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复仇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所谓"复",就是报复;所谓"仇",始于血亲之仇,后逐渐扩大到朋友之仇,国家之仇。在中国文化中,"复仇"被赋予了伦理含义,其内涵逐渐由孝悌推及至忠义。本文主要以"赵氏孤儿"中复仇故事的不断改编为线索,以汉代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当代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为对象,从复仇情节的演变、人物形象的塑造、复仇的社会内涵、复仇的意义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复仇主题在不同文本中的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2.
唐末诗人周繇为“咸通十哲”之一,《全唐诗》卷六三五存其诗一卷。但前代文献中关于周繇生平的记载颇有相互抵牾之处,《全唐诗·周繇集》中诗是否均为周繇所作,亦甚可疑。今考,有关记载实将元繇与周繇混为一人,《周繇集》中诗亦当分属二人,试申其说,以就正于方家。 一、周繇生平考略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精神     
知行此次因全国教育联合会事来湘,今天得与诸君见面,这是很愉快的.知行是世界的学生,诸君是学校的学生,今天是以学生资格,对诸君谈话.有些议论也许是诸君不愿听的.但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诸君或者能够原谅.  相似文献   

4.
秋风渐紧,黄菊迎霜,转眼又是重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至于为何叫重阳呢?曹丕在《九日致钟繇书》中有过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在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中,画家张僧繇仅仅是"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那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乏神韵的四条龙,转眼就"腾空而去"。可见此间的"点睛之笔"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需要。如果不是那一笔,四条龙永远不会腾飞,观赏者永远不会感受到张僧繇绘画艺术的真谛。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尽显自己的教学智慧,依据教学进展和教  相似文献   

6.
现在谈谈书法形体美中的第二个方面——结体。结体,又称结字、结构。它是汉字的点画间、部位间关系合理的布置,是构成不同书法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书法艺术形体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书法艺术美来说,点画美只是局部美,结体则是由各种基本点画组成的艺术形象,是各种优美、动人的线条巧妙的“综合”,它是汉字的一种整体美。如果字的结体不佳,就很难使人产生美感。三国魏时大书法家钟繇曾批评其弟子的字说:“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钟繇的这段话,已经涉及到书法结体美方面的问题。在书法艺术中,结体是很讲究  相似文献   

7.
<正>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得很。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  相似文献   

8.
《诗经·秦风·无衣》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的基本篇目,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仇敌""敌人",音chóu。然而,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与子同仇"的"仇"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ú。  相似文献   

9.
<正>钟繇(yao)(151—230),字元常,今河南许昌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从小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史上记载他潜心学习书法三十余年,手指能把棉被穿出洞来。他练字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时间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就蹲在地上写字。晚上睡觉,就用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给划了个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政治童谣和繇辞过去研究者很少,关于其作者也少有关涉,但是对古代典籍之中童谣和繇辞进行探索,发觉童谣繇辞作者无外乎出自两类人物:或者是专业人员,如卜官、史官、乐官;或者是君王、卿大夫、士人等。这一特点即使到秦汉之后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依然是专业神秘职业者和统治阶层人员,表明童谣和繇辞作者只能是层次和知识比较丰富和复杂的中上层人士,而不可能来自下层人物。  相似文献   

11.
柏濩考     
柏濩又作柏灌,最初居住在岷山,以鹳鸡为图腾或崇拜,并以之得名。柏濩族后来迁徙到达成都平原,取代蚕丛族,成为新一代蜀王,并在辗转迁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自己族类标志的地名,如"和夷"、"灌口"、"瞿上"等。蚕丛、柏濩、鱼凫三代蜀王都曾建都瞿上,瞿上所在地可能就是三星堆。  相似文献   

12.
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把修身作为人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故“自天予以至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修身为本”的主要内容是“修己以敬”、“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包含修炼自己、修炼家庭伦理关系、修炼与他人相处之道三个方面。儒家“修身为本”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独化论”是郭象哲学的中心话语,这一话语逻辑地蕴涵着同一性特质:“贵无”和“崇有”的同一;“名教”与“自然”的同一;“内圣”与“外王”的同一。这种同一性特质的展开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宰予,孔门弟子之一,通过《论语》中"宰予问五帝之德""宰予问三年之丧""宰予问仁""宰予答哀公问""宰予昼寝"这五个对话,表现了他另类的叛逆思维与怀疑精神。宰予并不是孔子所说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而是一个利口雄辩、富有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15.
尹季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0-13
中国现代家族题材小说的情节,围绕个人与家族(家庭)冲突展开,呈现出“吃人与被吃”、“叛逆与回归”、“反叛与割断”、“破坏与重建”等样式,揭示了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对个体的压制和扼杀,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众独立与自由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家庭”观念却承受着巨大的变迁。首先是男性的绝对家长尊严的丧失,家庭成员由家庭本位转向社会的“群”,这使得现代家庭的建立成为可能,而“群”中“个”的建构及其“度”的问题则又成为现代家庭建立过程的一个难解之题。这种建构的困难其实是现代中国建构之艰难的一次很好的隐喻。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家》、《北京人》、《憩园》、《伤逝》、《寒夜》这些作品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变迁的过程,前三部记录着传统家族的衰败,而后两部则记录着现代家庭建构之艰难。  相似文献   

17.
海子后期长诗创作一改前期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让位于表现冲突、暴戾与雄强。他借助象征着毁灭之力与光明的“火”、变形后的“水”以及有着拯救之力的至高无上的“王”这些独立又相联的意象,营造出一个溶入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太阳”意象系列,使其诗风格变得丰富多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东周剧变,周天子“王”的所有权标识逐渐被新的名目取代.不过,在睡虎地秦简中仍有一组财产被同时冠以“公”与“王”的专有性质即“公祠”“王室祠”等特殊财产,而与之相关的祭祀类律法的存在则表明了秦律对于先秦祭祀传统、法家“立公灭私”思想的继承,又体现出在秦朝改元称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借助早期祭祀律法来宣明其统治权威的政治目的.在其后的汉初律简中又较难寻见此类记载,这无疑是秦汉律简中较明显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本从生命化的角度,较为深刻地探讨与研究了沈石溪动物小说内在的美学意蕴。本认为,对动物小说内在生命化的美学追求,是沈石溪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与灵感。通过“猎狗情结”、“狼王意象”、“红奶羊境界”的美学归纳,把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提升到一个生命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简要考察,在辨析“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形式”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文学与意识彤态的关系。文学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更不能说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文学是在多维层面同时展开的精神文化现象,行走在现世的现实性和精神的超越性之间,是一种多元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用“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