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市场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市场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含量利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进行测定,并考察温度、搁置时间对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较高,其次是乌龙茶、红茶。随着温度升高、搁置时间延长,饮料中茶多酚损失率增加、茶多酚含量减少,抗氧化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
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PR)法测定了6种茶饮料(样品1:康师傅绿茶,样品2:东方树叶绿茶,样品3:午后红茶,样品4:统一冰红茶,样品5:康师傅乌龙铭茶,样品6:东方树叶乌龙茶)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茶饮料中茶多酚和总酚的含量。研究得到6种样品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为451326,6种茶饮料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均很强。6种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的大小顺序为:5号样品1号样品2号样品3号样品6号样品4号样品。6种茶饮料的总酚含量的大小顺序为:5号样品1号样品2号样品6号样品4号样品3号样品。从实验中可以发现在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和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是因为在茶饮料中除了茶多酚等酚类物质,还存在咖啡碱、维生素C和柠檬酸等具有抗氧化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3.
对茶寄生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分析.茶多酚是混合物,由于各种茶多酚结构相似,较难分离.没食子酸(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多酚是茶叶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同时测定了EC、EGC、EGCG、ECG 4种茶多酚,4种茶多酚在15 min内达到有效分离,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0.0360%,回收率为95.2%~104.2%.实验结果表明,茶寄生样品中只含有茶多酚中的EGC,其中云南粗茎茶寄生样品中的EGC含量略高于云南细茎茶寄生样品中EGC含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种不同发酵类型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4.38%,回收率为96.6%~104.0%.其分析结果为:3种不同发酵类型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青茶,全发酵红茶,即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随着发酵程度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基质栽培荷兰3号黄瓜N、P、K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基质栽培试验,研究了荷兰3号黄瓜N、P、K的营养特性。结果表明:1、在黄瓜的各生长阶段,植株中N、P、K的含量范围分别是4.67~6.51%、0.50~0.67%、4.01~4.91%;2、黄瓜自苗期到盛果期,植株中N和K的含量逐渐降低,P的含量呈倒置的抛物线型变化;3、荷兰3号黄瓜在苗期、挂果期、盛果前期、盛果期4个生育阶段,植株中N、P、K含量比例依次为:9.7:1:7.4、11.2:1:8.0、8.4:1:7.6、7.7:1:6.6;4、荷兰3号黄瓜果实中N、P、K的含量均要高于其它器官中的含量,到生长后期,根、叶中的N素向果实中转移,叶片中的K则向果实和根系中转移。  相似文献   

6.
以红枣、苦荞茶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一种集营养、保健为一体的复合型茶饮料,提高苦荞茶的利用率,丰富茶饮料产品类型。以红枣汁、苦荞茶汁、绵白糖、柠檬酸的添加量作为影响饮料感官特性的四大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合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结果表明:红枣汁30mL、苦荞茶汁70mL、绵白糖7g、柠檬酸0.15g、β-环状糊精0.5g时,复合饮料色泽风味最佳,组织状态均匀无沉淀,透明度高,稳定性好,具有成熟红枣和苦荞茶特有的香气和风味。产品的总糖含量≥9%,总酸(以柠檬酸计)为0.02%-0.10%,无异味.酸甜可口。  相似文献   

7.
Se^4+沉淀法提取茶多酚及制备工艺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水、乙醇、丙酮作提取剂,用Ca^2 、Ar^3 、Zn^2 等金属离子作沉淀剂,分别提取绿茶中的茶多酚,对其得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Se^4 作沉淀剂,茶多酚的提取率达29.5%,茶多酚硒盐在强酸中最佳转溶条件为料酸比为1:10(v/v),反应时间30min,条件易于控制,且得率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普洱茶的特级、三级、九级三个茶样进行五分钟沸水冲泡处理,测出相应的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探讨普洱茶在冲泡过程中,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的浸出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级别的降低,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明显减少;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浸出含量也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9.
苦荆茶中多酚类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用四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提取的苦荆茶(Ilex.sp)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发现四种溶剂提取多酚类物质的得率高低依次是:丙酮水(10.10%)>水(9.39%)>60%乙醇(9.17%)>95%乙醇(6.84%);揭示了苦荆茶中多酚类物质与普通绿茶中茶多酚有相似的特性,易溶于丙酮水中。同时,也阐明了苦荆茶可能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饮水硼对鸡组织硼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1日龄固始鸡300羽,随机分成四个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硼(以硼酸作为硼源),0、100、200和400mg/L,用姜黄素比色法分别测定7、14、21、28、35和42日龄雏鸡的肌肉、骨、脑的硼含量。结果表明:饮水硼含量≤200mg/L时,各组间的差异多不明显。而当水硎添加达400mg/L时,组织中的硼含量均显著地升高,其中肌肉硼含量升高471%~154.4%,骨硼含量升高39.8%~115.9%,脑硼含量升高83.3%~149.2%。  相似文献   

