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创作的审美追求及成败得失胡必健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发展过程是十分曲折而又迟缓的。自唐人“有意为小说”后,历代小说创作长期在所谓“稗官野史”、“野狐外道”的独特领域里寻找着发展的道路。直至明清两代,随着一批小说作家的出现和...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民间文学中,狐精变形为人的故事,俯拾皆是,且脍炙人口。这些故事,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艺术家和古代民众的艺术创造。这种民间故事不同于一般民间故事的地方,在于它们植根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关于这种民间信仰,已有人就“狐”与“胡”的关系作过探讨。最早发现胡与狐的关系并加以探讨的是陈寅恪先生,他曾写过一篇名叫《狐臭与胡臭》的文章,论述胡臭原是胡人专有,后胡人迁居中原,与汉人通婚后,汉人亦有,故改“胡”字为“狐”  相似文献   

3.
张目 《文教资料》2013,(21):5-6,23
狐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信仰对象,狐仙信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在历史时期内,人们对狐的情感态度是极为复杂而又充满变化的.大体上,在先秦时期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以至于成为“祥瑞”的象征.而在先秦以后,特别是两汉以后狐逐步地被妖魅化,成了作祟于人间的媚人妖物,它的出现更成了“凶兆”.但令人称奇的是,伴随着狐的妖化,出现的并不是人们对狐的排斥,而恰恰相反,人们对狐的信仰却愈演愈烈,至清代最终发展成为遍及中国北方的狐仙信仰.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信仰与情感的“错位”,形成了奉所厌所鄙之物为神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4.
胡钉铰考     
胡钉铰是古代通俗诗作者的代名词。唐人所载胡钉铰之事互相矛盾。佛教典籍中也有一胡钉铰,可知胡钉铰其人纯属虚构。  相似文献   

5.
新乐府是相对古题乐府而言。新题乐府与古题乐府的区别在于,古题系陈隋以前所制,为唐人所拟作,新题乃唐人根据内容所自制的诗题。关于这一点,明代研究唐诗的大家胡震亨说得非常清楚:“乐府中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者;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宋人郭茂倩收集了丰富的历代乐府诗,编辑了《乐府诗集》。集中云:“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歌也。以其词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  相似文献   

