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国殇之时,全民心痛,与抗震救灾有关的诗作大量涌现,形成了“地震诗潮”。这启示我们:诗歌并未退出公共生活,只是诗人要重新寻找诗歌介入公共生活、向公共领域说话的有效方式。国难过后,未必就会出现诗歌繁荣的景象,但这一次诗歌的勃兴,为诗歌重返现实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试从观照现实、饱含真情、心怀忧患三大方面探讨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系统揭示近代诗歌自身发展中冲破格律和白话化的趋势,试图探寻中国诗歌由古典格律诗到现代自由体的嬗变过程,进而描述新诗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从这种诗体嬗变的内在联系和总体特征着眼,不沿袭新诗尝试始于胡适的传统观点,认为新诗的发生当从上世纪末的“新学诗”起始,其后经过“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共四个发展阶段,终于完成了中国诗歌的近代化过程,使新诗的探索与尝试由量变走向质变,从而迎来了现代诗歌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3.
诗语·诗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歌积淀形成了特有的言说方式和审美特质——诗语与诗味。从文章体式的角度讲。诗语与诗味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我们以阅读常规文体的方式阅读古典诗歌,读不懂诗;以鉴赏常规语言的方式鉴赏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歌教学亟须摆脱“包办”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进阶。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出发,古典诗歌教学的进阶策略是:走进诗理,把好诗“脉”;步入诗趣,趣味诵读;融入诗境,体悟诗情。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移植”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自独立,又互相影响渗透,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延续性的三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初期象征派、现代派与“九叶”诗派。“九叶”诗派自觉而执地追求艺术与现实、时代与自我、知性与感性以及中外诗艺的交融等方面平衡,使诗的思想和艺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而显的变化,达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方法结合,使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由此兴起到发展直至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6.
白话诗的思考没有“五四”诗歌革命,就没有现代中国诗;而没有“破坏旧韵重造新韵”的白话自由诗的兴起,“五四”诗歌革命就是一个涵盖等于零的概念。现代诗歌史这样告诉我们。“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在古体诗与白话自由诗之间,存在着何种样式的血  相似文献   

7.
艾青从彩色的欧罗马巴采回了一支芦笛 ,以一颗飞翔的心 ,含着眼泪行吟在中国苦难的大地上 ,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奏出一个高昂的音符 :他的诗歌 ,包含了现实主义的悲愤与深沉 ,浪漫主义的抒情与追求 ,现代主义的技巧与变异 ,在当时和以后都成为一道独树一帜的风景线 ,体现出“五四”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5·12"地震诗歌是自1958年新民歌创作和1976年"天安门诗歌"以来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的大喷发,是新世纪一大文学事件.它与前两次大众写作在写作环境和条件、写作导向、发生机制、操作流程和平台、影响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具有现代传媒的技术物质性和业余写手作为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大众参与的草根写作与现代传媒的技术条件使得地震诗歌文本具有纪实性与在场感,通俗性与大众化,同质性,对革命叙事诗、政治抒情诗等资源的借用,"超文本"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5.12"地震诗歌是自1958年新民歌创作和1976年"天安门诗歌"以来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的大喷发,是新世纪一大文学事件。它与前两次大众写作在写作环境和条件、写作导向、发生机制、操作流程和平台、影响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具有现代传媒的技术物质性和业余写手作为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大众参与的草根写作与现代传媒的技术条件使得地震诗歌文本具有纪实性与在场感,通俗性与大众化,同质性,对革命叙事诗、政治抒情诗等资源的借用,"超文本"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历代文论家对能否“以理入诗”争论不已。否定者从诗歌主情的角度出发,认为以理入诗偏离了诗歌的本质,肯定者则认为《诗经》就已开启了以理入诗的先例。晚清诗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表现出认可以理入诗的态度,指出“寓义于情”、“有理趣而无理障”才是以理入诗的不二法门,体现出诗歌理论发展到晚清所呈现出的兼收并蓄、圆融贯通的总结性质。  相似文献   

