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高职称     
前不久在北京开作代会.有位外地的作家朋友来我房里聊天。说着说着,忽地变了一种哀怜的腔调,说:“老韩呀,你这个人也真怪,名气还可以,就是没得过什么奖,也没得过政府的什么津贴,待遇上不去,怪可惜的。”  相似文献   

2.
庐山五老峰为庐山著名景点之一,五峰并峙,巍峨壮观,连唐朝大诗人李白也不禁由衷地赞道:“予行天下,所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但鲜有人知的是,五老峰又是自杀高发区,每年都有来庐山的轻生者,庐山人民为挽救轻生者做了大量工作。笔者亲身经历的就有10余起。2005年盛夏的一天,笔者陪几位客人去五老峰游览。走到第二峰时,见峭崖旁簇拥着一大堆人,七嘴八舌地说:“有轻生者!有人要跳崖!”只见突出崖外的一块岩石上,坐着一位姑娘。我试探着向前走去,大声喊道:“同志,同志,我是庐山管理局的,你有什么难处,我们尽量帮你…  相似文献   

3.
庐山在呼唤     
香炉峰的瀑布在呼唤,仙人洞 的松涛在呼唤,庐山在呼唤! 呼唤你们:五十年前在庐山“快乐家”孤儿院度过童年时代的老人们,你们今在何方?你们晚年生活得怎么样?你们还记得庐山“快乐家”孤儿院吗?还记得布妈妈、牧妈妈、胡妈妈吗?什么时候,你们能再来庐山看看呢?庐山没有忘记你们,庐山在关注着你们!  相似文献   

4.
观看十二集电视专题片(庐山》,我一直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庐山,我不知去过多少次,它的主要景点,也不知游过多少遍。但这次看《庐山》,我却依然感到新鲜、诱人而兴奋,依然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一电视的生存,依赖于它的资源。小电视台常羡慕大电视台,人才多、资源多,生产什么都有条件;小电视台就困难了。不过也有小台办得挺不错的。原因之一,是善于挖掘电视资源。什么是“电视资源”?就是能够提供给电视台做节目用的社会生活现象。“电视资源”的获得有许多途径,最常用的方法莫过于耳闻、目睹、口问。不过在我看来,它也可以通过转换视角去获得。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告诉我们多换角度,才能看出庐山的美来。搞电视也一样,素材不够,你就换换视角想问题,也许就能多获取一些资源。1991年发大水,一位电视记者去采访…  相似文献   

6.
人狼大战     
李晋瑞 《出版参考》2006,(10):32-33
虎子如开路先锋一样,一直在他们的前面跑着。虎子似乎在前面发现了什么.突然焦躁不安起来。它往前蹿几步.又折回来,却一声不叫,尕瓦木措顺着虎子的方响,发现了一只蹲在溪边喝水的白狐。它那纯白色的毛发.在阳光下发着刺眼的光。  相似文献   

7.
以真善美为“卖点”——访《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妍 《传媒观察》2005,(5):8-10
在剑拔弩张的报刊市场,有这样一本杂志——“它从不说教什么,也不过激地抨击什么”,只是静静地、一点一滴地汇集着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精神甘露,吸引着、滋润着、感动着你我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杜祖基 《记者摇篮》2001,(10):9-9,15
人们似乎有这样的感受:昔日“无冕之王”的尊贵产品——新闻,不再那么值钱了,于是乎拖累着成日里捧着它、擎着它、背负着它的报纸也贬了值了;为了能把报纸卖出去,争发行市场的龙头老大,大报小报已经或正欲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雇佣了一批批社会各类闲散人员,不分时问、场合、地点地扯着嗓子卖报纸;一拨拔甚或连“五个W”都弄不明白的“记者”,涌向了街头,甚至各个旮旯角落去“划拉”新闻,一时间,“剜到筐里就是菜”,什么都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9.
“幸福感”——是当今人们检验主观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数。在“困难”时期,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根本没有“资格”去谈论幸福;进入。温饱。时期,人们为了养家糊口,整天忙于奔波,无暇去感受幸福是什么;进入“富裕”时期后,人们腰包鼓了,房子宽了,甚至购了私家车,日子越过越红火,随之“幸福感”也渐成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热门”话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谁之“发现”为新闻白承杰一时盛传“在庐山发现了黄远生的墓”,纷纷扬扬之后出现了异议:坟一直在那里,黄氏家人经常去祭扫,这算什么新闻?两种说法,哪个有理?黄远生之墓在庐山,这个事实对于报道者和许多读者来说是新闻;而对于“异议者”来说,则是旧闻。一新一旧...  相似文献   