6.
《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其中的“狐疑”怎么讲?《辞海》解释说:“谓遇事犹豫不决”。并且引唐人颜师古的话说:“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度冰河,且听且度,故言疑者,而称狐疑。”(修订缩印本八二○页)《辞源》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一、作者在故事叙述中的情感倾向
  一提到狐,我们就会想起“狐假虎威”“狐朋狗友”“兔死狐悲”等成语,这些成语有明显的贬义,这也是狐这种动物在我们传统心理中的刻板形象。刘志成笔下的狐则是另一种形象,文中多次写到狐的眼睛,“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四只狐崽,“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冒险救崽的红狐“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遣词造句中透露出明显的褒义,这对狐的传统形象是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是一部“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之书,其鬼魅精怪的形象,包含着作者对于人之性情的见解和体悟.以出现最多的狐精为例,往往具有洞鉴人生的智慧、超越世俗的胆量、美人的外表,她们身上体现出被礼教所压制的人性本真.可以说狐性是人性中的狐性,人性是狐性(动物性)中的人性,二者交织互补.从中可见人性中恶念与善缘的发生.而人性与狐性的交织终究落在弃恶扬善的基调上,实际上是以“志异”的方式对人性地剖析,对传统道德与人格理想的张扬.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到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这就是幻化成人类美女的狐妖。狐女与人交往的故事走进文学作品,虽然历史悠久,但《聊斋志异》中狐女与人交往的故事则是最具特色的:狐女与人交往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直接主动的也有间接主动的,既有被动的也有偶然邂逅的;狐女与人交往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既有为追求婚姻爱情的也有为获得友情的,既有为报恩报复的也有纯粹是为了媚态惑人和“一夜情”的。狐女与人的交往折射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特点,蕴涵着复杂的文化、心理和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0.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名篇.明·胡应麟云:“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采动人之传奇,故传颂弗衰.”(《少室山房笔丛》)长期以来,文学研究界一直认为这篇是虚构衍化的小说之作.但笔者经过考证,确认此篇作品是唐代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其人物事迹具有生活的真实性.试求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宋金人著述《梦溪笔谈》、《分门古今类事》、《清异录》、《庄靖集》、《滹南集》等著作时,偶见唐五代人诗而前贤尚未及者,在逐句和《全唐诗》以及《外编》、《补编》、《续拾》等全部唐诗资料核对以后,共补辑唐五代佚诗凡19首131句,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12.
唐代西域诗是唐代诗苑中一束独具情韵的异域奇葩,其描写对象丰富独特(包括胡地风光,胡汉战争,胡人、胡马、胡酒、胡食、胡服、胡妆、胡乐、胡舞等),诗中充满浓郁的异域情调、民族风味、文化色彩。西域诗显示了唐人以昂扬奋发为基调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心灵世界的扩展,体现出了唐人审美趣味的多元化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唐诗刚健开放、自由爽朗的气质,拓展了唐诗的境界。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唐代西域诗研究并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论文对唐代西域诗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有待进一步开掘之处,并期待唐代西域诗研究新局面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对岑参在北庭期间创作的"西征诗"所涉及史实,诸家论述多有分歧。根据现有史料,西征的对象应是葛逻禄东支。西征顺利解决了由漠北进入北庭的葛逻禄东支的问题,使葛逻禄汗国、回鹘汗国及唐朝在西域的利益得到协调,对盛唐以后北庭地区的安定,回鹘与唐关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代江西地区活动着一批以胡商为代表的胡人,这成为当时较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既与唐朝文明开放而中国境内胡人活跃相关,又与江西社会稳定、交通地理优越、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较为繁盛等因素相关。胡人在江西的生产、生活,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江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诗词里的意象词汇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诸层面,其被艺术化过程当与唐宋社会生活变迁息息相关.比如唐诗宋词的“南浦”,一如北方的“长亭”,常常被用来代指南方送行的场所.但宋代诗词中的“南浦”,尤其对举名词“西山”、“南浦”,在其成为意象名词之初并非泛指送行场所,至少在宋代文人赋予其意象功能之前还仅仅是某个景观方位名词.然而,由唐到宋,随着市俗文化的发展,这些原本朴素的地理方位或景观名词被文人们在诗词之中大量使用,从而赋予其多重的文化意蕴,进而借助其市俗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态,勾勒出浓重的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16.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7.
唐代对人口的管理承袭隋制,按年龄将人口分为黄、小、中、丁、老,这种划分也是唐代授田与征收赋税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女"作为其中特殊的群体,在年龄界定上,敦煌文书与传统文献记载有出入,"中女"的年龄究竟是怎样的,这样的偏差反映了什么问题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瑗顺应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需要,在继承儒家教育传统基础上,创造了“苏湖教法”。胡瑗把“明体达用”作为“苏湖敦法”的核心,以此选育人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胡瑗的“苏湖教法”成为了宋代主流的教育方法,胡瑗的“明体达用”也成为了宋代主流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急剧变革的今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审视胡瑗“明体达用”的社会价值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祜与佛道     
作为中晚唐时期的下层文人,在张祜的身上仍然体现着整个唐代的共同特性:以佛道来缓解心灵的压抑。而这种共同性,也正是诗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云谣集》是敦煌献中的一部民间曲子词集,据学考证,所写多为盛唐时期民间流行的歌曲,其中大部分词反唐代民间男女的两性关系。《挂枝儿》是明代冯梦龙辑评的一部民歌总集,也鲜明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各阶层人民生活中的男女两性关系。从《云谣集》和《挂枝儿》两部民间诗歌集的对比中,能够鲜明地看出,从唐到明男女两性关系由隐到显,由封闭开开放,由含蓄到直露,由正统到淫俗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