11.
歌·诗·潮     
两地迢迢,离情难熬,门铃是只相思的小鸟,夜夜在我的梦中呢喃,笑醒只闻自己的心跳。只有一种理由(外一首)慕天放矢志不渝,装点春秋我把思念贴上由尽票,再用浓浓的恋情粘牢,太阳每天盖一枚邮戮,压得邮路旱季里涨潮。 肠雪花飘飘,写满焦躁,台历是座幽会的小岛,门铃呼应返航的汽笆,归帆在我的心上抛锚……只有一种理由,才能闭上歌喉,那是当我睡去不再醒来的时候;只有一种理由,才能放弃追求,那是当我化作轻烟散去的候。是春风就去把沙澳是火种就去把寒赞 高峻离情要爱就爱个实实在在站起来就要像珠峰昂首,倒下去也要像黄河不朽。要活就活个明明白…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现代主义诗潮有清晰的运动轨迹,它在每个时段里都信守着自己的走向,同时又都注重内视性、纯粹性、向现实主义归依;它不仅来自现实土壤的艰难的孕育 ,更是融会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派诗歌后产生的文学现象;它虽然命运不佳,但是其存在本身已经证明了人与文的双重自觉,其内在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折射了20世纪时代风云的变幻 ,其形式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了新诗的艺术品位,其从纯到不纯的位移,丰富、深化了现实主义艺术内涵,充满了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新诗重要一支的现代主义诗潮经历了发生期、确立期和成熟期,从而完成了一个现代主义诗歌的生成周期;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虽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但它仍是中国传统诗歌创造性的延伸,具有汉民族的思想内核和现代性的艺术姿态。  相似文献   

14.
《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但其中些许微言大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质。本将从体流变、艺术创生与风格范式三个方面,探讨刘勰诗学中的“折衷”与“求通”思想以及自然为美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一九五七年给《诗刊》的信中,提出了“诗味”和“特色”问题。“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虽是毛主席的谦辞,但却是对所有诗作者的鞭策。缺乏诗味,没有特色,正是我们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毛病。诗歌要有内在的思想含蕴,就要讲究诗味,反之,就会走向概念化;要繁荣诗歌创作,就要使风格、形式多样化,就要发挥诗作者的独创性,就要讲特色,反之,就会走向公式化。毛主席提出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二十多年了,我们还缺乏认真的领会和钻研。“四人帮”横行时期,假左真右的反革命叫嚣充塞报刊,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恶性发展。直到他们倒台,我们的诗歌创作才重新繁荣起来。但“四人帮”在诗歌领域的流毒仍有待肃清。去年年底,经华主席批准,发表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这封信,是我们在诗歌领域里拨乱反正的千钧棒和指南针。有了这个思想武器,广大  相似文献   

16.
与诗同行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进行写作系统训练的最简洁可感的文学形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每一种艺术它所表现的对象必须与这种艺术所使用的每种符号相适应”(莱辛《拉奥孔》)。绘画使用的媒介符号是点线面色,诗歌使用的媒介符号是语言。作为一种美学形态,诗歌常常“突破语言这种媒介符号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语)。本文以绘画的“平面构成形式”在诗象打造中的运用为例,推介几种诗歌的表达技法,意在呼吁与诗歌的“亲密接触”,让诗歌和诗美与我们一路同行。一、意象特异…  相似文献   

17.
诗译与译诗     
本文论述了诗歌翻译的文体音律、语汇词藻及情致意蕴等三个问题。通过翻译理论的探讨和实例的讲解,推断出如下结论:诗译须讲音律,但音律可以改创;诗歌用语涵盖了“信”和“达”两方面的要求,同时,在文字上对原作的取舍增减是正常的;诗的神韵最关紧要,它难以捕捉,但意译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否可译以及怎样翻译诗歌 ,这是译界长期争论而未达共识的问题。文章坚持“诗歌是可译的”主张。在诗歌翻译中 ,我们应奉行“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 ;“形可变而神不可失”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西方背景的强烈依赖,我们很难清晰地廓清其独特性,但如果把它理解成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简单移植毫无疑问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虽然它在中国的命运颇曲折,但依然在时代内容的表现上有其艺术的价值和内涵,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它内中所不可避免的依附性,以及时代诗歌的死亡。  相似文献   

20.
圣徒似的诗人戈麦已经遁入了死神的怀抱,在神话缺失的年代里,戈麦不可能再创造一个“诗国”神话。本文通过对诗歌价值的追寻与动摇;对神秘及神秘事物的偏好与陷溺;对温情的渴求与拒斥几个纬度对戈麦及’其诗歌的“失重”进行解读。进而对戈麦诗歌的悲剧性作出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