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标记,也是何以生活及如何生活的规定性。就职业分工来说,不同职业的人总是拥有不同的职业身份,这职业身份也就是他的职业规定性。作为强势传媒的电视媒体,其职业特征表现得更为复杂,也更富于变动性,而电视传媒的喉舌性人物、  相似文献   

2.
金玲 《记者摇篮》2009,(4):62-63
时下有个时髦的词语,叫“职业人”,它是指一种处于一定职业中的身份,更是指处于这种身份中应该持有的态度,对于很多职业来说,“职业人”以及由此衍生的近乎程序化的“职业态度”不仅是一种职业趋于成熟化的标志,更是能否有效发挥职业功用的必须。作为一种职业,新闻记者本来也应该遵守这样的准则——最真实地呈现时间的原生态,但是在操作中,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王可 《新闻传播》2006,(1):69-70
任何职业都有特定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在职业活动中应当具备的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的总和。广播电视工作是崇高的社会职业,我们所倡导的广电人的职业精神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体现,应该是党和人民对广电人殷切期望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所谓身份认同,就是人们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在英文中,身份和认同是同一个单词“identity”,它的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绝对和本质的同一,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或事物的同一性,一个人或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的状态和事实。那么对于档案的身份认同,我觉得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二是档案职业的身份认同。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是指档案工作者自我对社会所界定的档案工作者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定自己作为一位档案工作者,允诺和遵从作为档案工作者的规范准则,把档案职业作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档案职业的身份认同是指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一项职业,他所能为社会提供多少服务与贡献以及它能够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认知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论档案职业伦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是一个包含规范和神圣的字眼,处在同一个职业里的人,有自己交流的规矩,知道怎样共同确立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并自觉维护它,职业不仅仅是从业者谋生所依赖的东西,也是从业者的荣誉。这里所说的规矩就是职业伦理,职业伦理的形成是所有社会职业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也是任何职业存在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期刊刊名与读者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军 《出版科学》2000,(3):17-19
新创办一份期刊,首先有个角色定位问题。“角色”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的行为模式。这里所讲的位置,就是指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是社会地位、身份。如果我们把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引入期刊编辑学,也可以这样说:在报刊如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一种期刊都应有自己的合适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自从图书馆员成为一种社会职业以来,历史就赋予她一种社会身份,让她扮演着收集图书、整理图书、开发图书、传递图书并帮助读者有效地利用图书这一特定的社会角色。近几年来兴起的“图书馆职业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图书馆员在社会文献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起着什么作用等问题。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原苏联是比较活跃的,并有相当数量的文献见诸报刊。然而在我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处于不自觉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图书馆  相似文献   

8.
周甲禄 《新闻传播》2005,(12):34-36
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中有一种采访方式现在经常用到,这就是记者为了获取公开身份无法采访到的信息,不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并隐瞒职业身份或假扮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被称为秘密采访(有的人又称为隐性采访,隐身采访,暗访)。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些重要调查采访大量运用的就是秘密采访,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报道许多都是在秘密状态下拍摄的。一些报纸还开辟了暗访专栏。  相似文献   

9.
金毅 《新闻实践》2009,(1):33-37
只要细刨深挖,节日里不难发现大量具有特点的新闻资源,因此,节日出现"稿荒"不能怨天,只能从我们新闻人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要做到这一点,惟一的原则是,以一以贯之的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去面对每一个节日的每一篇报道. 前些日子做改革开放30年回顾报道,其中有个专题就是"节日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穿梭在深山密林之中,每一位老挖参人都练就一双锐眼。胡冬林也是。先说说胡冬林此人。满族扈什哈里氏,吉林长春人。在他一长串的社会身份和已有成就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有"曾任《中国乡镇企业报》驻长春记者站记者"  相似文献   

11.
新闻职业精神,简单地说,就是新闻工作为了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所拥有并展示的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勤业态度。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的价值形态:它包括对新闻传媒业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也包括对新闻工作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张明 《记者摇篮》2015,(1):49-50
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同时也承担着不同的职业角色,主持人就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职业角色。而每一种职业角色都有一定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及与其社会地位、责任、权利、义务相对应的行为规范。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大的规模,与主持人自身素质建设的情况相比,应当属于发展速度过快的类型。数量的激增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随着整个队伍的飞速发展,进入主持人行业的门槛无形中被降低了(如对声音、形象的要求),可是实际工作对主持人素质要求并没有降低,相反,对一个人内涵方面的要求却在不断提升。同时,由于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女子只是男子和以男子为中心的家庭的附属品,女子的职责就是持家生育,相夫教子,活动范围也只限于家庭和家族之内,不能以独立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更谈不到有社会职业。家族以外的社会活动领域及社会职业,是男子的一统天下。虽然也有妓女、女艺人、女佣等活动其间,但她们都对有家族功能的主家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其职能也仍是男权的附庸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职业的存在发展都是由该职业承担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并通过从业人员在职业岗位上的劳动加以表现。档案职业的存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档案职业影响力的大小.除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外,也与档案职业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关系。分析档案职业存在的条件、特点和发展趋势不仅是从档案工作视角探寻档案职业角色定位的重要内容,也是从社会学视角明晰档案职业地位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必须以务实的心态,积极对档案职业管理问题进行审视和研究,以寻求有效的对策方案,保持我国档案职业的发展活力和升腾空间。  相似文献   

15.
当代名记者戴煌说过:"记者这职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职业,全在于讲真话。也可以说记者最重要的素质,首先就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而讲真话。这比其他方面的素质都重要。"此话入木三分,令人警醒。坚持真理,伸张正义,应该是每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品德和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6.
职业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下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多年从事职业倦怠方面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职业倦怠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职业倦怠,是由于职业压力,给人带来的一种身体和心理被耗干、被燃尽的一种感觉。概括而言,职业倦怠就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7.
记者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在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之间应该如何平衡抉择,二者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试图以嘉禾高考舞弊报道为案例,在这方面做些思考。一、明确两个基本认识记者首先是个社会人,然后才是个新闻人。新闻教科书上称记者是专职从事新闻报道的人,记者是一种职业身份。但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应该遵从社会法律制度和基本的道德规则,记者自然也不例外。我们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一些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诸如见义勇为、扶危助困、公正正直等,这些道德准则与法律制度一起维持着社会的良性运转。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郭競  张莹 《兰台内外》2007,(1):33-33
档案职业价值,主要是指其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社会价值体现在它必须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利用的需求;主体价值体现在它也需要受社会对档案从业人员的价值满足,即社会人对档案人付出的职业劳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度量。它表现为职业的魅力或吸引力。如何提升档案职业价值,提高社会主要群体的价值取向对档案职业的“人文关注”,寻求保证档案职业良性循环和发展状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是我们更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燕 《青年记者》2005,(10):35-37
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从事着某一份工作,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工作帮人们体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给予人们展现自我和能力的机会,使人保持与社会和环境的亲密接触,在繁忙的日子里,有不少人抱怨工作将自己累得半死,巴不得能将手上的工作抛到九霄云外,痛痛快快地休息一番。然而,当真的无事可做时,许多人却都惶惑不安起来,突然发现“乐在工作”果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不仅要通过工作维持生存,更要通过工作来证明我们被需要,我们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下中国,符合这种“流氓”特征的人成为了喧嚣的大多数。对于他们来说,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是次要的,只有他们的话语方式才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