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翠蛾彷佛平生貌,不似昭隔寐疾时……"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李夫人》中的诗句,描述了一则凄美的爱情故事.班固《汉书·外戚传》记载,西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亡故,帝甚念,方士齐少翁设帐弄影,映出夫人形.武帝看后感慨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后又令乐府弦歌之.这则故事是中国皮影艺术的一个美丽起源传说,也赋予了皮影艺术深厚的情感灵魂.  相似文献   

2.
越南灰姑娘型故事与我国灰姑娘型故事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越南灰姑娘型故事中的鱼神相助母题明显显示出对我国古文献所载《叶限》故事的继承;二是越南灰姑娘故事与中国灰姑娘故事都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演绎出了姐妹争斗的情节。究其原因,自然是两国民俗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中越两国在地理上是近邻;在文化上是近亲,因而,中越民俗文化的相似甚至雷同也就不足为怪。除此之外,本人以为中越灰姑娘型故事的相似,还可能是因为中越目前口头流传的灰姑娘故事属于同源异流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毕雪飞 《文化遗产》2015,(1):105-111,158
日本七夕传说除了以神话、故事、传说以及中世纪小说的形态传承于世以外,还以祭文的形态传承于高知县等地。七夕祭文通过民间信仰"いざなぎ(Izanagi)流1"得以活态传承至今,每逢七夕行事和病人祈祷时由"太夫(Tayuu)"诵读。从其讲述内容来看,是由日本羽衣故事加难题型故事再结合七夕传说而构成;从祭祀仪式来看,体现了与纺织信仰的结合。集祭祀、祈祷、占卜等仪式为一体的日本"いざなぎ流"民间信仰中的七夕祭文,以"太夫"诵读的方式保存和传承了七夕传说。  相似文献   

4.
曾应枫 《文化遗产》2016,(5):145-151
广东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孙先生的口头传说和故事,表达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鼓舞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帝制,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起到重要作用,也是辛亥革命时期民间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在该年代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以往孙中山的研究存在一种偏向,即在其思想体系、革命活动史研究等用力较多,对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民间文艺涉猎较少,研究薄弱。本文借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立足广东中山和广州这个特定的历史人文空间,以这两地流传的孙先生民间故事及口头传说的研究入手,挖掘故事文本与至今传承的资料,并望以此作为国家及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在中越文化交流中,不只是越南搜求中国图籍,也有一些越南人的汉文作品在中国产生或流传。《四库总目》著录越南书数种,如黎崱《安南志略》、黎澄《南翁梦录》,但原属越南书籍,后传入中国的只有一部《越史略》。本文拟对从越南传入中国的数种古籍作一  相似文献   

6.
宝志是南朝齐梁时代的一位神僧,生前曾受梁武帝崇敬,亡后更有大量神异传说流传。比如关于其"食鲙"的传说,即见于从唐至明众多典籍,而在文献记载的相承中又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汉文化圈之中,越南是中国之外使用汉字历史最长的国家。从古代越南铜鼓铭文及各种南越古冢出土物来看,早在公元以前,篆字就已在南部越南流传。此后,直到1945年现代拉丁化越南文成为越南法定文字之前,汉字一直在越南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汉文化的流传,尤其是汉越语大规模传入越南以后,产生了一种以汉字字形来拼写越语语音的文字——喃字。喃字的构造方式与中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俗字构字方式相似,  相似文献   

8.
民间杂技看临泉!临泉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有一手。"临泉民间杂技艺术的兴盛,从当地流传的俗语可见一斑。起源于民间、活跃于民间,临泉杂技艺术具有鲜明特色和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临泉杂技团组建者多为农民。  相似文献   

9.
张静 《文化遗产》2014,(5):104-110
木兰传说在古典文学、近现代影视、艺术等领域内的发展极为繁荣,形成三次创作的高峰,此外,木兰传说在湖北黄陂、河南虞城、安徽亳州、河北完县等地实现了地方化。其中黄陂的木兰传说自成体系,并与道教有着紧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道教典籍、口头传统三个方面。木兰及其信仰成为木兰山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经书保存了较为古老的木兰传说,并成为其流传和演变的重要媒介,同时道教深刻影响了木兰传说,使其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并演绎出独具特色的文本,而道教徒也成为保存和传播木兰传说的重要群体。  相似文献   

