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向美育的完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庆元  胡绪阳 《教育研究》2006,27(3):39-43,49
当前,人们对美育内涵及其任务的认识还不完整,教育实践更有残缺。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审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立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美育课程必须按照完整美育体系来规划、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以促进完整美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总纲一、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加强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完善人们的心理结构。美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二、学校美育是全民美育系统工程的基础。学校美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和创造美教育的活动。学校美育的实施,必须遵循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原则,美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实施真善美教育,美育与体育相结合,实施健美教育,美育与劳动技术相结合,实施劳动创造美教育。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实施,必将促进学生道德、  相似文献   

3.
张西爱 《教学与管理》2007,(11):122-123
一、引言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行等符合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具有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理想的完整的人生归根到底是人的培养或教育问题,也就是人的审美教育即美育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行美育的意义重大 ,美育应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 ,大学教育不能缺少美育。大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美育有自己特殊的方式 ,大学美育要根据美育的特殊方式寻求恰当的培养途径 ,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人才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实行美育的意义重大,美育应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大学教育不能缺少美育。大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美育有自己特殊的方式,大学美育要根据美育的特殊方式寻求恰当的培养途径,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人才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一、美育的目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加强美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通过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感情心理结构,使他们的感情心理结构、智力结构、道德结构和身体素质结构同步发展,从而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良好的契机。总之,美育是一种个性教育,既受审美规律的制约,又受教育规律的制约,是动态的审美理论系统与动态的审美教育系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安排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爱美是人的本性,但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要通过美育的培养而形成。体育是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美育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美育的性质、价值和实现手段值得重新审视。在大学教育中,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是指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存在着各自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各学科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当前教改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美育仅指美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审美过程中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也就是解决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问题,为广义美育的实现服务。大学美育课应以艺术美和多媒体技术为其主要实现手段,艺术美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将为大学美育课教育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审美教育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小学审美教育普遍存在认知偏误、情感虚空、行为失范等现象,致使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失衡状态。究其原因与中小学教师审美能力分裂片面、中小学校审美教育实践应付、中小学生家庭审美教育环境薄弱无力等有着重要关系。为提升中小学审美教育质量,培养拥有美好心灵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学生对象,需要:中小学校突显美育地位,加强美育师资素质培训;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育过程人本化;家庭和社区加强美育资源开发利用,构建合力互助的美育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职审美教育要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合,实施大众化的审美教育,形成审美教育工作体系,准确把握高职审美教育的内容,通过环境教育、课堂教育、校园美育、生产实践中的美育等途径来实现同时要突出“人文”与“职业”特色。  相似文献   

11.
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图书馆中的美育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学习的最佳场所 ,更应该重视美育 ,并积极开发美育功能。图书馆美育功能表现在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及创造能力上。图书馆通过大量的财富美(文献资料)、工作人员的形象美和环境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知识教育和审美修养、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 ,进行高尚品格和美…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人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不少学校都很重视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然而,就普遍情况而言,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它们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以此作为对美育的诠释,无疑会把美育与学鉴赏混为一谈,使美育退化为另一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削弱了美育的价值。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席勒曾把美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审美的人”,即通过美育,使人从感性必然与理性强迫的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美育须与人生教育结合方能显示其深层意义。因此,我认为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可通过塑造教师美好形象、展现英语语言魅力、创设良好美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和美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要突出"人文""职业"与"应用"的特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中拓展审美教育的内容,通过课堂美育、环境美育、社团美育、生产实践及社会实践中的美育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具有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潜移默化的特点,对人的品质和性格的影响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审美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有赖于从事美育活动的教师个体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教师的审美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目前语文教师整体上的审美素质不高,语文美育的绩效远远低于教育目标,影响…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席勒就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现代美育理论进一步指出: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敏感与审美创造力.下面笔者从美育的三项基本任务出发,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正>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它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的活力。本节课运用数学学科中能体现的中华美育精神与带有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推进数学与美育有机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虽然数学没有提到善和美,  相似文献   

18.
林珍 《西藏教育》2008,(3):27-27
所谓美育,通常亦称冠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改善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和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是陶冶人们性情,净化人们情感,美化人们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的教育。美育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美育。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中学生进行美育尤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学化学教育中美育的主要内容入手,结合美育原则提出了化学教育中美育的基本要求,并探讨了化学教育中美育的基本途径,以期在化学教育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许则变 《辅导员》2010,(14):86-86
语文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活动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这两种教育理论相互渗透而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语文审美教育,而语文审美教育中最具审美化的教材当属唐诗宋词。诗词具有语言美、韵律美、情感美,巧妙挖掘诗词的美育因素,利用"诗词教学的美育因素"能拓宽审美教育的途径,是培育民族审美情趣的重要起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