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冯培红 《家教指南》2001,(3):106-112
敦煌文献和石窟题记中关于中古时代的职官史料极为 丰富,唐代前期河西节度使、吐蕃占领时期瓜州节度使和晚唐五代归义军节度使的职官史料 都有保存,尤其是唐五代归义军时期的职官文献更为集中,以节度使为首的文武幕职设置齐 全,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唐五代藩镇官制的体系与规模。本文以唐五代藩镇时期的敦煌职官史 料为依据,结合唐制,阐述了敦煌文献中的职官史料对于唐五代藩镇官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朔方节度使是唐朝前期设置的边境十节度经略使之一,在安使之乱以前诸藩镇中,它与范阳节度使堪称最为强大的两个藩镇。安史之乱中,唯一能与安史叛军相抗衡的,也只有朔方军。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在藩镇势力急剧膨胀的形势下,朔方节度使却走向了衰落。朔方节度使的历史,无论是对于唐代藩镇问题的研究,还是对于西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朔方节度使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些考察。一、朔方节度使的设立时间和管辖范围唐朝从睿宗吋起,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军队的进犯和镇压边地各族人民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唐代平卢节度使始置于开元七年,与营州都督共同负责营州军政事务,在官职任职中,平卢节度使多以他官兼任,相继以营州都督、柳城郡太守、营州刺史充任,且多兼充支度使、营田使、运使等职,或摄御史中丞(大夫),亦兼押蕃使。  相似文献   

4.
敦煌写本P.3773V《凡节度使新受旌节仪》反映了天使西来授予归义军节度使旌节的过程。本文首先对P.3773V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辨析,并通过与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进行比对,明确了迎接天使之仪与节度使出行仪式不同,进而结合正史及敦煌文献中相关记载,归纳了归义军接待天使的基本过程及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设节度使职,实乃军国要政之创举。节度使的设置及其权势的发展演变,与唐王朝的治乱兴衰有着重要关系,且以唐后期尤甚。唐后期中央制衡地方的主要特征是"以乱治乱",这决定了节度使职存在的必要性;而地方节度使自身对其藩镇政治、经济的治理和改良则昭示其存在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唐后期节度使在削弱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在客观上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  相似文献   

6.
开元天宝之时,守边备塞、镇抚边境是节度使的主要职责。中唐以降,藩镇节度使所具有的军事、经济、民政、刑法、人事等方面的职权,正是藩镇集权型政体形成的体现。藩镇节度使的职权,即反映了中唐以降在唐代地方行政体制中,藩镇、州、县三级行政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事实,也使我们进而重新去审视安史之乱后唐代藩镇问题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归义军政权初期的人口调查和土地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议潮推翻吐蕃的统治后,在向唐王朝告捷的同时,就开始着手整理内政.大约在大中四年初即开始了人口的调查,到年底就基本完成了人口的调查、登记工作.大中五年归义军政权建立、张议潮被唐王朝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后,即于大中六年开始了土地的调查、登记与分配.当大中六年十月、十一月土地的分配、授予工作结束后,归义军政权基层组织的胥吏便将各户人口的姓名、年龄、类别及土地总数、各地段方位、亩数、四至等整理登记,制成相当于"籍帐"的人口田地簿,作为归义军政权征收赋役的依据.归义军政权初期的土地调整,并没有触动旧有的土地占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曹元德、曹元深兄弟二人任归义军节度使的时间不长,有关文书保存下来的不多,因而很容易将两个不同节度使执政时期的文书混淆。935年曹元德出任归义军节度使后,沿用之前的司空称号。939年,曹元德已经以司徒自称。曹元德去世后,940年沙州刺史曹元深继任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德的太保称号是在他去世以后由中原王朝诏赠的。  相似文献   

