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成人学士学位之意义窦志宽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位制度在我国建立较晚。八十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确立了我国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八十年代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规定...  相似文献   

2.
学位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石。围绕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和需求,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考虑,要突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二元框架,构建中国特色的“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科学型、应用型和职业型”的四级三类学位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学位制度体系,促进我国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位条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其象征意义和实践意义早已超出学位制度建设的范畴。学位层级和学位类型的研究对于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国学位制度的起源存在“西方引入论”和“科举学位说”两种不同的观点.文章指出我国学位制度的源头是古代科举制度,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是在传统科举制度基础上,对西方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以及学位制度予以借鉴,逐渐实现本土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西方大学的学位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物。早在中世纪时,近代大学的三个主要学位——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就已经存在于当时的各大学之中了,它们随着大学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固定化和规范化,今天人们熟悉的获取学位的一系列过程与仪式在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已经相当完备。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不但奠定了近代大学学位制度的基础,也使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传统能够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梁:中国设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效果如何,现在可以做一番讨论。我感觉,学位制度已经由盛而衰。特别是近几年来,研究生扩招过快,使中国学位制度的声誉受到影响。毕:对中国学位制度的评价,不能妄下结论。但有一个事实却无法回避,那就是现在中国的博士迅速贬值。硕士、学士就更不用说了。梁:学位制度是西方的产物。从清末到民国,中国现代大学虽然在短期内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但在学位制度的建立上,始终非常谨慎。老大学里有研究生制度,比如清华、燕京和后来的西南联大,还有南开,都培养…  相似文献   

6.
学位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学位制度是由西方传入,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孕育、起步并逐渐完善起来的.在这一嬗变过程中,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新知识分子群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直接推动下,学位制度自清末传入我国,民国前期顺势发展,民国中后期逐步完善,促成了近代学位制度逐渐由学士、博士两级制向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的过渡,以及突破文、理等学科,开始在更多的学科设立学位授予点,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学位体系.可见,不到半个世纪,中国近代学位制度逐步趋于完备,走过了西方各国上百年的演进历程,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学位制度的引进者、传播者、建设者.但由于留学经历、兴趣特长、学术修养、教育理念的不同,他们对于学位制度的引进,不是采取单一的一国模式,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学位制度引进的初期以模仿日本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效仿德法模式,最终以学习美国定型,并注意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美国为主旋律、兼采法德日,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留学教育的走向直接影响到学位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学位制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而且还架起了一座同国际教育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我国施行学位制。始于1935年。1981年1月1日新中国正式开始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旧中国具有学位的人寥若晨星,那时的硕士总共只有232个,而博士一个也没有。不过,博士、硕士和学士这些称号的使用却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8.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有人这样一排列,就得出了“博士后”是最高学位的错误结论。 其实所谓的“博士后”,是我国教育制度中的一项内容,分“院所博士后”和“企业博士后”。我国博士后管理工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设立学士和硕士学位,构成学士、硕士、副博士和博士四级学位制度。博士、副博士学位的评定与授予工作由最高评定委员会和博士、副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承担,硕士和学士学位的授予工作由各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的硕士、学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完成。俄罗斯学位管理中既延续了前苏联时期要求严、质量高的传统,同时又表现出中央集权与高校自治协调统一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10.
“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利玛窦,曾将中国的科举功名视同于西方学位。基于此,有人视“中国是学位制度的故乡”。这当然多有偏颇。但是,对立论者又将利玛窦的看法斥为“误读”,并以西方现代学位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的殊异作为论据。如此似又有失公允。其实,欧洲中古的学位与中国明代的科举功名,形式类同和精神暗合之处相对为多。再者,利玛窦为使“东学西渐”更为形象、便捷,如此类比也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学位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学校教育法”第68条规定,“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可以根据监督厅的规定,授予博士、硕士及其它学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虽然是说“博士、硕士及其它学位”,但实际上日本的学位只有博士和硕士2种,学士只是授予本科毕业生的一种称号,法律上不承认它是一种学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意义的学位与研究生制度均源自西方,是在清末民初移植西方大学制度时引入中国的。中国现代学位制度之建立,始于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专门学位法规的颁行。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拟订《学位条例草案》;1931年,国民政府草拟《学位授予法》。1935年4月,正式通过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根据这些法规,各国立大学研究院陆续进行了硕士研究生考试,授予考试合格者以硕士学位,逐步建立起现代学位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有感于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申申 《江苏高教》2005,(6):127-129
俄罗斯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中的副博士学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学位设置而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同时也显示了俄罗斯高等教育一贯的严谨风格。这一学位设置的内涵在诸多方面对我国学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有着较强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术标准是学位制度的核心部分,也是把控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领域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学位授予的学术标准只有原则性的规定,导致在实践中时常出现学位授予的司法纠纷。通过梳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四个典型西方国家学位授予的学术标准,从学位制度历史演变、学位授予程序以及学位授予具体要求等各个方面,比较西方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概括出西方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是以学位论文为核心、课程学分并重的学术标准模式。这种学位授予的学术标准模式为改进我国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制度,解决学位授予纠纷,从根本上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目前实行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分别代表本科和研究生两大类教育4级不同的学术水平:由于准学士学位只是读完2年初级或社区学院的资格证明,不是攻读学士学位的必经阶段,因此美国的学位制基本上还是3级水平结构:美国高等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名目繁多,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因此美国的学位五花八门,达2000种左右,但按学位性质,不外乎学术(研究)学位和专业(专科)学位两种。  相似文献   

16.
学位制度是评价学术水平的客观标准,为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学术能力等各方面的依据。198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制度条例》,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的学位制度可能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制度和学位授予的需求,主要存在学位层级过于单一、学位过渡缺乏灵活性和学位授予条件模糊不清等问题。文章借鉴西方学位制度的经验,提出增设副学士学位、增设专家学位、量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骆四铭 《高教探索》2006,5(4):46-48
我国学位结构失衡与专业学位发展存在局限等问题,与现有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念存在局限有关。确立“学位研究”概念,建构“学位研究”理论体系,是进一步深化学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南昌大学各类毕业生接近2万。每到毕业的日子,学校都会为毕业生举办一个毕业“送行”会。同学们身着学位袍,头带学位帽,黑色的学士照、蓝色的硕士服、红色的博士服交织得色彩斑斓,个个像灌满浆汁、迎风摇曳的稻穗,每张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青春笑容。  相似文献   

19.
一、学位制度的建立与沿革日本文部省正式建立学位制度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事。这个时期日本的“大学”为数不多,在学完大学之后培养更高一级人才的学术机构更少。当时称作“学士研究科”是后来研究生院的雏形。在结束了“封建锁国”,实行“门户开放”后的日本政府,急切想输入西方文明,改革日本的学制,特别是高等学校改革方面仿效欧美的典型,办起了专业学院、单科大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小学教师必须取得“学士”学位,中学教师必须取得“优秀学士”学位(取得“学士”后再学习一年取得“优秀学士”)或“硕士”学位。如仅有“学士”学位的,只能担任中学低年级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