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18世纪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画在表现上的不同,探索了诗与画的界限。通过对莱辛的《拉奥孔》成因的分析,对其美学思想的梳理,对其意义及局限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使人们重视此书的价值,并引发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2.
《拉奥孔》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部经典美学名著。从《拉奥孔》写作的背景和动机来看,莱辛一直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走现实主义道路;从《拉奥孔》中论诗与画的界限的具体内容来看,莱辛在总体上肯定诗高于画,主张塑造“有人气的英雄”,这实质上是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又一体现;从《拉奥孔》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来看,它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莱辛的关学、文艺学专著《拉奥孔》,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诗歌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不同特质,有力地反击了新古典主义者所崇尚的诗画一致说,其现实主义文艺史观及实践对德国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莱辛《拉奥孔》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绘画(雕刻)艺术和诗歌艺术的分界问题.这不仅对干当时德国民族文学的确立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而且对于艺术的分类,对于造型艺术(绘画、雕刻)和语言艺术(诗歌)的不同艺术特质的探究,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拉奥孔》的副标题是:论画与诗的界限.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莱辛选择了拉奥孔这一形象在古代封中的不同处理,并以此作为全书的一个基点,来比较、分析和部绘画(雕刻)与诗歌的独有的艺术特质.然而,就在这佯一个基点问题上,莱辛忽视了一个基本问  相似文献   

5.
歌德和席勒同是18世纪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和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有关文章和书信中谈论过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其主要内容:一是用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精辟地论述了歌德世界观和创作的两重性;二是明确肯定席勒的早期创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前者"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后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同时对"席勒式"的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创作倾向进行了批评,提出了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两种不同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6.
钟鸣 《考试周刊》2011,(51):29-30
17—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中,德国启蒙运动文学的杰出代表莱辛在其著作《拉奥孔》中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文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典主义观点和其他一些从法国移植来的古典主义理论。莱辛的美丑观在德国启蒙运动中很有典型意义,莱辛坚持美的概念产生于客观对象之中,物体美源于杂多部分的和谐效果,而丑的概念可以从对象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和谐、不完美、不完善而直接被人一眼看出。  相似文献   

7.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但泽三部曲"创作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格拉斯继承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又不囿于固有的模式,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化的叙事技巧,使德国的叙事文学在战后的"叙事危机"中呈现出生机.  相似文献   

8.
莱辛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优秀的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其著作《拉奥孔》从媒介、题材以及审美感受三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特殊规律,同时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以及艺术规律,批判了"诗画一致"说。莱辛诗画理论的出发点与他所倡导的启蒙运动密切相关,他大力倡导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进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上扫清道路。莱辛的理论和实践促成了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莱辛的关学名著《拉奥孔》,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若就造型艺术来说,《拉奥孔》的观点却是十分保守的。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划分不但过分绝对化,而且极端片面,其理论缺陷突出地表现为过分强调诗的优越性而夸大画的局限性,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强调诗的优越而夸大了画的局限。如果说莱辛通过画与诗界限的划分为诗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开辟了通往现实主义道路的话,那么,这种划分对造型艺术的发展来说则是理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清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渔的创作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李渔认为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李渔强调文学虚构,对于虚构的作用、重要性与方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李渔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提出作家创作时应该"设身处地",并探讨了"心""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文是左联成员之一,其创作与左翼文学形成了一种张力场,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在我国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语境以及其与左翼文学的复杂关系中,周文与鲁迅先生关系紧密,受到关怀和指导.鲁迅先生的文艺观中的真实性和关注乡土文学都对周文产生了深刻影响.另外与左翼文学文艺观的异同,表现在克服"革命文学"初期创作上出现的偏差,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坚持和提倡等,我们应力求动态地把握隐藏在其作品深处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注重情感表达的特点促使文学、音乐领域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为今后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受狂飙突击运动影响,一些音乐作曲家们也逐渐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使其创作风格和以往的"理性"有了较大差别,从而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富有时代性的特点。本文便以海顿为主,浅谈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放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4.
达·芬奇画论,尤其是他的诗画比较,作为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和全面的艺术比较、文学比较,在突显了绘画等造型艺术的各方面的审美艺术的同时,也把诗歌(文学)方方面面的特征显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文艺理论的价值,甚至远大于当时的许多"诗学"著作.达·芬奇的诗画比较开了西方近代诗画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比较的先河,并成为17、18世纪莱辛<拉奥孔>更为系统深入的诗画比较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主要的艺术观念类型(包括文学观念类型)——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是以对"文学四要素"——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切入点为划分标准的。以此理论作为观照,可以看到鲁迅与梁启超社会实用的文学观、王国维艺术审美的文学观之间明显的不同。鲁迅的文学观高扬"作家"这一文学活动的主体,突出"立人"的精神内核,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因为外来思潮的变化而改变"以人为根本"的文学理想和创作坚持。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的文学生产处于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之中,这个时期权力场对文学场处于支配地位。对于该时期德国文学译介而言,其特殊之处在于彼时德国作家的构成复杂,权力场需要考量政治立场、创作倾向、文化资本等多个因素。那些在政治立场和创作倾向等方面都符合权力要求的东德作家得到了充分的译介。而那些政治身份、政治立场和创作倾向并不完全符合权力要求的作家,权力场对其作出了区别对待,出现了文学评价很高而实际译介较少的情况;还有如霍普特曼这样的特例,霍氏在纳粹德国时期的表现颇受批评,但其拥有的巨大象征资本反作用于权力场,使其依然得到较高的评价,并有作品在该时期出版。  相似文献   

17.
"解放区"文学中的"问题"小说以赵树理与丁玲的作品为代表.此时的"问题"小说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一样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它们往往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忽视创作的艺术性追求,从而影响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是,"五四"问题小说多偏重于主观出发的自发功利意识;而"解放区"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则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一种体制文学的诞生,显示出一种带有客观强制性的功利意识.  相似文献   

18.
古人提出"文章以体制为先",可见体制对创作的重要性.创作之前"宜正体制",创作之后,要"不失体裁",否则就会创作出非驴非马的"四不像".同样,阅读教学若不遵循文体规律,也会收获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学的阅读是非文学的,文章的阅读是非文章的.  相似文献   

19.
"反知青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有一扫文坛"知青文学"之势.但是,究竟何为"反知青文学",很难说得清道得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透视"反知青文学"的发生原因和创作特征,并对其创作特征进行解构,有助于了解特定时代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上海沦陷区女作家苏青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书写了沦陷区作家"边缘写作"的新的一页.本文用历史的眼光,从乡土文学、女性文学、通俗文学三种"边缘"文学形态对苏青的边缘写作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解读,并进而探讨其深远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