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何谓《史记》之本纪,有"天子曰本纪"、"本其事而记之"等说法。本文提出新的见解,即"本纪者,本天地之法则,建帝王之纲纪也",并从天地与纲纪、天子与纲纪、德力与纲纪、人心与纲纪四方面加以论析。最后以为《史记》本纪是司马迁关于国家学说最为集中而具纲领性的意见表达,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的可贵价值,因而成为了《史记》全书之"纲"。  相似文献   

2.
一、古代等级讳饰说法《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即: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称崩;古代侯王死称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也叫薨;  相似文献   

3.
何谓《史记》之本纪,有“天子日本纪”、“本其事而记之”等说法。本文提出新的见解,即“本纪者,本天地之法则,建帝王之纲纪也”,并从天地与纲纪、天子与纲纪、德力与纲纪、人心与纲纪四方面加以论析。最后以为《史记》本纪是司马迁关于国家学说最为集中而具纲领性的意见表达,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的可贵价值,因而成为了《史记》全书之“纲”。  相似文献   

4.
“天子”考     
“天子”一词,产生于西周。西周之前,商人不称“天子”。在商代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有关历史文献中,没有“天子”一辞出现。《史记·股本纪》说:“汤既胜夏……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司马迁的这种说法,乃是根据后人的观念称呼古人的。在卜辞里,商王称“王”,称“余一人”。《商书·盘庚籍》里盘庚也自称“予一人”,不称“天子”。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说“汤乃践天子位?”会不会天禄石渠别有所藏?或太史公另有其据呢? 不会的。天禄石渠我们虽不可见,但从大量的卜辞来看,商代帝王与上帝的关系紧张,商王武丁就经常担心着上帝会不会作祸于自己。他问:“帝其作王祸?帝弗作王[祸]?”还问上帝会不会降(?)(饥馑,一说干旱)于自己的国家,会不会致咎于自己。如此担惊受怕的商王,那里还会想到去做受命于天的“天子”呢? 周代之前,人们对“天”的认识,还没有和万  相似文献   

5.
高语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夏后皋”所作的注解是:“夏帝皋,桀的祖父。后,帝王、天子。”“后”在这里是否可作“帝、帝王、天子”解,我认为值得商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这就是说“夏后”是帝禹的国号。在《夏本纪》中  相似文献   

6.
绝大多数海内外中华儿女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台湾同胞同样如此,于是,他们排除万难,千方百计地重回故土寻根访祖,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故地是黄帝族发祥之地。因而,广大台湾同胞无不心向往之。台胞景仰黄帝发祥之地据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史记·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曰:“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辞海》(1983年版):“有熊,古国名,相…  相似文献   

7.
《廉颇蔺和如列传》一课中,编者对“列传”作了这样的注释:“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天子、王侯以外的人的事迹。”这样的注释,可能是受了张守节的影响。张守节引用裴松之的《史目》说: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于是编者照此推理:“列传”纪述的当然是天子、王侯之外的人物了。旧时为《史记》作注的现存只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他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之间三千年的历史,囊括中外,贯通古今,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全书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都是写人物的,因而它又是一部人才学资料宝库。《史记》作为以人才为中心的通史,通过对众多历史人物事迹的记叙,并以“太史公曰”这一形式所作的人物评价,反映了司马迁在人才学方面的见解,“本纪”、“世家”、  相似文献   

9.
璽①、壐② ①是繁体玺字。封建时代皇帝的印信叫玉玺。唐李商隐《隋宫》诗有“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不过玺作为印信,秦以前并非至尊所专用。蔡邕《独断》说:“玺者印也,信也。天子玺白玉,螭虎钮。古者尊卑共之,自秦皇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相传秦始皇得兰田之玉,命其相李斯篆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自此帝王之印信专名玺。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得秦玺,世世相传,号称传国宝。其实从  相似文献   

10.
一、皇帝之妻后皇帝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皇后皇帝的正妻。《史记·孝文本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女君皇后。《三国志·魏·文德郭皇后传》  相似文献   

