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元天宝之时,守边备塞、镇抚边境是节度使的主要职责。中唐以降,藩镇节度使所具有的军事、经济、民政、刑法、人事等方面的职权,正是藩镇集权型政体形成的体现。藩镇节度使的职权,即反映了中唐以降在唐代地方行政体制中,藩镇、州、县三级行政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事实,也使我们进而重新去审视安史之乱后唐代藩镇问题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12,(5):13
郭子仪是唐朝的名将,他高大威猛,勇武不凡。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功居平乱之首。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将领,小时候也有过偷懒的"光荣事迹"呢。郭子仪从小习武,特别喜欢武术  相似文献   

3.
节度使的入朝行为是伴随着节度使制度的产生而出现。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观察使入朝的记载频见于史籍。入朝既是一种政治活动,又是一种礼仪活动。唐代宗初年藩帅不入朝的事例,是中央与部分藩镇或皇帝与部分将领紧张关系的真实写照。此外,入朝与唐前期的朝集制度互有异同。分析节度使、观察使的入朝行为,可作为探讨唐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面临着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中央与藩镇之间、各个藩镇之间,冲突不断,尤其是德宗和宪宗时期,冲突最为频繁、激烈,而写作于正处德宗、宪宗时期的《柳毅传》,是对当时藩镇割据的乱世写照。  相似文献   

5.
冯培红 《家教指南》2001,(3):106-112
敦煌文献和石窟题记中关于中古时代的职官史料极为 丰富,唐代前期河西节度使、吐蕃占领时期瓜州节度使和晚唐五代归义军节度使的职官史料 都有保存,尤其是唐五代归义军时期的职官文献更为集中,以节度使为首的文武幕职设置齐 全,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唐五代藩镇官制的体系与规模。本文以唐五代藩镇时期的敦煌职官史 料为依据,结合唐制,阐述了敦煌文献中的职官史料对于唐五代藩镇官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公布新材料<辛酉年二月刘善通牒>(拟),揭示了公元901年唐朝廷使者到达敦煌授张承奉归义军节度使的史实,从而使这一事件有了明确的答案.同时,还探讨了张承奉时期敦煌归义军政权同灵武(朔方)节度使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安思顺是从后突厥汗国进入唐朝的粟特人,绝大部分时间活动在陇右、河西、朔方等西北地区,在唐代西北边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安思顺早年从后突厥逃奔唐岚州,可能随薛讷参加了对奚、契丹的战争,旋随旧主调往陇右抗御吐蕃,天宝时升为朔方、河西节度使,也是唯一一位粟特人河西节度使。在节度河西期间,安思顺不遵朝命,拒绝接受高仙芝接替其任,迫使唐廷同意他留镇河西,原因可能是其背后粟特人控制丝绸之路贸易的利益所致。他统治下的河西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成为盛唐时代最繁荣的区域。安思顺与安禄山为兄弟关系,天宝时分别控握唐朝西北、东北军政大权,形成北部边境的粟特弧形势力圈,对唐朝影响极大。安禄山起兵反唐后,唐朝很快诛杀安思顺,以免遭受两面夹击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质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唐朝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做法,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质子制度。安史之乱后,唐中央由于难以完全控制地方节帅的任免和更替,在藩镇也推行了质子制度。藩镇质子制度产生于唐中央实力较弱的背景下,对维护唐朝的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始于代宗永泰初,在宪宗元和之后逐渐消失,是唐中期朝藩互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唐中后期出现的藩镇和藩镇割据,同节度使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节度使制度发端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形成于唐睿宗景云年间(710—711年),广施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712—755年),安史之乱后,遍及各地,形成藩镇割据,直至唐亡。  相似文献   

10.
天德镇始设立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史书对这个藩镇辖区范围的记载颇为混乱。问题集中在它到底领有几个受降城。对此,宋人已不清楚,后人也鲜有考证。是否象今天有的同志指出的那样,“特别是贞元十二年天德军置都防御使以后,天德军成为唐朝直属的地方藩镇,天德、丰州、中西二城(有时包括东城)都在它的统领之下”①。实大有再讨论的必要。从唐玄宗开元时起就统于朔方军的丰州、天德军、西受降城与东、中二受降城在唐德宗大历十四年,分属灵武节度和振武节度。《旧密书·德宗本纪》: 大历十四年闰五月,以朔方右留后常谦光兼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远军、天  相似文献   