11.
看中央电视台与江西电视台合拍的电视系列片《庐山》,有些明白为什么《庐山》不称风光片。似乎庐山风光只退居二线成了流动的美丽背景,众多的人向我们走来:主持人,游人,庐山人,外地人、还有摄制组的人……,让你看完之后,读出一个编导者精妙的构思,读出似曾相识又绝对是创新的一种感觉。李近朱这位“拍水”的行家又拍起山来,担当起了《庐山》的总编导;那么,就请看看在荧屏上他是如何去识《庐山》真面目的。  相似文献   

12.
放假     
我坐在门口,膝盖上摊着父亲“赐”给我的唯一的课外读物,也是经过父亲再三考虑推荐给我的书——《习作知识讲话》。书,打开着.第一页,我至少看了三十分钟,却不知道纸上写的什么内容。我心不在焉,只是看着来来往往相互拜年的人们发呆。这时,好友小亮从门前经过,看见我就说:“小金,过年好呀!”“唉,甭提了,如同蹲“监狱”。我嘟囔着,“大年初一,也不放一天假。望子成龙,龙年了,也不让‘龙’到外面飞飞……”小亮见我有满腹牢骚,一声不吭地走开了。不好,我的话全被在厨房里切肉的父亲听到了,他拎着菜刀定了出来,我可吓坏了,慌忙钻进  相似文献   

13.
近日有机会到世界文化景观——江西庐山一行,领略了庐山秀美山川的雄奇、旷远、高洁、绮丽,心胸为之震撼,深为祖国有如此壮丽河山而自豪。庐山风光是美好的,天地造化。但是,一些人为的介绍庐山风光的文字、石刻、图画,却时有差错发生,令人隐约产生一丝不安。以下列举几例,希望引起庐山旅游部门重视,有则改之。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庐山摄影导游》的小册子,定价78元。小册子前言背面即“庐山旅游示意图1、2线”。图上不到200字,却将“锦绣谷”误为“锦秀谷”,“圆佛殿”误为“园佛殿”,“缆车”误为“览车”…  相似文献   

14.
田园 《今传媒》2006,(12X):57-57
做了驻站记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都称做“无冕之王”。既然记在人们心目中那么重要,也能为人民做点实事,为何不去做呢?  相似文献   

15.
在我家斜对面的土墙上,也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棵小柿树。它太小了,以至于我从来不曾注意它。但正是这棵柿子树,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天,我没事到张老嫂子家去玩,她正忙着做鞋垫儿。看她忙成那样,我不禁戏问:“老嫂子,你做这么多鞋垫儿干什么呀?”她很认真地说:“做鞋垫儿卖呢,一双都卖六角呢。”“才六角?”我不屑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又不缺吃穿,何必瞎折腾。”她笑而不语。吃午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却滔滔不绝地谈论张老嫂子做鞋垫儿的事,还笑她有劲没地方使,并且特意强调了做鞋垫儿如何…  相似文献   

16.
杭州影天董事长孙云翔最近似乎有点“不务正业”.放着3个公司业务不管,自己整天扛着相机上北疆.走西域,玩得风风火火。刚回家,也不去公司审查巡视,自个儿喜滋滋地闭门“修片”去了。  相似文献   

17.
桃,从植物学角度去看,它只是中国大地上一种随处可见的极为普通的花、果、树。然而,从文化学角度看,这极普通的花、果、树,却早在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发芽、生长,它的“根”深深地扎进中国的土壤中,它给中国文化增添了一份奇丽的景观,人们也在它身上寄寓着众多美好、怪谲的想象。同样,这花,这果,这树,也经受着几千年来不断发生变异的文化的风风雨雨,它的“年轮”,也就是这一文化烙印其上的刻痕。  相似文献   

18.
今年五月份,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局长刘伟同志到我市视察工作,并作了重要讲话。刘秘书长讲话,通篇都贯穿着坚持学习、奉献、创新这一思想。刘秘书长在讲话中给我们出了三个题目:一、“红”的原因是什么?二、怎样看待“一片红”?三、“一片红”以后该怎么办?需要我们用实际工作去回答,回答得怎么样,在某种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也影响着南阳市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9.
庐山一称“匡庐”,相传殷周时有匡姓兄弟结庐隐居于此而得名.山中群峰林立,峦蟑峨峋,林木葱茏,云海弥漫,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父亲一生到过许多名山,庐山可算去得最多,先后共有七次.1929年7月第一次上庐山,住了两个月.1932年6月、7月和9月,三次上庐山.1933、1934、1935年连续三年盛夏都在庐山度过.父亲对庐山留有极好的印象.1932年,我在美国留学没有随父亲上山,其余四次我都在父亲身边,所见所闻,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0.
在收音机里。或在电视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播音腔调:它所传达出来的有声语言。无清晰之意,无鲜明之情,可又貌似“亲切”的“忽高忽低”。它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真诚地对你说着什么。倒像是接通了一部语言处理机,不管文字上是什么含义、什么事情、什么风格,只要经过这部“机器”的处理.全都“熨平烫好”变成了一样的格式传达出来。于是,人们认为这种“腔调”是“播音腔”。[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