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主要论述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导读服务工作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篇新闻精品、佳作,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高雅,而且要结构新颖,写得精彩,字里行间溢出文采,读之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然而,目前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和新闻,却写得平平淡淡,读来无味无采无奇,不那么吸引人,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文采。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这么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持之久远呢?  相似文献   

3.
陈云同志曾经对《人民日报》的同志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全国发行的对开大报尚且要多点“豆腐块”,更何况四开、八开乃至十六开的企业报。现在展开各地企业报,也常见一些令人乏味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的风格,决定于人的风格。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一个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他说出来的话,他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没有气魄,风格不高的;反之,一个胸怀宏识,壮志凌云的人,他说出来的话,他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气势磅礴,风格很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张昭舌战,很能说明这样的问题。张昭一见诸葛亮就以言挑之:“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  相似文献   

5.
一则古代故事说:从前有个叫柳开的人,应举时,将千轴文章载以独轮车,投给考官。他想,就凭文章数量之多,也得把别人吓得却步!与此同时,有个叫张景的人,也来应举,他文章不多,一书而已。考官看过他们的文章后,对张景之文大加赞赏,选为优等;而对柳开的文章却频频摇头。因而人们说:“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相似文献   

6.
“眼亮”更可人——刍议文章标题制作的技巧与五忌邓雷仓人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醒目就如同美眸流盼,靓丽动人;假如标题刻板,就会给读者以“似醒非醒”之感,直接影响着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表达。比如《海军游泳队与上海队比赛传捷报》就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一句话,叫“文如其人”,西方理论家的说法是,“风格即是人本身”。意思都一样,强调的是人品与作品的统一。确实,道德与文章、做人与作文常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文章、作品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道德与文章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占人说:“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作者高风亮节,他写出的文章就像雪似的洁白;如果作者不努力陶冶和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写出的作品就不会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只能是雕虫小技罢了。“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道是文章的骨骼…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文人学者,从来都把人品和文品的完美统一,看作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所谓人品,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政治品质,道德水准、思想境界;所谓文品,是指文章的格调和艺术特色。一般说来,人品和文品是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一个人的人品高尚,其文章格调就高,一个人的人品低下,其文章格调就低。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在我国  相似文献   

9.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就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精采》中也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讲得都很有道理。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么能传之久远呢”? 所谓文采,指文章的文辞风采,构成文章风格和质量的要素之一,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它是作者的  相似文献   

10.
陈云同志曾经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然而。有些通讯员觉得文章短了无份量,“豆腐块”有失“笔杆子”的风度。果真如此吗?从历次“全国好新闻”获奖的作品来看,最长的不过1500字,最短的只有95字,大多数都在5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1.
人的活力在哪里?在于人有喜怒哀乐的表情,有丰富多彩的感情。那么,文章的活力在哪里?30年“爬格子”的生涯使我体会到,文章的活力在于激情。文章如人,有灵魂(主题),有骨骼(结构),有血肉(材料),有外衣(语言)。加上激情,才算得上是一篇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文章。 文章,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记载和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富于激情的文章,必然会生机勃勃,使文中人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产生立体感;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读起来有滋有味,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2.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党报的理论版是令读者望而敬畏的圣坛,典型的像文革后期拨乱反正的大块文章,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头文章, 振聋发聩,至今叫人记忆犹新;像响当当的社论、评论员文章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国内380名高校图书馆员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校图书馆员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显著低于国内成人常模,35.8%的人有心理问题症状,18.7%的人存在心理问题,1.8%的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精神病性四个心理问题症状表现突出;馆员的年龄、馆龄和职称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影响差异.文章针对馆员心理健康现状给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人内传播     
本文阐述了人内传播的几个基本要点:人内传播的状态表现为头脑中积累的信息与新接受的信息之间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中需要当事者不断调整达到自我认知的和谐;人内传播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提取记忆的过程。文章还阐述了人内传播的表征自言自语,以及保持人内传播良好状态的心理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掌握微博及"把关人"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主要对"把关人"理论在微博媒体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文章主体部分将从微博及对"把关人"理论的概述入手;分析"把关人"理论对微博环境重要性;深入探析把关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着重从各个侧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陈至上 《今传媒》2009,(12):72-72
给广播电台写稿,跟报纸刊物是不同的。报纸刊物是给人看的,而广播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的句子,说给人听不一定好懂。一个人在看报纸刊物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字句,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地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造就了档案资源的地域性,地域性档案资源具有"档案资源—人、管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分析了地域性档案资源生态结构的意义在于:转变视角,丰富社会记忆的层次性;从微观入手,寻找社会记忆的特殊性;完善结构,构筑社会记忆的系统性。文章最后从资源建设、人的建设、管理建设和环境建设四方面提出了社会记忆视域下的地域性档案资源生态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不少文章尤其是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连篇累牍地引经据典,布局千篇一律,结构单调呆板,带着浓厚的八股味。当然,经典著作权威性大,恰当地引用不是不可以的.可是引得滥了就不好。比如有些人引来引去,文章的观点仍很模糊;有的是断章取义地引用;有的是和自己的话强  相似文献   

20.
<正> 1950年,阿兰·马西逊·图录提出了一个精致的关于思想的操作性定义——图灵测验,他的文章在《精神》上一经发表,便引发了人工智能(AI)的研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计算机的,更是哲学的。半个世纪来,计算机科学中,甚至说,科学中几乎没有哪篇文章能够引出如此多的争议。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