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份就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另一个自我。文学作品中的表意和解释活动依赖于这种集合成符号自我的文本身份。意义表达依赖于文本身份;有准自我品格的复杂体系中的符号自我在自我进行的意义活动中产生。在主我与宾我之间,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自我随着表意的社会-生理品格作上下或者水平位移。因此,身份是处理意义过程的前提。《金瓶梅》中的宋惠莲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其悲剧因身份压力下自我的变形而产生。宋惠莲本是位自我认同于"物"的异化了的女性个体,但后来她回归了一个有良心和自我人格的女人这样一个文本身份,她的悲剧降临了。她的悲剧的根本在于宋惠莲中途转换了元语言身份,从而引发了一场身份的对垒,但也正因此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丰富的悲剧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上山下乡经历是知青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或被作为宝贵的文化经验,或被视为深刻的内心创伤,而身份迷失却是他们的共同困境。返城知青在心灵挣扎之后省察时代情势,借寻根以寻找自我,追认和重建自我身份,这是他们进行寻根小说创作的文学理想之一。带着"我是谁"的困惑,寻根小说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三种策略建构其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借以升华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4.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在向延斌的《红枫树下的呢喃·枫叶飘飘》里,有一个充满抒情意味的词就是"家乡"。家乡是自我灵魂的安息地,是"我"梦里故事的背景,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隐喻。作品中的"自我"被放在双重视域中,作为游子的观光游客角色和充满地方传统道德、土生土长的瑶山人角色相互交织。家乡的形象在想象性的追思中和现实的自我链接在一起,发生着互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后殖民的理论 ,从身份认同的路径入手 ,提出《琼斯皇》中的幻象作为对个人历史记忆、种族历史记忆的重述 ,展现了主人公琼斯作为被掠至非洲黑人后裔的生存困境以及对自我身份重新建构的努力 ,而建构努力的最终失败 ,不仅呈示出殖民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深重戕害 ,也隐喻了现代人在文化压抑与撕扯下的悲剧性处境  相似文献   

7.
比尔·科西是托妮·莫里森小说《爱》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作家笔下又一位心灵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通过对该人物的性格悲剧进行精神分析,认为他是一个戴着面具,始终无法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人.其性格悲剧说明,黑人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勇于面对过去,才能克服“身份焦虑”,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挪威的森林仿佛总是出现在歌声里。村上春树这样写道:“飞机刚一着陆……天花板扩音器中低声传出背景音乐,那是一个管弦乐队自鸣得意演奏的披头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那旋律使我难以自已……”是的,披头士歌声里是这样唱的:“很久以前,我拥有那女孩,哦不,应该说我是那女孩的男孩,她带我参观她的房间,像挪威的森林……”  相似文献   

9.
《过客》是《野草》重要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暴露了当时鲁迅自我认同和价值信仰的严重危机,更展现了作为生命个体的鲁迅全力自救的心理历程。过客的自省意识和实践精神激励起危机中的鲁迅,使得鲁迅通过自我拷问、自我调整,最终走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重新建立起新的身份和信仰认同,由此凸现出"行走"这一生命情态在鲁迅个体灵魂自我拯救中的终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6,(3):43-48
"非我"的身份来源于女权主义对自身的诉求,由男性意识构建成的社会权力压迫下的反抗构成它的存在环境。"真我"的身份来自于对主体意识的认识,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是它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中间状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当女性不再把自己当作战争中的斗士,也不再禁锢于自己仅仅作为"女性"的性别角色,作为"人"的意识开始显现,这也是主体意识真正的觉醒。本文试图就这三个方面探讨女性艺术家在当代女性艺术中的身份与话语,阐述当代女性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对自我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