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青州龙兴寺发现佛教造像窖藏 龙兴寺始建于北魏,至明初废弃。青州市博物馆对龙兴寺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遗址北端发现一处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了北魏至北宋石、玉、陶、铁、木及泥塑等类佛教造像200余尊,其形象优美,雕刻精湛,为研究我国早期佛教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个外来艺术本土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突出地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观音造像的形态变化之中,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走向世俗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麦积山石窟北魏造像艺术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率先创造了佛教美术的民族化样式。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影响了后世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日本学者口隆康提出的“阿姆河流派”造像美术,存在于西域以西至印度河上游犍陀罗地区的中间地带,属佛教美术东传中失落的环节,对敦煌造像美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交脚式造像”、“施无畏手印”、“倚坐像”等,表明阿姆河流派对敦煌佛教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成都地区遗存的南朝佛教造像为例,系统地论述了这一时期四川佛教美术所具有的独特性,并通过与同时期的南京和北方一些地方的佛教艺术品的比较,进一步揭示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四川佛教造像在研究南朝佛教美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美术的早期是一个漫长的引进融合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教美术,尤其是犍陀罗美术的影响,但中国佛教美术的基点仍是本土艺术传统。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美术逐渐融合和减退了印度佛教美术强烈的肉欲和性感色彩,消磨了希腊艺术几何概括的形式,逐渐改变了印度化的雕塑,创立了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犍陀罗式的印度化雕塑也渐渐演进成汉式造型,“右开左合”的改良式偏衫更成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这些基本形象的改造既不失佛经本意,又易为民众普遍接受,真正体现了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获得艺术史上的成功,这是多方面因素整合的结果。传统雕塑的历史积淀为佛教造像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中国画及画论对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雕塑家对佛教造像的创新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中国佛教造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在当今西方艺术领域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冲击时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的引进,如何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让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国际先进化接轨,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佛教造像是一种艺术,其形象多异,变化多端。佛教的兴盛引起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兴盛,如戴氏父子的雕像艺术,顾恺之为代表的绘像艺术等,佛教造像丰富了中国画家们艺术创作的题材和技巧。文中通过对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佛造像的男相女性化,佛教造像的人间化和佛雕题材与道教传说相结合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中国佛教造像审美的现实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遗产十分丰富,就佛教造像而言,有金属铸像、石雕像、木雕像、泥塑像、陶瓷像等。这些石窟寺以外的佛教造像,多为民间寺庙和家庭的陈设崇拜之偶像,遍布全国各地,数量之多以百万计。它是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载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变化,而且随着宗教职能的逐渐消失,这些珍贵的佛教艺术品便成为人们研究古代社会史和宗教史的具体真实的形象资料。本文将从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繁荣,佛教造像艺术的民俗化、世俗化,宗教与佛教造像在情感表现、表现手段、探究对象上的关系,宗教的文化思维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几方面进一步论证佛教造像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云冈石窟代表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造像特色,龙门石窟是其延续和发展。这两处石窟清晰显示了佛教造像这一外来艺术逐渐汉化的过程,也是我国由北到南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理想造像样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泥塑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泥塑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艺术之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是,当前小学美术泥塑课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泥塑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意义出发,指出了小学美术泥塑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泥塑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泽州县白洋泉河两岸摩崖造像由于地处偏僻,鲜为人知。对此摩崖造像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并对造像题材、造像题记、造像风格等进行探讨,为研究晋城地区佛教信仰、佛教组织、佛教艺术等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泥塑艺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合进行了讨论,在对泥塑艺术价值加以了解的同时,明确了其在初中美术教学当中应用的意义,并对有效融入泥塑艺术开展初中美术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描述,希望能够为初中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进一步提高该项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桂州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及建筑材料,特别是陶塑佛教造像,包括释迦牟尼像、弟子像、武士像,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出土的最大一批佛教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3号窑的鼎盛当在中唐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艺术很可能与鉴真有关,停烧当是受唐武宗灭佛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通过佛像来表达其教义理论是最直接、最具体的表达方式。历史上佛教造像材质非常丰富,包括石、木、泥、金铜等。每一次材质的变化都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承德外八庙藏有各种材质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代表了康乾时期宫廷造像极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6.
张敏  杨军 《家教指南》2019,(2):76-84
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造像;定边渠、冯家河、小崖窑、骆驼脖子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造像;此外,定边渠、冯家河部分造像时代上限可至北周,下限可至初唐。图像组合、造像题材在延续北朝石窟造像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保留了部族造像特征,体现了陕北地区开窟造像的地域特色,同时与陇东、关中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密切联系。这6处摩崖造像龛群,作为陕北地区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发现,丰富了该地区北朝佛教遗存,对研究丝绸之路北道——特别是陕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分布、造像艺术及其与佛教中心区域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0,(88):155-156
在我国,泥塑是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在它身上,充分展现了我国人民在生活上和劳动上的审美追求。当今社会,泥塑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向世人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而在我国农村地区,艺术教育基础薄弱,美术教师紧缺,开展泥塑教学更是遥不可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一时无法得到满足,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鉴于这一背景,农村小学可以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因势利导。与此同时,根据小学美术实际教学情况,展开泥塑教学。文章就农村小学美术泥塑教学现状展开探讨,旨在提高美术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飞来峰元代造像开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之先河.本文通过分析西夏佛教艺术与飞来峰元代造像中藏汉交流风格的具体表现形态,结合元初江南佛教艺术的创作背景及西夏艺术可能的传播途径,离析飞来峰元代造像中含有的西夏风格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建业 《甘肃教育》2005,(12):40-40
麦积山在秦岭山脉的西端,天水市东南。这里不仅风景如画,石窟艺术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被称为“东方最大的泥塑艺术陈列馆”。在各时期的石窟造像中,西魏、北周时期的造像最具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青州市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 ,立即引起了强烈地反响 ,它们那变化多端的造像风格 ,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 ,维妙维肖的面部表情 ,都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为青州出产的石灰石。这种石灰石 ,质地细腻 ,硬度适中 ,易于雕刻。青州地区有着传统的石雕工艺技术 ,汉画像即为汉朝的代表作品之一。青州地区有着极高的石雕工艺传统。龙兴寺出土的窖藏造像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创作出的一批佛教艺术精品。这批精美的佛教艺术作品 ,刻有佛像、菩萨像、飞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