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舍先生是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其他作家相比较,老舍先生用词独特,语言特征明显。通过对老舍作品中北京方言实词、虚词、北方熟语、北京"儿化韵"、口语句式特点的分析与比较,进而总结老舍先生的语言特征及其演化,寻找使其文章节奏感强烈通俗质朴的动因;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语料筛选,并综合运用例证法、分析法等方法,进而得出其《火车集》的语言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老舍是一位擅长于书写文化的作家。其自身的个性心理和文化渊源使得他在面对多重文化碰撞时始终是在清醒地进行破与立的选择。通过对老舍文化取向的分析,具体地阐述其文化取向的形成原因及在作品中的表现,探讨老舍文化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十足的"京味儿",他的小说被看作"京味儿小说"的源头,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标志和象征。《茶馆》是其"京味小说"的代表作。从老北京话、北京人的闲适格调、老北京人独特的处事哲学人情世态和北京人的幽默等四个方面对《茶馆》进行解读,来具体品味独特的京味儿文化,以期对《茶馆》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老舍先生作为一个跨越了现、当代两个时代,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的作家,其思想是复杂矛盾的,他既受到过传统的教育,叉接受过西方的影响;既正式加入过基督教,叉认真地进行过“思想改造”。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早期作品里表现出的宗教情结比较明显,而在后期作品里则表现得比较潜隐(不能说没有)。目前,对老舍到底有没有宗教信仰的问题还有所争论,但无论如何,老舍一生都受到过宗教影响是勿庸置疑的。本文想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猫城记》的创作旨意在于:呼吁团结振兴,抵御外侮。《骆驼祥子》的创作意图在于:埋葬个人主义和精神颓废主义,呼吁振作国民精神。《四世同堂》的创作主旨在于,为中国文化做出“正面的证据”。《龙须沟》的创作是出于作家心灵的主动和意识的自觉,是老舍把自己融于国家和民族新生命的真实体现。老舍的作品注重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老舍文学创作的活力来源于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和对民族振兴的强烈企盼,老舍文学创作的生命与民族命运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以鲜明的个性与众不同、朴实无华的创作风格造就了他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主要探微老舍的编辑风格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为大家展示老舍飞扬与落寞的一生为中国文坛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财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老舍、张恨水、金庸等作家作品的解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武侠退隐”现象进行了研究;作家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有了不同的认识与反思;这一现象可以区分为文化反思、政治驱动以及历史解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老舍作品对当代戏剧影视的影响,既源于其自身的独特感染力,更源于其蕴含的"京味"之魅以及老舍创作的整体美学追求.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艺术的持续影响,不仅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更表明了"京味"艺术在当今与未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与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享有"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在现当代文坛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他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在小说中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小市民"形象,一方面给我们描绘了中下层民众生动质感的生活画面,另一方面又给我们呈现了一副活色生香的城市文化图景。通过对其笔下的市民形象进行分类解读,进而探析小市民形象背后的平民意识与市民形象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及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两句诗: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夫使自然。老舍运用语言,能从俗语白话中提取精神,反复推敲,精心筛选,往往不唯使之韵味悠长,气象万千,而且还能达到难以增损一字的境地。据说在“文革”批判老舍的材料中,有称老舍为“文霸”者,谓老舍有如此之约定:“版权所有,文贵自负。改我一字,男盗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月牙儿》描写的是月容母女两人被生活所迫沦落为娼的悲剧故事。全篇布局精巧,以景传情,语言朴素清新。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达到了作者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2.
老舍与舒乙是一家人,都是作家,都是北京人,他们的作品都有“京味儿”;但由于他们生活的社会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他们的“京味儿”在取材、在对北京文化的揭示、在北京口语的运用等方面又存在着差异。本文着重论述这些异同。  相似文献   

13.
骆驼祥子     
海燕 《阅读》2023,(35):58-59
<正>《骆驼祥子》是凌子风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并导演的一部影片。小说则是老舍的名作,它写于老舍创作鼎盛期的一九三七年,曾被人誉为老舍在“前进道路上立下了一块里程碑”。老舍曾明白地宣称,他所要观察的,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源。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个劳苦社会。这也就是说,作家是企图通过主人公祥子的命运写出他心目中的“劳苦社会”。  相似文献   

14.
老舍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将文化融于人性和人伦关系,从文化风格、文化意识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多层面的描绘出中国市民文化的复杂性。其所创造的市民世界既是对人性的反思,也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辜鸿铭先生是清末民国初期一位非常受欢迎的翻译家和学者,十多年的海外游学使得他具备了系统和深刻的西方文化知识。但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也颇有研究,因此翻译了大量的中国作品到西方并广为传颂。此项研究以辜鸿铭先生翻译的《论语》英译本为例研究译者翻译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以《"火"车》为例,从北京话的运用、短句子的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式的巧妙运用、核心词语的反复使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从中一窥老舍先生驾御语言的杰出功力。  相似文献   

17.
老舍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塑造了一组从乡村闯入都市的人物形象。祥子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员,他同这些人物一样,怀着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以一种决绝的精神,抗拒都市文明的改造和同化。在这一场人与城的争战中,他们的结局,只能是返回乡村或沉沦于城市。本文通过以《骆驼祥子》为例,分析老舍笔下人与城的关系冲突以及人与城之间矛盾的结果,阐明老舍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古典文化主义立场和他反城市、反现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名著。小说中的祥子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关系和揭示人物矛盾等三方面运用了典型艺术手法。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血腥罪行,展现出一幅复杂而又广阔的社会图景。祥子的结局,无疑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逻辑的必然归宿。而祥子“这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挥之不去,与老舍先生对人物典型化特色的运用绝对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何亚涛 《阅读》2014,(15):18-20
<正>阅读指引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挚爱深情的永恒话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古代诗人孟郊对母爱的理解。让我们来诵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走进老舍的人生经历,来再次感受母爱的力量吧。  相似文献   

20.
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这一点已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时下出版的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及大量的学术论文都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审美视角,对老舍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并给予高度的评价。但不知是何原因,这些文学史对老舍在抗战时期的所为都很少介绍。即使有,也是寥寥数语只从艺术的角度去探讨老舍文艺创作上的得与失,而对老舍为了鼓舞人民的抗日热情,不惜放弃自己日渐成熟的小说创作,转而去写自己并非擅长的通俗文艺的这种高尚的人格和献身精神却提及甚少。我以为,对一个作家的认识不应仅停留在对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