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水"作为中国建筑"文脉"的载体是十分明显的.中国"风水"的延续应以转型为前提.所谓"转型",一方面指"风水"在延续中要尽力剔除其中的迷信因素;另一方面,"风水"的延续也要借鉴借助于当代科学,提升自己的科学品位.目前,要谋划建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风水哲学"、"风水美学"、"风水诗学"、"风水景观学"、"风水地理学"、"风水建筑学"、"风水规划学"、"室内风水学"、"风水心理学"、"风水微气候学"、"人体风水学"等学科.陈志华教授和李中教授发文对"风水"全盘否定.我理解两位教授对以"风水之名大贩迷信者的愤怨之情,但是,我又不同意二位教授一概否定"风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风水是一门中国古老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风水对中国传统园林相地提供了很多借鉴的经验。采用文献资料与实例分析的方法从风水与园林的理想环境模式、环境要素辨别、风景美评价、方位布局等方面探讨风水对中国传统园林相地的影响,提出受风水影响,风水与园林理想环境模式存在同构,在相地实践中,要善于选择和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同时按照风水美学和方位观念进行布局和园林美创造。  相似文献   

3.
汉宝德教授<风水与环境>一书在台湾风水研究著述中堪列上品.作为当代中国风水研究中的力作之一,它立说有据,绝非目下坊间"风水俗书"可比.当然,汉先生并不完全认同风水含科学成份,说明他的"科学观"与我们不同,值得商榷,但他仍过细地理解和掌握风水知识,分析它,尊重它,包括通由"风水禁忌"研究揭示了风水作为"中国建筑-景现-规划美学体系"的性质,揭示了风水景观学首在追求景观客体要素"形式的和谐",对中国风水审美形式化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在风水史研究中也获一系列值得肯定的创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风水文化的营造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整体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风水文化旅游是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仙岭是名扬世界的“中国风水第一山”,有着深厚的风水文化积淀,其风水景观文化与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组构和谐的传统人居风水村落,具有优越的旅游发展条件。杨仙岭旅游发展必须凸显核心吸引物,进行目的地旅游环境的整体构建;营造意境,做到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景观互为印证;定位风水文化旅游胜地,实施雅俗共赏的旅游开发;围绕“三个”结合,进行产品创新,使游客在展示、观摩、操作过程中,充分体验其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扬州风水科学与迷信交织,扬州古代生态文明智慧中表现出的风水观,地域风水——渐太阳位,藏风得水;水利风水——屈服世俗迷信背后表现出睿智;住宅风水——与宗族礼仪联系,对苏、皖、浙择善而从;陵墓风水——百姓对帝王的惩治,哲人对堪舆的轻蔑.这一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与现代流行的风水意识惊人相似,应当爬罗剔抉,科学分析,扬抑弃取,以求刮垢磨光.而古代对世俗风水的挑战,是对世俗的无情针砭,对当今现代扬州的规划建设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近日随着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和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发展国际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和以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名义开办的国内首个“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的开张,什么是风水,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以及如何看待风水的影响与作用等,又成了学术界争议的热门话题。这一争议热潮有利于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风水。  相似文献   

7.
中国风水不是在统一新罗时期传来的,在这之前的三国时代对中国风水的认识与接纳是很明显的,风水成为三国时代的主要文化因素,并在墓葬中应用了中国风水。《崇福寺碑文》的风水内容及佛国寺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风水认识与实践以后,对中国风水接纳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风水观因其缺乏 "真确的知识" 而受到摒弃和批判, 五四以来风水一直受到科学理性、 唯物主义主导的文学思潮的攻伐. 随后, 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化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风水在文学中的境遇也因时而易, 这不但反映了时代思潮的嬗变, 还纠结着20世纪纷繁复杂的政治、 哲学及美学取向. 尤其是随着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 风水文化逐渐浮现出其反思现代性的 "复魅" 特质.  相似文献   

9.
第五届中国旅游论坛,围绕"自然旅游"的主题,就自然旅游的内涵、自然旅游的管理、自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暖化和旅游、旅游扶贫、危机处理、乡村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旅游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风水与旅游、危机与旅游复苏管理等话题展开积极的沟通和探讨,促进了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旅游发展问题上的进一步合作.  相似文献   

10.
从风水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轴线对称的角度探析福州尚干古镇街道、宗祠与民居的特点;再从风水美学四大要素风、水、日、土探析古镇自然环境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探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补的途径--补形、引水,体现风水美学中讲求的内外兼修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