11.
具有“剑南之大镇”之称的古代遂宁地处巴蜀要冲,是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巴蜀之茶上贡朝廷,下卖边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遂宁先民亦曾努力尝试种茶,但规模始终不大,所饮之茶以“输入”为主。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在遂宁民间日渐兴盛,以茶为礼,以茶养性,以茶会友,以茶敬客,积久成俗,茶馆文化也日渐发达。  相似文献   

12.
武夷岩茶产自于拥有多茶类的福建省,却能在福建众多名优茶中凸现出来,除了岩茶本身品质上佳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武夷岩茶拥有良好的形象。因而就要以形象塑造为视角,阐述武夷岩茶形象与效益的关系,以形象带动效益,以效益促进岩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强化政府职能突破安徽茶叶出口的绿色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绿色壁垒已成为安徽茶叶出口面临的最大困难。文章分析了安徽茶叶出口的现状及遭遇的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提出了加强对生态茶叶产业的扶持、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进行国际认证、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引导经济合作组织在出口中发挥作用、利用WTO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唐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商品性农业生产迅速崛起,其中茶业成为这一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在唐代,从事茶业生产的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茶园。这些茶园按照资产占有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官属茶园、私人地主茶园、寺院茶园和小农茶园几种类型。本文对唐代江南茶园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茶叶生产者的生产情况及其与市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声波提取茶叶中的槲皮素,优化了提取溶剂的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固液比,并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茶叶中槲皮素的质量分数,色谱条件为V(乙腈)∶V(0.2%磷酸溶液)=30∶7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测定结果表明:普洱熟茶中槲皮素质量分数最高,为0.143 8 mg/g,普洱生茶次之,两种绿茶的质量分数最低,方法精密度在2.5%~4.7%之间.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浸提法从黑茶中提取茶绿色素,采用光谱法测定了黑茶中茶绿色素的含量,通过实验研究了最佳分析条件,本法的回收率为101.32%-109.1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28%。  相似文献   

17.
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但是其中核糖核酸的作用往往被忽略.通过对信阳市不同区县茶叶中核糖核酸(RNA)的分离与定性检测,电泳分离鉴定以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信阳毛尖茶叶中确实存在RNA,其含量随产地不同而有一定差别,其中固始县的九华山茶含量较高,超过了1.2%.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3种不同制作工艺的铁观音茶中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从正炒工艺加工的铁观音茶中鉴定出8种化合物,消青工艺加工的铁观音茶中鉴定出7种化合物,拖酸工艺加工的青茶中鉴定出10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现在已蜚声海内外,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从种植到饮用,以及形成独特的文化,乃至向海外传播,佛教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对佛教茶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诠释佛教与茶的内在联系,撂讨佛教对唐宋时期茶叶的种植、名茶研制、饮茶技艺的提升、茶文化的丰富、茶道精神的萌芽,以及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以期明晰佛教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茶叶成为民生问题始于唐代。饮茶风俗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外地流通。皖境大地是唐代茶叶的主要生产地。皖境名牌茶在整个唐代社会享有崇高荣誉。同时皖境的著名商业城市和诸津关襟要,为茶叶远销外地的交通运输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由于政府的榷茶和茶税重敛,制约和摧残了皖境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经营。皖境茶叶随着唐王朝政治的强大和经济发展而兴盛,伴着唐政权的衰败和灭亡而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