9.
李鑫 《文教资料》2010,(32):80-82
晚唐归义军时期所设内宅司是一个比较庞杂的机构。它的长官一般由节度押衙或都头兼知,下设宅官、判官,其职能类似于总务机构。它负责着归义军节度使私有产业的管理,如牧群、碾硅、衙内财产等,还负责着节度使府衙内的内务,如从事府衙内的杂役、日常维护与防卫等,有时还兼管着与娱乐有关的乐营。因此内宅司在归义军政权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机构。本文对敦煌归义军时期的内宅司的设置和职能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P.3257《后晋开运二年寡妇阿龙牒》由三件文书组成。其中第一件是寡妇阿龙的状稿和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指示,第二件是寡妇阿龙和其兄索怀义关于土地耕种的契约,第三件是归义军左马步都押衙王文通询问土地占有者索佛奴、陈状人阿龙、种地人索怀义的笔录和曹元忠的批示。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文书进行了校释,并对内容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11.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是一个极为强调中央集权的王朝。在对地方的监控措施上,中央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的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有宋一代,中央将大小地方官员的任命权抓住,并通过各项监控制度和措施,将地方官员的升迁降黜牢牢掌握。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在宋代大为加强。在此体制下。地方政府对中央以顺从为主,而这也带来了地方官员治理中一意向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的管理过程始终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管理者的身份在不停地置换,其权限也没有严格的界定。府、县学的教谕、训导虽对学田的管理负主要职责,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有着种种不便之处,而缺乏行政权威更导致学田屡遭租户抗佃,只得向官府求援。地方官府对官学学田的管理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不但直接划拨学田,还以收取学租银的方式将官学学田的收益处分权压缩,力求在全省范围内均平学租的发放。与官府插手学田管理相伴而来的是胥吏的贪墨侵渔,这是一个无法根除的痼疾。为保证官学学田的正常运行,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制定了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3.
东汉国家进行决策的北方边疆问题,既有涉及到国家军事安全、边疆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又有如何经营边疆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中央官员和边郡郡守、领护官员提出,通过廷议和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两种决策方式予以解决。绝大部分中央文武官员都能参加的广泛性,使东汉边疆问题的决策体制具有纠正决策失误的特点。正因如此,给对东汉北方边疆安全带来严重后果的消极御边和羁縻意见,才大多没有被采纳为国家决策。  相似文献   

14.
有唐一代,官员经商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唐代官员经商的形式主要有碾铠业、掠卖奴婢、经营质库与举息放债、开设邸店和客舍以及与周边和境外民族进行商业贸易等。唐代官员经商的原因有:政府经商对官员的诱导、官员的俸禄偏低、商品经济观念对官员的冲击、官员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以及官场和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15.
明代致仕官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官员的致仕形式主要有以老致仕、因病致仕、以养亲致仕、被强令致仕、官场失意等等;致仕官员享有物质照顾和政治特权,并接受明政府的管理;致仕官员以其自身的社会活动在地方上发挥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朝宣府镇时期是中央政府对张家口地区空前重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凝聚成型的边镇文化具有鲜明的爱国精神、英雄品质和文化品格。这些传统文化基因对张家口地区政风、民风和士风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张家口地区在明朝以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央对进奏院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主要分为宋初地方统辖期和太平兴国后的中央统辖期,之后隶属部门又经历了几次调整,这一变化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信息传输渠道的控制,其中反映了宋代文书传递控制权由地方向中央、由枢密院向门下省的转变,其进奏官的任命也由文武兼任转向了“以文驭武”的文官系统。  相似文献   

18.
宋代日渐加强的边界意识在湘西民族地区得到很好的体现,为控制该地区的"蛮民",中央王朝严格划定省界、蛮界,基本隔绝"蛮民"与王民之间的往来。北宋初期,朝贡制度很好地维持了羁縻地区与王朝的隶属关系,蛮民利于回赐,"越界"事件鲜有发生。随着北宋王朝边界危机的日渐凸显,宋廷不得不对弊端百出的朝贡制度进行革新,并借此对"蛮区"进行开拓,大片"蛮区"成为省地,但与统治者意愿相违,"越界"仍然是边境社会的隐患。南宋嘉泰年间开始推行赵彦励所提出的"以蛮夷治蛮夷"政策,开始将有功劳的酋长纳入到王朝边疆政治体系,并尝试在州县地区甄选官员派驻民族地区,以此加强对湘西民族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官立学校亦即"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级。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对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学校学生毕业出路都很关注,并尽量采取措施解决办学中不可回避的毕业出路问题。从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宋元到明清各朝代的中央或地方学校学生,建立的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主要是经过考试谋求出路,或为官或为民,在录用中皆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不符合要求者,则只能自谋职业。历朝所建立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依据测评成绩高低决定学生出路及任用,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封建社会,官吏利用手中的权力兼营他业,牟取暴利,集官僚,地主和商人于一身,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官营二业”,不仅影响了封建官府的行政效率,而且加速了官僚队伍的腐化,加剧了土地兼并的步伐,严重影响了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对于封建社会这一痼疾的危害,早在汉代有远见的思想家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确提出了“禁民二业”,特别是限制“官营二业”的思想和主张,他们还认识到,汉代官吏俸禄过低,是造成“禁官二业”难以实施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寡官重禄”和“厚俸养廉”的主张,力图从制度入手,解决封建社会的官吏腐败和土地兼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