11.
历史地图     
唐代自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始设节度使,至玄宗时,在沿边各地设置了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安史之乱后,唐朝廷承认河北地区名义上降唐的安史旧将为节度使,这些人依恃强大的兵力、财力与唐王朝分庭抗札,甚而起兵反叛.其中,河北三镇即驻幽州(今北京西南)的卢龙镇、驻恒州(今河北正定)的成德镇和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的魏博镇,是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三镇节度使往往父  相似文献   

12.
王武俊谥"忠烈",其三次叛唐的行迹显然不符合此谥号之本意,唐德宗赐谥王武俊"忠烈"乃是出于宣传教化的考虑,希望将身为成德军节度使的王武俊为所有藩镇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以期藩镇将领的归化,重建唐朝的统治秩序。另外,也反映出唐德宗对河朔藩镇政策的调整,唐朝西北形势趋于严峻,唐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河朔藩镇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只能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由武力削藩转为招抚、怀柔,甚至是姑息,赐谥王武俊"忠烈"便是朝廷缓和与河朔藩镇关系、维持相对和平现状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郭子仪(687—781)唐代大将,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天德军(今内蒙乌拉特旗西)使,九原(乌拉特旗北)太守,朔方节度使等。晚年被封为汾阳郡王,进位太尉。他一生历仕玄、肃、代、德四朝。这个时期,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已开始走向下坡路,政治日趋黑暗,吏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尖锐化。唐玄宗天宝之季爆发的“安史之乱”加剧了唐朝内部统一与分裂,集权与割据的斗争,继之而来的是吐蕃和回纥上层统治集团的侵扰,不断威胁着唐王朝的边境安全。郭子仪正是在这种激剧而复杂的社会矛盾斗争中,为维护国家的统一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一生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从755年到763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积极参与和领导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军事行动,他的主要  相似文献   

14.
在唐朝建立及发展过程中,蕃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唐朝的册封或得以授官,安禄山就是典型代表。从"捉生将"到"员外左骑卫将军",安禄山完成了士兵到将军的转变;开元末至天宝初,更是一路急升,历任都督、刺史、经略使、节度使,对平卢、范阳地区的掌控壮大了他的军事实力。此外,安禄山还曾被授为大将军、御史大夫等,也是唐史上首位由节度使封王的人。以上封授事件是唐朝蕃将制度官爵制度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唐朝的衰落》一节,共分三个目,即"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宦官和朋党"及"两税法".教师讲课时应把安史之乱和两税法作为课文的重点.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课文在叙述这一历史事件时,分三部分来说明,即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它的影响.(一)安史之乱的原因:课文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分析:(1)唐朝天宝以后统治阶级的腐败,造成政治上的危机,使安禄山、史思明有可能发动叛乱.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和前期大大不同,从他的生活和表现来看,简直不亚于隋炀帝,整天过着声色狗  相似文献   

16.
唐军与李纳军七里沟之战李正己割据淄青唐朝的藩镇(或称方镇)割据,为祸至惨,范文澜同志称之为唐代社会的“毒瘤”①。“安史之乱”以后,藩镇问题更为严重,以致州县多为所据,大者连州十余,小者亦兼并三四州,形成了一个“国门之外皆藩镇焉”的形势。强大的藩镇如魏博、成德、卢龙、淄青、淮西、宣武等。这些割据势力,拥兵自恣,互相攻杀,兵连祸结,连年不休。在割据势力之内,财赋不入朝廷,以致府库耗竭,国力空虚。这对于唐帝国来说,确实是一个恶性的“毒瘤”。  相似文献   

17.
郭子仪,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不满唐朝给他的待遇发动叛变。于是,他编造谎言,唆使回纥(今维吾尔族祖先)、吐蕃(今藏族祖先)两族首领与唐朝作对。仆固怀恩带着回纥、吐蕃联军共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唐朝首都长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中后期藩镇内部频繁的军士动乱严重威胁了地方节度使的社会地位和人身安全。在藩镇内部,一些节度使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采取了诛杀乱军、设置亲兵部队、质子、严密监视等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势力强大的藩镇军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五代及北宋军事制度改革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以学科知识的教学为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学科知识,特别是厘清学生的一些认识误区具有重要意义。以唐朝藩镇割据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学生中存在着将藩镇等同于藩镇割据、夸大安史之乱对藩镇割据的影响等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上述认识误区出现的原因,运用严密的思维及严谨的逻辑,帮助学生排除认识上的误区,最终使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形成相对客观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唐朝时期,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阶段,此后古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时期,这时,宫市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毒瘤在宦官和藩镇的"呵护"下存在着,白居易笔下小人物卖炭翁的命运就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社会的变化。通过卖炭翁映射了更多的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悲苦遭遇,文章分析了"宫市"产生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它的本质和危害,并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以期对于社会主义的税收制度的合理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