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凸显,正日益跻身社会主流舆论行列。本文将分析微博中意见领袖的形成过程和特征,以及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行为表现,探讨其在网络舆论形成中的作用和影响,以有利于政府在处理社会公共事件时,能够更好地利用微博来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2.
李蓓 《新闻世界》2009,(4):112-114
本文从“华南虎事件”入手,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及其对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情绪表现或意见表达的特点,这一群体的话语实践对政府、公众舆论、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作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大量网络舆论事件和案例的深入分析,讨论了网络环境下舆论的形成和分布特点,提炼出网络舆论形成的模式图,并基于对网络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提出对网络舆论引导和调控的具体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机构监测网络舆论环境,预防恶性网络舆论事件,积极有效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易引发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社会恐慌。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舆情环境,也给主流媒体对突发舆情的引导、处置带来了挑战。主流媒体在此类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应当坚守信息发布者、舆论引导者和利益维护者三重角色,切实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正确应对及引导网络舆情。2018年,我国"长生疫苗"事件所引发的大规模网络舆情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社会突发公众事件中舆情引导的作用。本文以此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主流媒体如何积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并为主流媒体如何正确把握舆情导向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微博舆论场中的上述三种主要力量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舆论表达特点,为相关各方应对今后类似事件提出更多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明星作为意见领袖,其言行会对社会和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出现,网络舆情有正面和反面,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文章从新媒体环境及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探讨社会公众人物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政府、主流媒体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以及网民个体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7.
拉扎斯菲尔德最早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网络兴起之后,研究者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网络中来,网络"意见领袖"为受众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的走向。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一批在面对特定社会事件时跟风起哄甚至攻击谩骂的网民群体被关注,有学者将他们称之为"哄客"。从网络"意见领袖"到网络"意见哄客",舆论焦点选择的天枰开始出现倾斜,负面效应被不断放大,呈现出一种"沉默的螺旋"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李星星 《今传媒》2012,(10):24-26
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网民如何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引起网民极大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网民在网上的讨论过程是如何由点及面开始扩散,最终网民是如何达成共鸣形成一致意见的?本文以传播学视角,通过"活熊取胆"事件从开始形成的导火索到此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再到此事件由于争论形成网民的一致意见,最后到此事件被其他事件所淹没,来分析网络公共舆论形成与演变的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这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刘政序 《新闻世界》2013,(5):131-132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广泛普及,人们利用网络创造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网民积极自发地在网络环境中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观点,网民发表意见在数量上的不断积累最终致使网络舆论风暴的形成。因此,网络舆论风暴可以说是网络民意的一种集中体现。本文以"雷政富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风暴形成的关键过程及其所体现出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势,对于探索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舆情传播路径的角度,发现网络舆论生成中的几个主要推动因素,包括新闻报道、网民讨论(包含意见领袖推动)、政府回应等,并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伍蔚然 《新闻世界》2013,(7):180-181
【摘要】近年来发生的“药家鑫”案、“七十码飙车”案、“郭美美”事件等均引发了舆论狂潮,并影响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进程。网络舆论无疑已经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重视和熟悉网络舆论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演变。本文以“表哥”杨达才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的演变情况,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12.
舆论的群体极化一方面使得各方对议题更加关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引导才能化解可能产生的危机。本文以近年来有关转基因的舆论极化事件为例,分析讨论了舆论极化给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带来的影响,并解构了参与网络互动的科研人员的网络关系结构。研究发现,在极化事件产生的一定时间内,科研人员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程度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以研究人员为主体的小众媒体中;科研人员中的意见领袖大多存在于科学界内部的网络中,其对于引导大众舆论的作用还有待观察和开发;从长远来看,事件的多次极化讨论可能会降低各方对相关议题的关注与参与程度,舆论场呈现出相对"沉默"的状态;最后,提出了促进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齐亚宁 《新闻知识》2013,(9):28-29,68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机制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本文结合当前的部分热点新闻事件,在分析新媒体对舆论格局产生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目前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认为主流媒体要从掌握舆论主导权、构建新媒体平台、培养和发挥新媒体"意见领袖"的作用、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等几个方面来应对挑战,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4.
“李刚门”与网络舆论的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在互联网上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网络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由于网络媒体平台的特殊性,网络舆论和传统的社会舆论不一样,其形成模式和存在形态都出现新的内容,从这种层面上说,舆论的形成在网络中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不可控。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2010年10月的"李刚门"事件为例,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及模式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把握网络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尚艳 《今传媒》2012,(3):103-104
"郭美美"事件发轫于微博,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红十字会的网络舆论。经过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这股网络舆论蔓延至社会现实,引发了全国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和对我国慈善事业整体的否定,这种社会危机源于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及时。面对网络舆论,传统媒体只做到对其的关注报道,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介入机制,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提高,受众能够自主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负面网络舆论容易在新媒体环境中被放大,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潜在危机。因此,提升政府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已成为新媒体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青岛大虾"事件为个案,分析了事件中政府危机公关的表现与问题,并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策略提出了四点建议: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和奖惩制度;政府应及时发布信息和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完善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管理体制;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迎来了媒介融合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通过对受众心理、舆论阵地重心转移、媒介环境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网络空间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沉默的螺旋"效应依然存在。形成意见气候的条件发生改变,对受众心理研究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立社会、市场和主流媒体的协调机制,抓住舆论引导主动权和主导权是昆明"3·01"暴恐事件舆论引导的成功经验。暴恐事件舆论引导是一项涉及社会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综合性社会工程,只有加强反恐宣传活动和普法教育,才能让暴恐事件舆论引导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发挥媒介市场对信息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信息传播主导舆论引导。主流媒体用新闻专业主义报道消除谣言影响,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掌握暴恐事件舆论引导主导权。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普通民众获得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见自由表达平台,网络民意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力日益突出。网络暴力是依赖于这种自由表达平台而产生的网络失范行为。该文旨在于以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为依据,选取两个案例对比分析网络民意和网络暴力的相关属性,通过"江歌案"着重探讨二者在舆论场域中的转化机制,引导网络暴力向良性的网络民意转化,从而使网络失范行为有所减少,以期对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议程设置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议程设置凸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效力,其在舆论引导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贾君鹏事件"这一网络事件谈起,探讨网络议程设置的效力和其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