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年的上海书展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该书展在2004年转型改革,主办放将十余年来仅面向业内人士的"上海图书交易会"更名为"上海书展",首次实现全面向读者开放,最后获得令人惊喜的成绩:5天20万人次的参观者,1300万元的零售额.今年上海书展有更多的服务新举措,赢得了好口碑,仔细研讨上海书展的变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个超级城市内颇负盛名的书展--香港书展.  相似文献   

2.
缺书、少书,这是县、市图书馆的"通病",它们的馆藏图书,多则十余万册,少则几千册."这也没有,那也不全",读者称图书馆为"缺"书馆;或者"该有的没有,不该有却满架皆是",戏称之为"无"书馆.  相似文献   

3.
《编辑学刊》2011,(5):4-5
8月17日-23日,为期一周的2011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掀起阅读热潮,28.2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参加了这一文化盛典上海书展第一次升级为国家书展,本届主题是"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传承经典,谱写辉煌",共推出15万余种图书,举行文化活动440余项,全国500余家出版单位参展。上海的夏天因阅读而更加美好,书香从上海飘向全国  相似文献   

4.
话“号外”     
近代报纸在得到了突如其来的重要新闻,而又等不及第二天见报的时候,往往临时编印出一种传单式的东西,把消息尽快地报道给读者.这种东西因为习惯上不列入报纸的编号,所以通称为"某某报的号外",简称"号外".中国报纸的第一份"号外",是上海申报在1881年8月6日下午七时发出的.(英国人在我国上海办的字林西报,会于1883年出了一强"号外",报道法帝国主义的军队侵入越南的消息.因为用的是英文,看的人不多,所以知道它的很少.)当时,中法战争巳经爆发,双方正在越南北部进行鏖战.  相似文献   

5.
正在旧上海最后一任代理市长赵祖康之子赵国通的家里,笔者看到了一本赵祖康1949年写下的完整日记。手掌大小,黑色长方形皮质封面,扉页写着:"diary (日记)、1949、赵祖康"。赵国通说:"这是2014年,我大姐赵充整理书柜时发现的。"1949年5月28日,上海举行了新旧市政府交接仪式,赵祖康不仅是这一历史时刻的亲历者、见证人,更是一位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6.
"<北京档案>改版后更有看头了!"这几乎是许多新老读者众口一词的评价.这"更有看头"主要源于改版后新增栏目的可读性,"点击新闻"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北京档案>的忠实读者,我对"点击新闻"中的文章是每期必读,不仅自己读,还推荐给别人读.从年初的"通化串子案"到年底的"扎紧企业防泄密的篱笆",全年12期发表12篇,期期可看可读,篇篇可圈可点,不得不佩服作者"点击"之功夫确实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7.
日前,某杂志要笔者将某作者一篇三千字文稿压缩一半.笔者阅毕,竟发现"的"字达数百之多.遂联想到上海作家程庸的<官窑美人>一经刊发,仅月余便重版.小说最抓读者眼球的至少有两个卖点.一是冠名"官窑美人",写尽了古玩场中鲜为人知的神秘内幕,无论对已进入或待进入收藏界的人士都有一定警示意义;一是三十余万字的小说竟然通篇无"的",实在让人称奇.笔者不懂古玩,无意于前者;却对通篇无"的",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8.
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i时代报》,从2003年8月29日在上海地铁沿线亮相,至今已一年多了。它从开始的每期发行5000份,到目前每期发行12~15万份(周四刊,周二周三12万份,周四周五15万份),成为这一年多时间内,上海报业市场覆盖率增长最快的报纸。而且,从读者和广告客户的反应看出,该报已经在向强势发展。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在一个初冬的下午,走访了该报总编钮也仿。在解放日报社大楼26层的《i时代报》总编辑办公室里,钮总谈了创办《i时代报》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他向我们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第一个是读者的故事。有一位忠实读者,原…  相似文献   

9.
正2007年岁末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中国日记"的部分章节,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五个月后,《乔治H.W.布什的中国日记》一书正式出版。书中收录的是自1974年10月21日起,布什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13个月间的日记。其中1975年7月30日的日记,布什写道,他永远忘不了北京的一些声音:公园里非常动听的歌声,孩子们走队列时"一二一"的口令声,还有"自行车铃声",等等。  相似文献   