10.
王剑钊 《兰台世界》2016,(8):104-105
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应首推《女娲造人》,加之已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更加扩大了它的流传广度。但是,流传如此广泛的传说,其中的内容仍有许多不妥之处,那么,《女娲造人》传说的最初面目究竟是什么,这值得我们去推敲与探究。  相似文献   

11.
正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民间开始流传有关上海高架"龙柱"的传说。有关"龙柱"的传说民间版本无数,甚至笔者在北京也听到出租车司机言之凿凿讲述"龙柱"故事,说得神乎其神,让我这个工程参与者都无法辩驳。也曾有不少人调查采访,并撰文解释"龙柱"真相,其中有两篇文章比较全面完整地讲述了"龙柱"之谜的来龙去脉,一篇是上海市市  相似文献   

12.
韦韵瑶 《新闻世界》2014,(12):161-162
本文从近代中越艺术交流的背景入手,对近代越南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和近代中国艺术对越南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这种艺术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公信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这一信仰随华侨流传到东南亚各国.越南人民因关公的优秀品质而敬仰关公,并将这一信仰本土化.本文对越南人心中的关公形象、关公信仰在越南的流传状况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公殿的遗址及其历史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武计涛 《东南传播》2012,(5):117-118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传播形态随历史的变迁不断变化,因此《白蛇传》成为文化传播的典型样本。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白蛇传》,对其传播形态和传播过程中的内在特点及流传至今的原因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5.
程安霞 《文化遗产》2010,(4):124-136
山西省洪洞县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繁多。这里,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尧王访贤、虞舜躬耕历山、尧嫁二女于舜的传说,并且,在此传说的基础上洪洞县的羊獬、历山两地形成了延续千年的"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习俗。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力图对"三月三"走亲活动的全貌进行整体描述,并尝试对其仪式要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龙舞是流传极其广泛的民族传统舞蹈,但对其渊源的研究却存在诸种错误,或以为有了"龙的出现"就必然会产生龙舞,或以为祈龙求雨仪式中的"龙神信仰"乃龙舞产生的根源,还有人为了显示中国龙舞历史的悠久,想尽办法将其起源时间往前推;但只要细加分析,以上观点和做法都是不妥的。事实上,中国最早的龙舞起始于西汉武帝时期"角觝戏"表演中的"鱼龙幻化"艺术,这有文献和文物的"二重证据"可予证明。更为重要的是,"鱼龙幻化"创编于张骞凿通西域后,安息国所献的"黎轩善眩人"之手;情节内容及表演形态则与汉武帝意欲得到的西域天马有关,也与西域诸国的龙神信仰有直接联系。这种西域艺术传入以后,至明清时期仍见流传,已完全融进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并对中国龙舞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往津日记》是关于越南阮朝特使阮述第二次使华经历的记录,是越南汉籍中保存并流传至今的仅有的几种"燕行记"之一,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从《往津日记》可以看出晚清中越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呈现出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就是诗词之国,礼乐之邦。《经典咏流传》扎根传统文化,巧妙运用电视艺术语言对诗词、流行音乐等进行"编码"和创新诠释,具有鲜明独特的审美特征。本文从节目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分析《经典咏流传》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我馆会见英国首相国家安全顾问马克·格兰特并陪同参观"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等展览。吕章申馆长在门口迎接马克·格兰特,对他的到访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表示欢迎。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吕章申馆长向马克·格兰特介绍了后母戊鼎、大盂鼎等青铜重器的流传历史和铭文内容等。马克·格兰特饶有兴趣、仔细询问。当听到商朝因酗酒而亡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长篇儿童小说并不多见,现代派长篇儿童小说更是微乎其微。左泓的《危险的森林》则是一部罕见的中国现代派长篇儿童小说。《危险的森林》带有鲜明的现代派美学特征。首先,它表现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脚下,黑龙江畔发生在华拉贝雅人中的一个年代已很久远的传说,显示了现代派文学在选材上重神话传说的审美旨趣:一个华拉贝稚人的儿子——艾赫在15岁上经历的人生及其悲剧命运构成了这个传说故事的主干,小说通过对艾赫悲剧成因的探索,深刻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