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怎样理解德育德育是一种阅读。我们说德育是一种阅读,是因为德育应当首先引导受教育者进入人的道德精神生活史,在对人的道德精神发展的浏览过程中,认识道德的本原,了解道德人之于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道德是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因为受教育者需要对人的精神道德领域中种种真与伪、善与恶、功与利的道德事实进行审辨,通过过滤和留存,逐步认识人的精神道德的精粹;是因为德育是接受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学校德育使命与学校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德育功能等概念相互混用,比如说"学校德育的文化使命、精神使命等"是指学校德育在某一方面应该承担的任务,再比如说"网络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德育使命"是指学校德育应适应社会需要,与时代同步。所谓学校德育使命,是指学校德育活动所肩负的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道德、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引导建构"的任务和责任,是德育主体根据社会发展要求而自主确立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社会环境,坚持正确的德育取向,坚持以道德理想教育为本,整体精神倡导为主,道义引导为先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拓展德育新内容,是有效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就是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社会环境,坚持正确的德育.取向,坚持以道德理想教育为本,整体精神倡导为主,道义引导为先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拓展德育新内容,是有效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81):175-176
童话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作为童话最重要部分的童话精神体现为幻想的品格、快乐的原则、诗意的境界和游戏的精神。童话精神是儿童德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童话具有德育的天然优势,体现为童话生动的道德人物形象、清晰明了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丰富的道德形式,其德育功能体现为童话的审美感染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7.
美学精神的实质是追求自由,回归生活的德育强调主体的自由意识和人性的解放与至善。这表明美学精神和生活德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契合。本文从实现德育与美学的深层交叉,美学和生活德育契合构建着眼,通过对生活德育内涵及美学精神的理论分析,寻求两者的契合点,进而实现美的享受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统一、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和能动发展的契合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道德,道德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中国人的道德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教育要坚持德育为本,德育要秉承立德树人。为应对道德的转型和重构,道德教育一要做到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二要实现本土化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类主流文化的主要来源,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的核心。如何认识现代背景下的传统道德精神沿袭,如何看待现实状态下道德理想的差距,这都将成为现代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将现代语文德育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供大家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及到对道德语言的反思和定位,涉及对道德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研究德育,必须重视人,关注人的精神性。现代德育应以人为本,把握好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协调,自然、社会、道德的和谐和主体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并以此建构现代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低效与高校制度伦理建设有着紧密关系,一方面,德育理念、内容、方法等问题都与制度伦理的缺失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间接导致德育的低效.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德行养成与高校制度安排而造就的高校文化环境直接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成为德育低效的直接诱因.因此,提升德育效果需要高校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制度内容中应蕴涵道德理念、道德原则,渗透时代伦理精神,制度运行中切实贯彻制度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刘琼 《师道》2007,(2):46-46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实效性差,缺少魅力。德育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对德育表示厌倦。其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缺乏道德创新精神,对德育对象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如何操作,缺少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不足。因此要构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德育,就必须进行德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课是学校教育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勇敢精神、道德情操、文明行为以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德育内容.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需要我们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论精神生态学体系中的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态所揭示的是人类精神系统与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德育作为精神生态中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模式为客观影响源—个体认知—确定联系性质—形成调节机构—道德表现与反馈(又成为一种新的客观影响源)五个链环构成的循环系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让知—观—情—信—意—行呈全面而协调、统一而均衡地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才是可能的。使教育者形成德育生态意识,就是研究精神生态学体系中德育模式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1月9日至10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第22次学术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公民德性与公共精神"、"技术时代与精神基础的重建"、"中西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以及"学校德育的时代话题"等进行了研讨。就公民德性与公共精神的建构这一论题,与会者从国家道德与德育的关系以及德育的实现问题进行了研讨。有学者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做事,也要教他们如何做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德育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要为学生在现代生活与生产中,所应具有的道德情意、意志、信念,以及人的本质和力量的养成等方面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德育学科的文化人种与道德人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我国唯有德育学形成了独立的二级学科。德性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德性和德育学者的德性是互为表里的,这二者共同渗入到民族精神教育之中。景仰民族精神首先得景仰地方文化精神,这样,德育学体系才能展现文化人种意义和道德人种意义,这是对德育学范式的一个逻辑思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的现实,昭示教育工作应该思考学校德育活动的“真实性”。“真”的学校德育包涵有真的德育思想、真的德育态度、真的德育方法、真的德育精神四方面内容。真的教育精神则要求德育工作要有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斥伪、批判和反思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不拘旧规地创新和探索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