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亮点和主流,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很多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在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能有惩戒。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敢说。面对不做功课、不专心听课、没礼貌、扰乱课堂纪律、旷课打架、早恋等的学生,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们很无力,只能装聋作哑、视若无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只能一味纵容。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来,一部分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处分的消息不时传入校园,使老师们意识到了体罚学生的严重性,老师们相互告诫,不能再体罚学生了。并常听老师们这样议论:“不要再体罚学生了,管他能学到多少。”就这样,现在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教育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异的情景:老师对纪律不好的学生因不敢体罚而不再过问,对成绩后进的学生听之任之,导致绝大多数班级的纪律日趋涣散,班风渐坏。 这一情景应引起我们教育界所有同仁的重视,我们必须寻求一条解决的办…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界,崇尚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崇尚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的同时,适当的惩戒教育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雷区”,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惹火烧身。而一些媒体针对由于体罚学生而引发不良后果等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  相似文献   

4.
体罚或变相体罚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严格禁止的教学违规行为,但个别老师却认为,体罚是老师树立威信所必要的“震慑行动”。因此,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屡禁不止。时有发生,给老师本人和学校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触犯刑法,严重影响教师的声誉,破坏教育的形象,违背了教育是传播文明的宗旨。  相似文献   

5.
《广西教育》2013,(12):25-25
近期,老师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频发,恶劣的体罚手段令人震惊,为此不少教育同仁呼吁:要"赏识",不要"惩罚",要多鼓励,少批评。但也有不少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大吐苦水,表示现在很多孩子娇惯,难管理,连批评两句都不行,教师"动不动就丢饭碗",以至于老师不敢管。《珠海特区报》联合珠海新闻网调查发现,完全支持"教师不准体罚学生"的网友比例仅为18%,其余82%的网友认为是否该体罚,要"根据情况,视情况和处罚程度而定"。支持对学生体罚的网友们还给出理由:"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有的孩子太溺爱了!"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惩罚教育"呢?请关注本期微博看台。  相似文献   

6.
在一片严打声中,教育中的暴力(体罚和变相体罚)近于销声匿迹。但是老师们对学生伤害更深的另一种惩罚——教育中的“软暴力”,也称之为“心灵施暴”,正在体罚之后延续……  相似文献   

7.
当前,“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教育惩戒手段则几乎是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教师唯恐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教育惩戒被指责为“体罚”或“变相体罚”。那么,教育惩戒究竟算不算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倡导对孩子的尊重、理解、民主、宽容,并不意味着教育不需要惩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民主教育、人性化教育观念的深人人心,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惩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和改正错误的动力。一时间,惩罚似乎成了众矢之的,使老师们谈罚色变,不敢越雷池半步。于是,许多老师开始走极端,对于学生所犯错误,宽大为怀,一味采用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完全抛弃了古老的惩罚教育,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一味表扬鼓励并不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实践证明奖罚结合才会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都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竞善的教育,但是面对越来越难于管束的学生和各种各样禁止体罚的“禁令”,以及社会舆论的苛责,老师们该怎么办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林晓霞 《中学文科》2009,(12):139-139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老师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可是人们的认识却进入了一个误区:现代教育,老师不能惩罚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倍感老师难当。确实,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宝贝”,学生个性强,在教育中教师骂不得、碰不得,只要给学生一点“颜色”,当即会遭到诸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言论责难,弄得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显得畏畏缩缩,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罚:教师的职责和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违反课堂纪律时,当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在当前教育中,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滥用惩罚,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不作为。一般来说,发生教师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是有地域性的,在农村以及边远地区学校的案发率普遍要高于城市学校。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素质偏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有更多的压力和渴望,体罚或变相体罚就容易出现。而在城市中,更多的教师是“谈惩色变”。“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的倡导,新闻媒体对某些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当事件的报道,学校对教师的告诫:“安…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亮点和主流,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很多媒体对因体罚学生  相似文献   

13.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需要惩戒,学生成长需要惩戒,但必须是善意而适度的。一时下,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应有惩戒。其实,这是社会对惩戒看法的偏差。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把教师依法对学生管理的手段等同于体罚。体罚,古人视其为天经地义,一把戒尺打出栋梁之材;而体罚已被禁止。但惩戒却不可随意摈弃。  相似文献   

14.
谈及孩子,人们从来不吝啬最美的语言。如今,教育部门禁止体罚学生,老师们不敢动手了。可冷漠、嘲讽、辱骂、孤立孩子的现象依旧存在,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精神摧残,其杀伤力、破坏性并不亚于体罚。  相似文献   

15.
一、中小学体育课体罚现象的原因分析 体罚学生现象是中小学体育课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体育教师受封建残余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中,教师是可以用戒尺、鞭子任意责罚学生的,《学记》中就提出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明朝中央国学-国子监设“绳愆厅”,由监丞负责,对于学生可任意施行科罚。学堂所设之“戒尺”就是“严师”的象征,这样体罚自然就成了“合法”的教育手段,成了维护“师道尊严”的武器。多少年来,“戒尺底下出人才”一直作为信条而为许多人所接受。受封建残余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中小学体育教师把体罚这一旧学校中流行的对待学生的处罚方法作为管教学生的主要手段,认为体罚学生是体育教师理所当然的权力。  相似文献   

16.
刘霞 《教书育人》2007,(5):17-17
笔者是农村中学的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常听同行们说现在的孩子难教。我发现,同行们反映的最普遍原因是对一些问题学生不敢实施惩戒,进而失去了教育的严肃性,孩子们便不再有“畏惧”心理,为所欲为。部分老师一时失去控制,失手打了孩子,或因所谓的“语言暴力”,结果在家长和领导的“教育”下,心灰意冷,只管“教书”,丢掉了教育的真谛——育人。笔者留心考察过,这样的教师虽然少。但他们的所谓“遭遇”却有极大的影响力。在农村中学,很多教师潜意识中都有这种灰暗心理,明哲保身,所谓苦心没有好报。上级主管领导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和当前教育形势状况,多次强调不准对学生进行体罚和语言暴力伤害,要遵守《教师法》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老师不能体罚学生,各地学校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然而我曾发现有些老师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体罚。他(她)们认为对自己的子女有“权”体罚,打一下,没啥关系,也没有人会“干涉”。其  相似文献   

18.
人性化管理,已成为当今教育管理的理念之一,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论已成为主流理论,敏感的人们似乎谈惩心惊、谈罚色变,面对违规、违纪的学生,教师不敢严格要求,也不愿批评,生怕冠以“变相体罚”之名,生怕扼杀学生个性发展。但是,不容回避的是,批评和表扬是老师管理学生的两种基本方法,“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瞻弱、不负责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2009年01期《体罚》一文,虽然作者教育体罚运用的很巧妙,读后却有些上当的感觉。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比如扎了老师的车胎,老师本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更何况,老师从自己的感受进行推测,先入为主地把被批评的学生认定为作案者,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20.
梁红梅 《文教资料》2008,(3):143-144
举国上下反对体罚教育的今天,许多教师"闻罚丧色",不敢对学生施以惩罚教育了,造成了教育力度的不足.分清惩罚与体罚的界限,适当运用惩罚手段于教育,对于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