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由于受地理特征、气候环境、民族文化、社会历史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方从而形成了不尽相同的饮食背景,中西方的饮食器具和饮食礼仪同样各有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建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中西方各有差异的饮食文化。文章将从中西方饮食器具与礼仪的多个方面进行文化解析,以期促进中西饮食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2.
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力,其目的是揭示人类发明创造的规律,促进人们不断自觉的发明创造,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素质与思维息息相关,而人的思维具有阶段性,其年龄、家庭、社会、教育等主观和客观因素,都构成了人的思维发展的条件,因此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提高个体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饮食器具是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饮食民俗为基础 ,其文化观念及美学体系属于精神实用类。作为器具艺术 ,它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幼儿饮食生活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已经闲置了相当长的时间。为减轻课程超载,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开发。这并不是要以饮食活动取代其他课程,而是要使幼儿饮食生活中蕴涵的艺术、社会、语言、科学等课程彰显并被充分利用。此外,系统开发要使这些课程与饮食生活成为一个自然、完整、和谐的整体,而不是将艺术、社会、语言、科学课程与幼儿饮食生活进行简单拼接。  相似文献   

5.
《封神演义》中大量出现的法宝是小说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种类主要有日常生活器具类、战场器具类、宗教器具类、动植物与自然物质类等。法宝是小说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道具,法宝使得情节更加生动曲折,在小说中产生了十分独特的审美效果,让小说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的饮食器具是研究饮食物质文化的核心所在。同时,又通过饮食器作为物质载体来体现造型艺术、工艺制作、风俗习惯、社会功能、社会等级等,因而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具体表现。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行为,则以食为准则,有谚曰"民以食为天",说明了食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恩格斯曾说:"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  相似文献   

7.
张家口地区文化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有效的价值评价体系。作为文化产业开发链条中重要的内容,饮食习俗文化资源、建筑文化资源、休闲娱乐资源、地方艺术特色产品等民风民俗资源的产业价值与开发研究,有利于张家口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材料、器具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与语言习得张信和“文化”这个词内涵丰富,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称,包括饮食,器具,舟车,房屋,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等,语言也在其内。”(王宗炎主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德宏傣族民间竹编艺术发展进行调查和分类解读。将德宏傣族传统竹器从用途及功能上分为生活用器具、生产用器具、祭祀用器具、建筑竹编器四大类。德宏傣族竹器一方面受到内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又将其与自己的本土文化再融合,从而使得德宏傣族竹器艺术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呈现出浓郁的本土色彩。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2.
赵荣光先生的新作《中华饮食文化》与《中华酒文化》选取了适合广大读者口味且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专题,以通俗简练的语言,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展开了中华饮食的历史画卷,同时又全面深刻地介绍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及其精神价值,配上作者实地考察各民族饮食制作及民俗的照片多达300余幅,可谓图文并茂,达到了普及饮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李渔在中国饮食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闲情偶寄》一书中,尤其是其中的《饮馔部》展现了李渔尚节俭、近自然、鄙肉食、鲜本味、巧烹调、重养生的六大饮食风格。李渔总结继承了前人的饮食思想,更影响了包括袁枚在内的一大批食学家,在中国饮食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荣光先生是中国饮食文化从饮食史研究到食学建构重大转变的主要奠基人,其饮食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荣光先生倡导、身体力行的中华食学研究,已经从单纯的饮食史研究、烹饪研究,扩展到了饮食思想、地域饮食、饮食礼仪、不同阶层饮食、饮食传播和交流、饮食安全等领域。他开创了与国际饮食文化界对话、交流、合作的新时期。其倡导及开启之功,使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有了今天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5.
广西饮食文化是西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区域的饮食文化缺乏系统的挖掘与整理。但事实上,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自古至今的食源、食性、食涵、食俗、食风等所有饮食文化事象,对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中华民族饮食文明的影响都是亘古遂深和日久旷远的。从史上该地域文化圈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古医食、文化学著等方面入手,首次探究了广西唐至五代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和区域面貌。  相似文献   

16.
蒙餐是中国餐饮文化体系中极具民族特色的餐饮文化之一,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蒙餐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但也面临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失、蒙餐开发与标准化的深度不够等问题。蒙餐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民族餐饮习俗的文化功能,结合现代科学的养生理念,拓展其开发思路,才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7.
姚伟钧先生长期从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尤其对中国饮食礼俗的研究贡献卓著。他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被誉为中国饮食礼俗研究领域的一部拓荒之作。该书出版后,姚伟钧先生仍不断开拓中国饮食礼俗研究的新领域,在民间饮食礼俗、民族饮食礼俗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中国饮食礼俗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公元5世纪开始,中医药膳食疗著作传入日本,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中国重要药膳食疗著作东传,对日本药膳食疗文化如饮食理念、饮食风俗、饮食习惯的形成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9.
壮族饮食文化习俗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有汉族等其他民族习俗在内的饮食文化习俗。壮族的饮食文化习俗具有三大特点:喜食糯米食品,喜食生腌酸辣,饮食礼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浅谈韩国饮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国的饮食文化具有主辅食界限分明、重视餐桌礼仪、泡菜文化发达、大酱工艺讲究、香料使用频繁等特点,这些特点与韩国饮食文化的变迁史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形成了韩国饮食文化中特殊的摆桌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