次学思潮都随着人们的个性觉醒而产生,都发生在封建统计的不稳定时期或王朝衰亡时期,这是其相同之处,但更有其相异之处,本就其学个性思潮方面的相异之处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汉时期,史书明确记载的疫病有38次,平均每11.18年就出现一次,其特点为:王朝后期较前期增多;与行军作战紧密相关;乱世发生频繁;高发区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与其他灾害相伴而行。对此,两汉统治者采取了帝王自责,给医药,施钱财,开仓赈济,安葬死者,隔离病人等措施,以缓和矛盾、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8.
“魏晋风度”是鲁迅在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后.对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的准确概括。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期,连年战乱,国家分裂,礼乐崩坏,造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在玄学的推动下,老庄之轻人事、重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嵌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进而铸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法、虚的人格类型和生活情趣。魏晋士大夫们或徜徉山水.逍遥自娱;或抛弃礼法,放浪形骸.构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异景观。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鲁迅是与魏晋风度关系最为密切、受其影响最深的一个,在他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打上了魏晋风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魏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极为黑暗,极为险恶的时期。在“名士不有全”的恐怖环境中,魏晋诗人们对生与死的认识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的诗人都要清醒,深刻。魏晋诗歌中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对神仙幻境的渴求,都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留恋,对人生短暂的痛苦和忧虑。正是由于这种清醒深刻的生命意识,魏晋诗人才以狂狷怪诞的言行来全身避祸,鲁迅称他们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言行为“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10.
人物品评作为汉末魏初一种特有的时代风尚,在魏晋六朝时期经历了从政治性到哲学性和审美性的转折变化。而后者从作家的创作个性、文学情感的张扬、人物与自然美等方面,对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安帝时期各类灾害频频发生,分布十分密集,发展态势凶猛,灾情严重,具有连锁性、群发性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东汉时期的洛阳地区,人口众多,疫病频繁发生,出现了两个疫病高峰期。除积极进行医疗救治外,在洛阳地区,出现了多种与疫病相关的避疫信仰。有的是传统的信仰模式,有的是早期道教信仰。使东汉时期的洛阳,可能成为早期道教起源的一个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3.
汉安帝时期的自然灾害与荒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安帝时期各类灾害发生频次高,分布范围广,发展态势凶猛,灾情严重.连锁性、群发性等特点显著。安帝时期的荒政体系,分为务虚性和务实性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包括巫术救灾和皇帝百官减损礼乐、反躬自咎、以身作则两方面内容。后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灾前预防对策,其内容有:疏浚河渠,引灌农田;积极筹措、储存备荒粮食。二是灾时抗御、赈济对策,其内容有:认真实施灾情奏报制度.严禁隐瞒虚报;发放钱物,遣医就地治疗,收葬死难者;调粟禀贷。三是灾后补救恢复对策,其内容有:收养灾民子弟.稳定灾民情绪;招抚流亡,鼓励占籍;开苑圃、假公田、赐粮种,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减免赋税徭役;减省贡献,提倡节俭。  相似文献   

14.
两晋时期,疫病流行的范围广、频率高,其发生与水旱等自然灾害、战乱、环境、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疫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展开了自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用极其有限。两晋时期疫病发生与流行,也暴露出当时社会健康保障制度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蝗灾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较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蝗灾虽然稍弱,但仍是此期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总体气候偏凉,尤其是冬季偏冷,连续性蝗灾发生率较低。但蝗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扩大。幽、冀及江南的蝗灾发生年显著增加。因《春秋》灾异观的影响,此期对蝗灾的治理仍依靠人力捕杀。但也出现了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新方法。魏晋南北朝是一乱世,战争与包括蝗灾在内的灾害链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由于防灾抗灾手段落后,设施脆弱,能力低下;政府救灾职能弱化,救灾不力;官员腐败,各种势力借机为祸百姓,致使自然灾害频繁肆虐,给社会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水旱灾害频仍,有识之士在批判传统的发放赈银赈粮以救灾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植树防灾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广植树木,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以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植树防灾思想是近代保护生态环境思想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煤矿矿难高发期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煤矿矿难呈现出三个高发期:建国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大跃进"运动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党和国家从人民利益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严防煤矿事故的发生.总结建国50多年来煤矿矿难的惨痛教训,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探讨应对煤矿矿难的预警机制和有效对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寒冷干旱;动植物资源虽不及先秦秦汉丰富,但较之今日,还是远远胜出;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的流路与河性,颇有不同于今日者,湖泊的变迁则尤为巨大,海岸线也与现今多有不同.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而且严重,并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历史上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高发期。惨烈的自然灾害造成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全面衰败;社会治安恶化,秩序混乱;农民的反抗斗争异常激烈。自然灾害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