11.
古文今解     
【古文】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①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②项王闻之,烹说者。——摘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注:①成语“锦衣行昼”源于此。②成语“沐猴而冠”源于此。【今解】项羽是英雄,这是不能否认的了;我们喜欢项羽,因为他是真男子。他“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上帝对他真是太优待了。但项羽不是完人,他也有许多缺点,有些缺点竟然荒唐得成了千古笑柄。如选文中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史体,"纪"首先指条理化、综理性的叙事模式,早期文献如《禹本纪》《吕氏春秋》,它们以"纪"名篇,主要是基于条理化、综理性的考虑,其中固然有时间的因素,但还谈不上编年。随着时间观念的明晰及介入,这种综理性的叙事发展为编年叙事应该出于司马迁的创制,《史记》"本纪"开启用"纪"来编年叙事的先河。不过,在《史记》十二本纪中,编年叙事中还夹杂早期"纪"体的特征。也就是说,十二本纪并非严格的编年体,有些本纪只叙事,而并不编年。《史记》十二本纪在文体方面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从编纂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存在以王朝和以帝王为单位两种形式,具体表现为由王朝本纪到帝王本纪演变的趋势;二是从编年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呈现编年与编世并存的现象,亦即司马迁将"世家"掺入"本纪"书写之中;三是从文体的角度看,十二本纪的书写还融合传体笔法,将记言文献与记事文献融合,大都呈现"帝王传记"的特征。《汉书》"本纪"遵循《春秋》体例,建构"本纪"大事记的书写范式,不仅改变《史记》"本纪"的叙事模式,而且也改变《史记》"本纪"的传记特征,从而深刻影响后世正史的本纪体例。同时,由于《汉书》"本纪"采取《春秋》大事记的体例,它往往需要相关列传来补充、完善事件的过程性,故《汉书》也建构"传以释纪"的叙事模式。整体言之,司马迁写作十二本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论述考订帝王的事迹来考察兴盛、观察失败,这种叙事愿望单纯依赖《春秋》笔法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借助《尚书》《国语》《左传》这样的史体才能实现,因此,《史记》本纪与此后正史"本纪"有着很大区别,即呈现叙事完备的帝王传记之特质。  相似文献   

14.
古今字浅议     
古今字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提出的。在《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玄注:“觐礼曰:伯父实来,余人嘉之。余、予古今字。”古今字理论出现后,训诂家及文字家作为研究字义和字源的根据,然而人们对古今字和通假字、假借字则常常混淆,划界不清。因之,对古今字的产生原因及特点,及其和通假字、假借字的区别需要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① 曰 :《诗》② 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适④ 鲁 ,观仲尼 ⑤ 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 ⑥ 习礼其家 ,余祗回 ⑦ 留之 ,不能去云 ⑧ 。天下君王 ,至于贤人 ,众矣。当时⑨ 则荣 ,没则己焉 ⑩ 。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 ,学者宗 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 者 ,折中 于夫人 ,可谓至圣 矣。[注 ]:①太史公 :这是司马迁自称。他曾担任太史令的官职。②《诗》 :《诗经》。③“高山”两句 :见《诗经·小雅·车》。止 ,通“之” ,一说为语助词。景行 ,大路。仰望高山…  相似文献   

16.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17.
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目的保持一致,尽管在具体事功上对古今似有偏重,但司马迁基本上还是坚持了等视古今的理性态度。因古今在揭示天人关系上的同等地位,司马迁既反对崇古也反对厚今。因而在处理古今关系上他强调“古今一体”而要求通晓古今之变。司马迁对古今的态度及其对古今关系的认识与其历史观密切相关。因古今时长的可调性,从宏观上看,司马迁在审视古今历史发展的总体历程时采取了循环论模式;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司马迁在审视具体的古今变化时又秉持明显的进化史观。  相似文献   

18.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异于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  相似文献   

19.
“约法三章”,原出《史记·高祖本纪》,又见于《汉书·刑法志》。传统的解说,把“约法”理解“省约法令”,约法二字连读。此说流传甚广,被一般教科书和工具书所沿用。但征诸史籍,“约法三章”这种解释不合司马迁记事的原意,也不合法律事实。不妨引录《史记》原文如下:〔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杰〕曰:“父老苦秦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吾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句中的“约”应作何解?同书中也有明确旁证:“怀王令沛公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也说:“怀王……非有功伐,何得主约。”  相似文献   

20.
1.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束,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玉玺代表信物B.玉玺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罔替D.天子的权力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