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理雅各翻译《尚书》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保存了原文古奥词汇和灵活多变的句式,描摹了原文的语气语调,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意境,其异化翻译是成功的,有利于文化的传真。但其中的过度异化以及翻译中的一些理解偏颇、误译以及将个人的宗教信仰强加于异国文化,导致"文化失真",却是其翻译的"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2.
翻译究竟要不要"忠实"?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然而,翻译除了忠实于原文之外,还得忠实于目标读者群,关注目的语文化环境等后现代翻译理论所涉及的热点话题。通过以翻译目的为调节器,对忠实原文、忠实于目标读者群及目的语文化环境进行协调,可使忠实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探究字幕翻译的特点,从目的论翻译理论角度研究字幕翻译策略问题。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译者往往需要"背叛"原文,做到真正的高层次上的"忠实"。为了达到让外语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对原文的进行创造性翻译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深度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对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历史文化信息、欣赏原文思想内容及主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ost Horizon中译本《消失的地平线》为例,简要概括了"深度翻译"的功能,指出"深度翻译"也应有限度,并可借助"隐性深度翻译"来解决注释过多过长之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对"忠实"标准的理解多停留在内容和形式的层面上,然而,翻译中的"忠实"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忠实。从翻译的"忠实"对象这个角度重新思考翻译的"忠实"标准。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需要"忠实"的对象有原文形式、原文内容、原文作者、译文读者、读者文化、客观事实和翻译目的(效果)。在翻译活动中,译员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忠实,而这种忠实应当有合理的适度性的把握。但这种忠实也必然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和内涵及译者自身因素上。  相似文献   

6.
对于英文小说的翻译而言需要译者保持译文的真实性、客观性,也就是说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持有公正严谨的态度,尽量使译文最大程度的接近原文。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翻译领域"文化转向"的热潮,许多学者纷纷着手研究文学,翻译文学。但此时,在翻译中译者总会受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保持和原文的意思一致,只能做到尽量接近原文。这就需要译者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原文的客观性和主体性,尽最大可能的对原文进行合理化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属性中的"绝对"与"相对"概念入手,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不等而等"的现象,即译文与原文的"不等"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原文意义,真正与原文的等值。以期对翻译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8.
覃晓霞 《海外英语》2012,(15):144-145
在诸多翻译理论中,"忠实"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但是"忠实"的程度并未有具体标准。完全"忠实"原文是理想化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译是必然的。而功能翻译论提出"忠实程度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意味着"忠于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该文将以黄果树瀑布景点英译为例来在考察翻译中译文和原文的"求同"与"存异"同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翻译有着紧密的关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要让译文与原文既形似又神似.必须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再现原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深刻了解双方文化内涵、精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的空缺性角度探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文与原文是对应并且互补的关系。对应即译文与原文相似。互补即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相互沟通并相互补充。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不同的文化在对话和交往中互相认同、互相吸取补充,从而促进多元文化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