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厄普代克在其小说《兔子,跑吧》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矛盾人物及其对待宗教的矛盾心理,展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精神高度匮乏、信仰出现危机的处境,揭示出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绝然对立已经不能为处于精神危机中的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宗教世俗化是美国宗教的未来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是对宗教道德适应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和要求而进行的整体把握和具体规整。宗教道德价值本身具有的复杂多变性需要我们对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问题认真观察、深谋远虑。在社会主义社会 ,对宗教道德进行调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落实到实际道德建设中 ,就是要积极引导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适应 ,使之适应于全球化时代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历史需要。当前在实践上的主要要求是 :做好社会调适的具体引导工作 ;正确认识和评估社会主义现实宗教道德问题 ;加强对宗教道德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儒学要采取更加开放的心态,向外国文化学习。世界文化体系按照饮食餐具可以分为三种文化:筷子文化、手指文化和刀叉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应该把三大文化进行多元一体的交融糅合,融合的结果有可能产生出一种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科学精神、宗教精神、人文精神三维一体的和谐社会。人类社会的稳定,就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宗教公选课在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日常教学中普遍不受重视。这种现象值得反思。教学实践表明,青年大学生对宗教文化抱有较强兴趣。宗教文化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培育人文关怀意识;发挥特有的心理调适作用。宗教公选课教学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辩证对待,理性取舍;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下半叶以来 ,英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转型 ,由传统农本乡村社会发展为现代工业城镇社会 ,从而对社会精神关怀提出巨大的挑战。城市化社会不仅带来经济多样化和政治民主化 ,也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精神关怀形式和场所。从 18世纪起 ,新宗教运动不仅满足城镇大众的精神需求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控制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特别是遍布城乡的小教堂在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中 ,提供了某种形式的领导和权威体系 ,起着某种形式的社会机构和组织作用 ,有助于近代英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宗教现象错综复杂,但它仍然是一定的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影响很大,涉及到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各个领域[1],尤其是在精神领域。中世纪时期的西欧人民,深受基督教神学的思想禁锢,从起初的被迫接受到全民信仰。经过异端思想运动对基督神学的批判和否定以及宗教改革运动,最终结束了天主教会对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宗族是其基本社会结构形态,民众拥有可贵的自我心性约束精神,所以古代中国没有形成欧洲城邦经济形态下的知识主导的理性思辨社会和宗教神学社会,而是形成了与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道德社会。这归因于小农经济的农业循环生产主要靠经验;先贤对"道"的理解,使得中国哲学在起始点上便超越了宗教神学观念,直接上升到把握客观自然规律。儒学以仁为核心概念,为社会治理设计了完整的道德体系,支撑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走了一条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皖江地区宗教文化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传统的东西往往能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找到合适的土壤并得到发展 ,民间神鬼信仰就属于这种情况。它不属于宗教 ,却与宗教密切相关 ;它也不能简单界定为封建迷信 ,却又与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更多的是属于一种俗信。研究这种社会现象 ,对于建设现代人们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额尔敦 《职大学报》2005,3(3):118-120
没有真正脱离现实社会需要的宗教。我国现有宗教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都经历了吐故纳新的发展过程,才得以生存和保持下来。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当代宗教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要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按照社会需要,自觉吐故纳新,发扬精华,去除糟粕。在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现有宗教都面临更新问题。当代宗教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在于对自己传统积淀的不断扬弃,不断更新。当代宗教自身的改革与进步,是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