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感谢油灯给了我一笔同龄人未曾拥有的宝贵财富,它使我过早地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既然我无法选择出身,那么我还可以选择出路。  相似文献   
2.
感谢油灯给了我一笔同龄人未曾拥有的宝贵财富,它使我过早地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既然我无法选择出身,那么我还可以选择出路。  相似文献   
3.
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化和“读图”化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感受普遍下降。带领读者走近文本,增强作品直接感受力尤其迫切。文章在回顾新批评理论方法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具体文本,通过分析一系列批评术语,探讨此方法在文学欣赏中的具体应用,以提供鉴赏中的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樊星教授治学20余年来,不断致力于古、今文学与文化的对话及融通,多年来笔耕不辍,成就斐然,实绩可嘉。其研究历程总体上经历了90年代初"当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研究、世纪之交的"当代文学处境及民族性问题"研究、近五年的"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关系"研究三个主要阶段。其治学精神、学术意识及研究方法等均能给后人很...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批评文体美轮美奂、诗意盎然,与批评家杰出的创造才华及批评策略分不开。他们受人物品藻风尚和东传佛学的影响,采用"转化"和"吸纳"策略引进品第法,并在著述体例、思维风尚、批评准则等方面,对佛学予以吸纳,此阶段批评文体的话语、结构等均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如其人”是通常用来评价作家作品的传统命题.但“文非其人”的现象在古今文艺史上普遍存在,这与人性及情感复杂性、创作的动机与临文状态、艺术家处境遭际和立场的变动性、创作的虚构性与想象性、主体行为气质的特异性有关;此外,“才”与“德”分离,生活中处世、交际以品性、情操为重而作品遵行“艺术真实”法则;文本问世是公开还是隐秘也直接导致艺术家主题选择、情感表达、创作过滤的不同.至于读者对“文”“人”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人的伦理价值取向及时空原因等,也会导致“文”与“人”不一致.总之,“文非其人”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后世读者在接受和批评中不可单纯地、机械地乃至静止地看到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全面地、立体地对“人”“文”关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传统命题有更清醒、更理智、更深入和更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初叶燮研究在专文本内容、研究方法和治学视角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较上个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来七八年时间中,学晃对之前叶燮研究的回顾与整理,对《原诗》的反思与质疑等,持续不断;围绕《原诗》中的循环论、中心主旨和英雄史观,学术界的争鸣与探讨也十分激烈;在国内比较研究日趋深入的同时,中西比较研究也全面展开,异常活跃:研究中关注点也较上个世纪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一些新领域不断被挖掘;关于批评形态和言说方式的研究也很有特色。但在丰收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推进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不足。文章在进行反思、述评的同时提出叶燮研究有待开垦的空间:比较视角、文体视角、辩证考虑和跨学科研究等,认为这可能成为21世纪叶燮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叶燮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对传统的经典诗作逐一进行了细读.其细读策略表现在:反问和设问相结合,造成一种气势和节奏;在设想中进行替换比较;点面结合,重视整体感知.这种细读法体现出叶燮独特的诗学追求和美学旨趣:求雅反俗,求新逐变;反对学究式拈字摘句的鉴赏,批驳拘泥于陈法和陋规,重视印象式的感悟和反复的涵泳;诗歌创作应突破一己之情和个人遭际,升华为关乎宇宙、生命、人生的情感和体验.这种细读法既有对传统品鉴的传承,又充分显示出叶燮高超的艺术鉴别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校学位论文是叶燮研究的重镇和主要组成部分。新世纪初。短短五年时间就密集地涌现出7篇关于叶燮研究的硕、博论文,它们分别从家世与诗文结合、诗性特征、与王夫之比较、与艾略特比较以度《原诗》文本研读等方面展开,均取得了重要收获。文章以7篇学位论文为考察对象,结合各自选题、研究特征与方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等,逐一进行了总结和评析。  相似文献   
10.
重庆作家王雨的力作《水龙》问世后,颇受读者的欢迎和媒体的好评。这是一部极富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的长篇小说,无异于巴渝大地上的清明上河图,可读性很强,耐人寻味。本文从巴渝景观、建筑曲艺、宴饮婚丧和号子民谣四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小说中蕴含的丰富而多元的地域民俗文化意蕴。以小说文本来看地域文化,越是地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乡土的越是世界的,这在《水龙》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