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赵慧 《大观周刊》2011,(51):249-249
所谓“大众”.当然应该是“大众社会”的产物。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大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彭静 《新闻世界》2009,(5):136-13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由过去单纯的欣赏型演变为娱乐、欣赏、享受融为一体的需求方式。而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正顺应了群众的这种需求和追寻,是一种综合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最好载体。  相似文献   

3.
魏晓琴 《大观周刊》2012,(52):93-93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群众文化遇到了冲击和挑战,要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其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群众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  相似文献   

4.
新闻——“标准化自我”的缔造者自我意识,是人所感受到的自我,其中包括了对自我的设想、评价等,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主观的自我”。人们如何建构自我、如何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外界信息的一种反映。新闻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影响着新闻受众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5.
以休闲娱乐为内容和标志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是高度物质文明的象征之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作为现代化大众传媒的广播电视,出于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娱乐休闲类文化生产传播活动中承当着重要的角色。 休闲文化在我国虽自古就有,但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它的勃兴则是在90年代,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娱乐休闲类文化带有很明显的商业色彩。广播电视经办的休闲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6.
赵德霖 《新闻世界》2011,(9):224-225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下,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活跃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与连接一切”的特点,引领着档案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参与其他部门、行业和领域的协同合作中转变服务方式和创新发展理念。以组织机构为视角,面向管理流程改造,是内部档案部门参与其他职能部门协同合作的第一次服务转型。以公民社会为视角,面向公共服务集成,是公共档案部门参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协同合作的第二次服务转型。以文化自信为视角,面向文化强国战略,是国家档案事业参与其他文化管理部门协同合作的第三次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8.
何旭  沉忠 《群众文化》2000,(2):27-29
随着改革开放的层层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在21世纪,我国的综合国力将不断加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思想意识、社会明程度、城市化水平等肯定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作为以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为主要特征,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审美需求特殊产品的群众化,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笔认为,21世纪群众化两极化走向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9.
“娱乐至死”的担忧虽有道理,但忽略了我国的国情和媒介体制,缺乏对中国式娱乐的深层认识,忽略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娱乐解放力和转型中新闻体制的双重性挤压所带来的娱乐偏向力,忽略了媒介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解构文化的同时也在昭示着现代文化的某些品格。娱乐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是通过媒介受众的主体参与和媒介意识的养成,来形成媒介娱乐化的主体启蒙价值的,其良性发展需多向度规范,而糅合我国群众性政治取向的大众文化思路,则可以突破对媒介娱乐化的单向批评,以更加理性的、务实的、建构性的取向来实现媒介文化的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1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媒体作用不容忽视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成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提...  相似文献   

11.
闫莉 《大观周刊》2012,(27):96-96
随着近年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为了满足这种文化参与需求,必须做好社区文化工作。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丰富群众生活,融洽各种关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娱乐新闻越来越为更多的媒体所看重。过去,晚报、都市报这样的面对市民群众的非机关报对娱乐新闻比较青睐,而且其比重日益趋多趋大。现在,更多的党报也开辟了娱乐新闻版,作为贴近群众、关注民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娱乐消费走进了百姓生活的恩格尔系数。广大百姓在吃好穿好之后,需要看电影、看电视、看演出、看模特表演,甚至要亲自参与,如今,“超级女声”、“超级男声”等平民造星活动的涌现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更多形…  相似文献   

13.
徐丹 《大观周刊》2012,(32):33-34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科学发展和理念创新,应当以先进的群众文化理念为引导,更加注重坚实的群众社会根基与文化根基。本文提出了群众文化生活的科学发展观,探索了群众文化生活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童琼 《青年记者》2015,(6):58-59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正确认识受众心理变化是实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基础。尽管资讯、求知、娱乐等日常性社会心理需求还是人们观看新闻节目的重要动机,然而人们表达个人意愿、参与公共事务、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自我认同"心理需求也更加迫切。它体现了人们对个体化生存向社会化存在的不断进发,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心理需求。目前学界对受众心理和电视新闻报道创新多有论述,从宏观角度对媒体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关系也有  相似文献   

15.
坚持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档案工作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事业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凝聚时代的文化精华,发展档案事业必须要创新,快速推进档案事业更需要创新:像其他社会机构及其管理活动一样,档案管理也始终是两种管理对象和管理方式同时并存:一是对客观“物”的科学管理,二是对利用者和馆员“人”的管理。而长久以来形成的档案管理重“物”轻“人”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浅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下 ,固守传统政府管理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是无法承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的 ,政府管理必须创新。本文初步探索了政府管理的创新途径 ,指出管理理念“全心全e”服务化、管理工具数字化、管理职能优化整合、管理文化“人文”化 ,为实现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春华 《大观周刊》2012,(16):143-143
地方文化馆是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中心、创作中心、培训中心、活动中心,是学习、宣传、实践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在服务基层群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受经费、人才、设备、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加之市场经济和大众娱乐文化的冲击.不但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困难重重,政府和人民对地方文化馆的认同感也越来越低。本文对文化如何更好地发挥在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开发与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为宗旨,以延伸图书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指导思想,从图书馆公共服务范畴吸纳“社会工作”职能和手段的重要意义,图书馆加强“文化形象”建设是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创办“文化活动”是开发公共信息空间新功能的重要举措,图书馆“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是增长社会效益的重要领域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创新文化服务功能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侵权盗版现象透视胡正友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参与出版发行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想富,办书屋;要想发,搞批发。”社会参与出版发行的积极性高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很快,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  相似文献   

20.
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娱乐作为媒介的一种功能,出乎意料地急剧膨胀。作为一种媒介景观,“粉丝”群体在不断壮大。而“职业粉丝”的出现更是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突出表现。本文就“粉丝”的自我性、群体性和商业化,以及“粉丝”文化的过度娱乐化等几个方面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