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闻界》2017,(6):54-59
本文以树洞类UGC平台为研究对象,选择社会安全阀制度为理论视角,结合UGC平台的传播特性,分析用户在树洞类UGC平台中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寻找共鸣的狂欢行为,洞察此类媒介平台作为社会安全阀的时代性和价值性。本文将树洞类UGC平台分为社会类和群体类两种,认为社会转型中的复杂冲突需要树洞类媒介平台发挥情绪疏导的功能,而深度媒介化生存的态势则需要树洞类UGC平台发挥其表达自由、深度匿名的优势确保安全阀功能的实现。本文的结论落脚于用户在树洞中的虚拟宣泄与表达应回归现实,在安全阀的缓解作用之下促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李赛可  陈卓 《青年记者》2007,(11):68-70
1989年,苏联剧变发生。在新闻领域,众多新闻学者探讨了苏联大众传媒在苏联解体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从新闻体制本身分析。以一种系统的观点来看,新闻传播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到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同时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社会系统。因而本文试图以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冲突理论与安全阀体制说为理论视角,透视书报检查制度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其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阶层的结构也发生着重组与分化。当前由于社会群体的差距在扩大、社会分层机制不尽合理和社会流动机制不畅等因素,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突发(群体性)事件亦是此起彼伏。本文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对《华商报》"保洁工猝死"的相关报道来探讨大众传媒在城市社会分层中的矛盾与冲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的。  相似文献   

4.
危机舆情事件中,传媒要担当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论探研,《信息公开条例》使"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有了制度保障。媒体要坚持真实性、导向性、客观性、公共利益四项原则,在危机传播中当好耳目喉舌。  相似文献   

5.
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十八大政治报告并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刻,山东烟台大学叶峻教授及时推出了他集30年研究之"封刀"专著《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社生与协发》)。随着该书的出版,一门新兴学科"社会生态学"和一个新的发展理论"协同发展论"和读者见面了;不仅如此,他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认识论和世界观,及其全新的科学视野与思维方式。初读《社生与协发》  相似文献   

6.
潘兰 《新闻世界》2010,(12):109-110
“伪娘”一词源于网络,现如今已成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男性群体。他们以女性装扮为特征,活跃于大众媒介中。在《消失的地域》中,梅洛维茨用男性身份与女性身份的融合,为我们定义了这类群体的身份特征。本文试图用《消失的地域》中的“场景交叉”理论,对“伪娘”社会身份进行分析,了解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这一新生群体的社会身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腼腆"、"学究气"、"不善言辞",这是朋友眼中的亨廷顿,这几个词与理论著作中的塞缪尔·亨廷顿大相径庭,无论是《文明的冲突》、《我们是谁》还是《民主第三波》、《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等,他书中显露出的思想犀利、咄咄逼人,总是试图挑战我们对这个时代社会政治的常识,或者说他总是偏离学术"政治正确"的长队。  相似文献   

8.
社会责任论实质上是新闻道德理论,针对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的表现而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进行修订,旨在通过更强的自律意识来提高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社会责任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职业道德"标签",对美国乃至西方新闻界的伦理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后"社会责任论"时代,美国新闻伦理在冲突与调适中发展,经历了客观性受质疑、调查性报道复兴、虚假新闻被曝光、专业主义式微和公共新闻业崛起等一系列"节点"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的社会包容与社会责任——内涵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是体现社会包容的重要载体。社会包容的核心旨趣是宽容与公正。社会包容与社会排斥相对立。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避免政治排斥、人格排斥、设施排斥和制度排斥,才能体现社会包容理念。图书馆社会责任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消极意义上的图书馆社会责任;二是积极意义上的图书馆社会责任。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纯义务性责任。体现社会包容,承担社会责任,都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基本表现,但两者之间却存在冲突现象。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新闻从业人员拥有双重身份,即"新闻人"和"社会人",由此,大众对他们存在着两种角色期望。当这些角色期望发生对立时,也就出现伦理评价的冲突。因此,在新闻活动中,新闻从业者所秉持的职业伦理标准,有时与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社会伦理标准存在着错位现象。本文试就新闻伦理中的真实性要求与社会伦理的评价之间平衡展开讨论。一、规避两种伦理冲突的理论探讨1、从新闻事实的传播过程来看,新  相似文献   

11.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爸爸去哪儿》自2013年10月11日在湖南卫视开播以来就制造了收视第一的神话。那么,如此之"火"的《爸爸去哪儿》具有哪些社会价值呢?试从赖特的媒介功能理论出发,结合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相关理论,得出《爸爸去哪儿》具有环境监测、社会化以及提供娱乐的功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张杰  孙晓萍 《现代传播》2015,37(2):28-33
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生产是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范畴化和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于该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从媒介到现实的社会心理生产机制,通过对《非诚勿扰》男性受众的深度访谈,发现媒介建构的"女性"范畴通过具象化、类社会互动和群体边界确定等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男大学生群体现实的"女性"认知范畴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国家对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提出了新期望、新要求。论文基于社会角色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新《档案法》的实施对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提出了新的角色期待,而角色期待的变化造成了在新角色期待指导下社会力量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失调,具体表现为角色不清与角色冲突。通过分析以上两种角色失调的形成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以形成角色观念、学习角色技能为主的角色自我调适与以明确社会参与的角色期待、完善社会参与的制度构建为主的角色社会调适两类角色调适方案,以实现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的角色协调。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电视媒体担当着"报道媒介"与"解决媒介"的双重角色,通过信息公开、情感宣泄、提供平台等方式,以其权威性与专业性的服务,在化解社会纠纷,减少社会冲突对立,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本文中,社会冲突专指与灾难相联系的社会矛盾的非常形态.人为灾难是灾难中的一部分,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或导致的灾难.人为灾难报道由于与社会冲突有着更紧密的关联性,因而其难度远甚于自然灾难报道的难度.从事人为灾难报道,记者必然面临如下三种冲突:一是自身与人为灾难责任人之间的冲突;二是受害者或其亲属与责任人及深层次相关人之间的冲突;三是记者本人的激烈的内心冲突.在以上三种冲突中,前两种属社会冲突的范畴,后一种则属于个人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7.
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被称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三颗明珠"。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站在普遍的、人道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指出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以及他们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马玉强 《记者摇篮》2012,(10):25-26
电视民生新闻是最贴近受众生活的新闻形式。自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推出《焦点访谈》节目以来,比《焦点访谈》更切合百姓生活实际的民生新闻栏目相继在各地方台出炉,某些节目在地方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和中央台的新闻节目相媲美。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体现了中国电视媒体与时代同步的努力,电视媒体试图通过民生新闻等手段,承担愈来愈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扩展公共话语空间,形成真正的"第四种权力"。一、社会责任理论与电视新闻实践新闻的社会责任理论起源于欧美。英国的新自由主义者格林和霍布豪斯都曾为新闻自由的社会责任理论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剧烈的社会转型变革中,中国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权利屡屡遭受侵害。网络的流行及新闻传播的市场化,致使诸多新闻报道盲目追求眼球效应和金钱利润,难以为其代言。《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坚持新闻专业化操作,用脚板丈量新闻的宽度和深度,用妙笔真实记录历史的真实和变动,追寻开掘真相,体现了《中国青年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办报宗旨,并诠释了新闻报道更需要人文社会关怀的媒体精神。本文就《特别报道》版面所体现的"人文社会关怀"及其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作出简要论述,呈现《特别报道》关注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在灾难性报道中挖掘人性美,真实记录历史,成为"人文社会关怀"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以来,"社会治理"引发了学术界的大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教授创作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应运而生,该书于2014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它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阐释,是学术界关于"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