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是对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结。注重对历史的“整体感受”、在研究框架设置中实现微观层面的文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的文学史话语的转换、“内向”思维方式和“剥离”的研究方法,是我的研究的突出特点,由此又反映出我的研究局限。分析这种局限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研究应具有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明确意识,在研究格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相应地调整,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自身性质和特征之上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2.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表现出学术品格在流失、非学术化倾向在加剧的趋势。追求“大而全”文学史格局 ,但由于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缺乏必要的理论整合和整体的文学史观照 ,而沦为材料的堆砌。在对某一文学现象进行论述时 ,有意剥夺或模糊其发生的具体历史场景 ,随意地解释 ,客观上混淆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造成学术混乱。从先验论出发 ,用自己预设的理论对原本生动丰富的文学史进行“肢解”。更有甚者 ,有的作者以轻佻的态度 ,以颠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寻开心 ,“痞气”十足。凡此种种 ,都已严重威胁到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严肃学术态度 ,抵制学术颓风 ,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规范 ,匡正学术研究的思维范式 ,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上篇(1981-1985)当人们告别70年代步入80年代之时,1978年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所形成的最初的骚动已不能使研究者平静。1980年7月在包头市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近200人.提交论文70多篇,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兴旺发达的景象。议题集中于恢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本来面目和提高现代文学研究水平两个项目上。会议指出.在极左思潮时期对现代文学史研究造成的流毒主要是“主流论”、“过对论”、“本质论”和“人性论”。在这种情况下编写的许多现代文学史实际上都是“新文学史”、“革命文学史”.甚至…  相似文献   

5.
方修是马华新文学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前驱者,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他最早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揭示了它的开放性,辐射力以及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巨大影响,另外,他也收集,整理了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在马华文坛的活动史料,使人们得以全面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原貌,他的研究成就,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历来只重视中国大陆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恢复了中国现代文学原本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视野”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巴蜀视野”提出的意义在于巴蜀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自已的“文化身份”,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差异”叙事的存在。“巴蜀视野”也展示出在区域立场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复杂性:第一,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共时的结构,而不是历时参与的过程;第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三,区域文化视野研究要解构中心,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洗牌,但并不是走向无中心的反本质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文学史写作主体的不断反思和实践 ,建立在 80年代新启蒙主义基础上的现代文学史观的诸理念受到质疑 ,将发生一场从哲学思维和方法论基础到叙事话语的范式转换 ,即过去现代文学史写作与研究在整体上受意识哲学思维方式束缚 ,将向以语言学为基础的哲学思维方式转移。因而 ,对现代文学研究而言 ,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梳理现代文学研究的话语系统 ,检讨它们之于现代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支配作用和叙事功能的有效性程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领域的自我反思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跳出文学史或者把文学史本身当作问题来对待成为新的研究方法。“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的命题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间的先后顺序与历史的逻辑。而本文正是要质疑这种“常规”和“逻辑”,质疑文学史发展的线性观,力图从新的学科史角度说明“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史的关系.从而“考掘”出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审美文学史”论的科学性进行了辨析,指出“审美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建立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史非科学非客观的基本估价上,其理论前提是以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审美与功利相分裂为特征的“纯审美”标准。以这种估价和标准“重写文学史”,必然陷入思维的封闭性,审美的感性化和批评的隔膜感的审美误区。“审美文学史”论的偏颇在于脱离了我国文学实际,这种文学史并不能正确地和科学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一、文学史研究热点透视 2005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百花争艳,硕果累累。与其它年份相比,2005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形成了几个明显的热点。尤其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U60周年”和“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两项活动,使抗战文学研究和《新青年》研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热潮。本文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www.cnki.net)收录的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有关学术会议和论著,按照专题的形式,对2005年现代文学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1.
自创生伊始,中国现代文学就跟现代报刊传媒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和互动的关系。将现代文化传播及现代传媒引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必将改变其研究的方法、视角,进而改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般观点。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在现代报刊与现代文学之间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论述现代报刊和出版机构等现代传媒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方探讨现代文学史研究和现代文学文本读解的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修撰已经走过了漫长的90年历程,但还远未成熟.这种不成熟性表现在诸多方面,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命名本身都已成为一个争执不下悬而未决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可被绝大多数现代文学研究从业人员所共同接受.纷纭乱象的背后,是现代文学史观的“一元性”.我们要超越“进化论”、“阶级论”、“新民主主义论”、“现代性”史观的局限,真正开启双重开放的视野,尤其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放,这就要既向五四新文化传统开放,更要向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开放.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问题研究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此前语言的意义被限制在形式论的范畴,文学史上的语言变革被认为附属于思想变革.近年来,受到西方现代语言论的影响,人们认识到,语言既是思想,也是思维方式,文学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变革.这种观念的转变导致了现代文学中语言问题研究范围的扩大与思考的深入.很多研究者从现代语言论出发,反思“五四”白话文运动在文学变革中的意义、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关系,并对在“五四”语言变革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几个范畴,像语言的工具论与本体论、实用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等都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和辨析.  相似文献   

14.
现代戏曲文学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紧密的对应关系,艺术表现方式上也呈现了十足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化观演现实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戏曲文学研究的缺位,反映了主导的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局限。把现代戏曲文学纳入到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中来,对认识传统文学资源的价值、开拓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在近十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著作,它不仅吸收并总集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且表现了著者独特的思想眼光,它问世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低谷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具有明显的“过渡”痕迹——它预示着旧的文学史观的结束,并为全新的文学史著作的出现奠了基石。本文从现代文学的总体面貌、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作家的师承关系与文学流派三个方面分析评介该著所揭示的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一部文学史,可以说是探索史、创新史。是在探索中发展,又是在发展中探索的历史。它反映了探索者思维方式的变换,体现了探索者创新意识的清醒和强烈,也表现了他们在实践上顽强挚着的追求。西洋文学史是如此,中国古、近代文学史是如此,“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更是如此。并且不仅是创作者个体寻求,更表现为新文学作者的群体探求。而赵树理在这个探索、发展的现代文学的历史河流中,是一朵光彩夺目的浪花。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70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程并总结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认为在共和国成立前的“认定时期”,初步孕育了现代文学的研究雏型;建国后直至60年代前期的“界定时期”,其研究才逐渐走上了专门化的道路;新时期以来的“确定时期”,则取得了拓展性的实绩。在深切反思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和误区时,指出极“左”思潮以及封闭的思维模式、单一的研究视角和单调的研究方法,是应该永远记取的深刻教训。还前瞻了新世纪开展这一研究工作的前景,认为今后必须以全新的开放观念进行研究,扩大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注意普及工作,努力培养一批跨世纪研究人才,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传媒与新文学关系研究是近2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拓展出来的新方向,有益于对中国文学现代性因素的多方位审视。在“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中,无论是整体性观照研究还是个案细部分析,都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判断。报纸杂志、文学社团以及出版机构皆成为研究对象,也由此导致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特质。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新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有三种倾向:文化心理、历史逻辑和语言意象。就性质而言,文化心理和语言意象两种研究倾向主要属于研究内容方面的拓宽与深化,其区别在于:前者是以文学为中心指向“外部”世界的研究,后者是从“外部”世界指向文学“内部”的研究。而历史逻辑的研究倾向则主要属于研究方法方面的转换。笔者以为,文学史研究革新质的突破点在于历史观、哲学观的更新,亦即思维方式的更新;未来文学史研究的基本走向在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