10.
推荐理由季羡林先生1935年8月31日离开北平,1946年5月19日返回上海,在远隔万里的德国留学十年。十年羁旅,万里投荒,季羡林的经历堪称现当代留德学人的代表,也是当代中德文化学术交流史的典型个案。尽管早在1988年季羡林创作有自传式回忆录《留德十年》,但按照当下学界"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的理念,还是期待着季羡林日记的早日问世。未曾想到,直到作者去世及其全集与文集大量出版的2014年,《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1934—1946)》这一手资料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个叫季宝红的上海人在上海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在"书记谈理想、厂长搞横向、干活靠阿乡、阿拉白相相"的年头,他的生活是悠闲的,同时也是懵懂的.有一次他正在车间休息,一个同事问:"人一辈子能活多少天?"要求大家凭直觉快速抢答.有人说是10万天,有人说是20万天,季宝红迅速地想起那句老话:百年三万六千五百天,便抢答说,只有两万四千多天.同事们计算了一番,点头一叹,人生苦短啊!一瞬间,这个叫季宝红的年轻人似乎被这句话打中了似的,有一种全然不同的迷惘感.  相似文献   

12.
日记与当今传媒人素质有关系吗?我以为有关系. 说到日记,有必要附带几句说明:近些年,个别腐败官员污七八糟的日记被曝光,弄得日记这个文本形式有些灰头土脸,这真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累及无辜了.日记是一种文字形式和工具,它像菜刀一样,本是用来切菜的,可一小撮坏人却用去杀人.我们不能因此而定菜刀为凶器.  相似文献   

13.
著名报人赵超构先生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 北京日报名牌栏目"纪事"堪称"耐看".创办3年多以来,已创作近百篇万字长文,累计一百余万字,形成了厚重、耐读的报道风格,在读者和同行中好评如潮.而"纪事"的"耐看",不仅仅是因其叙事的流畅、文字的精美,更在于这是一个有"灵魂"的"面孔".  相似文献   

14.
一 "文革"伊始的1966年夏天,我和我的几个同学干了一件傻事.这事若按当年的标准"上纲上线"的话,恐怕我们是难逃"专政的铁拳"的.而这一拳下来,我等十有八九是须"灰飞烟灭",给家人留下"万年"的"遗臭"了.然而,如若"最讲认真起来",我们几个又不该也不能更不许定罪,非但无罪,简直有功,其功就在"绷紧了阶级斗争的弦".在中国,60年代是个多事的年代."三年灾害"好不容易熬了过来,人们刚刚填饱了肚子,脸上的浮肿还未消散,阶级斗争的"警钟"就又开始"长鸣"了.63年、64年、65年、66年,阶级斗争的宣传一天比一天多,调子一天比一天高,其弦一天比一天绷得紧.在这种理论氛围的熏染下,我们这些"接班人"一天天地长大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撒下了阶级斗争的种子,文化大革命初起就收获了我们这一批阶级斗争觉悟甚高的革命造反的小将.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新年伊始,<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报道"上海牌手表卖出了世界名表价",说的是50块上海自主研发的陀飞轮表以每块10万元的价位一销而空.寂寞已久的上海钟表业终于再次昂起了头.然而,人们或许淡忘了十年前,上海手表厂的一块手表曾经以11.1万元的价位拍卖成交,创造了国产表成交最高价,且这一价位保持至今未有超过者,这就是被称为"中华第一表"的中国第一块全钢细马长三针手表.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观念中,读者是"上帝",作者是"中心",编辑则是"幕后英雄".但随着商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版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或者说越来越"商业化",作者、读者、编辑角色意识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编辑开始从"幕后"走上"前台",成为"出版"这一"商业行为"的主导,作者成为生产原料的提供者,读者则沦为了"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对出版行为的一种异化.结果是编辑的主体意识越来越被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马莉 《传媒》2012,(10):26-28
正8月中旬,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上海书展吸引了全国近500家出版社参展,涉及图书品种15余万种,参加读者达32万。上海书展的火爆,反映出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出版产业的勃勃生机,使这座城市既是商业上海,也是书香上海和文化上海。是哪些举措推动了上海新闻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书展上展示的精品力作是如何打造出来的?上海新闻出版产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有  相似文献   

18.
"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主角是张刚.其实以张刚为主角召开如此形式的会议,在齐鲁晚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最早的一次是在2002年2月1日,叫"张刚现象研讨会",那时虽然还没有"三贴近"和"走转改"的提法,但张刚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三贴近"和"走转改"的精神.他走千街巷进万家门,忠实记录百姓酸甜苦辣,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就是在那次会议上,我提出了"向张刚同志学习"的口号.如今过去了近十个年头,张刚这个典型不仅没有丝毫黯淡,而且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这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今天夜晚,已是妻子带着女儿回娘家的第三个晚上,我独自坐在书房,百无聊赖中抽出两卷珍藏的家庭档案,一卷是我和妻子婚前的100多封书信和2本日记,一卷是女儿出生以来的所有记录,我题名为"天使的足迹",已有近5万字.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满分作文,出自今年上海的高考试卷,是该市近10万份考卷中唯一的"满分",且是时隔3年后才在上海出现的一篇真正的70分满分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