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灯下读史札记──读《资治通鉴》有感数则常黎仁《资治通鉴》是北宋时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参考二百余种正史、野乘,历时十九年之久,撰成的一部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篇幅最为宏博的编年史巨著。全书总三百五十四卷,三百余万字,上起战国,下迄唐后五代十...  相似文献   

2.
在《避讳与地名》中,我们曾简单地介绍过古时因避名讳而改变地名的现象(见《语文知识》1993年第11期)。由于避名讳,不光地名会起变化,人名(包括官职名)、书名也都会因此而改变。了解这些,对阅读古籍不无裨益。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3.
北宋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一生写的著作很多,历史著作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纪闻》等,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其中,《资治通鉴》为人们所熟悉。这本书,上  相似文献   

4.
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乃熔铸大量史料而成,关于司马光所引据的书目,许多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去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为纪念《资治通鉴》成书九百周年而编辑的《资治通鉴丛论》载有陈光崇、高振铎先生的考证文章,可说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陈光崇《张氏〈通鉴学〉所列〈通鉴〉引用书目补正》统计为三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是宋代历史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参加编撰工作的还有历史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早年爱好史学,在长期的阅览史书过程中,深感中国历代正史“烦冗”,很早就想编纂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通史。“臣少好史学,病其烦冗,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司马光《进通志表》)大约宋仁宗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已经着手编撰,至治平三年(1066年)已经修成一部八卷本的编年史《通志》。司马光将书稿进奏皇帝,深得宋英宗赞赏,给司马光提供助手、书籍及其它笔墨缯帛等,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十分满意,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由,赐名“资治通鉴”,并为是书御制“序言”。因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由此得名。它是一部得到皇帝御赐的发挥资治与垂鉴功能的典型史书。资治与垂鉴不仅是司马光的作史宗旨,也是全书的精要与灵魂。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全书修成。  相似文献   

6.
毛遂自荐辨     
毛遂自荐是一个使用频率十分高的成语,它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有类似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的用人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了“三晋灭智伯”的历史经验,春秋末期,智伯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但他恃才骄霸,贪欲无已,最后被赵、魏、韩三家所灭。司马光由此得出教训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并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将人划分为四类:“才德全尽谓之...  相似文献   

8.
《国朝先正事略》点校本在人名、地名、书名等的文字校勘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存在一些失误。并就该书《文苑》部分略作审校,以资该书再版时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公元1019—1086)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编辑家。他编辑的史书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涑水纪闻》等,其中享有盛誉的是《资治通鉴》。此书的成功编撰,除有政治的、历史的多种原因之外,编辑体裁、编辑方法的创新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司马光的编辑思想进行研究,即使是对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司马光生活在社会危机十分严重的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极为尖锐,辽夏的威胁和侵扰又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在这一危急的形势下,朝野上下响起了一片‘求治”的呼声。…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实施变法而退出政府中枢,在洛阳编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史鉴中反映司马光对政敌进行攻击最具攻击力的有两个方面:以历代朋党之争的祸害和最高统治者对朋党的残酷惩治拟喻现实,劝勉皇帝要善于从谏,尤其要谨慎选择宰执大臣。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的观点大致有四:一是《国史》说,二是《会要》说,三是《通考》说,四是多源说。此四种观点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各自又存在诸多无法解释的其他证据。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引历史事件的年份、卷次等与《通鉴》上下文、《史记》、《汉书》作比对研究,指出《通鉴》胡注注释史事年份、卷次的若干讹误,并对胡注的相关文献学价值稍加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虽多有论说,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足之处。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14.
《续资治通鉴》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经史学者毕沅及其与府下幕宾所修。该书史料丰富,内容全面,考异详备,体现毕沅治史态度的严谨客观,以及史学思想上的开拓性和时代感。《续鉴》是诸续《通鉴》书中的佼佼者,在乾嘉时期私人系统性史著的稀缺之际,尤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书志传》是采用"按鉴演义"的方式编撰的,但它并非简单抄缀补辑史籍而成,实际上融入了编写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依《资治通鉴纲目》编年,摘录原文,同时通过剪裁史料,重新组织故事情节,并对史籍语言作润色、修饰,增强艺术感染力;在《资治通鉴纲目》叙事基础上,铺陈敷演,生发想象。以《唐书志传》为代表的这类"按鉴演义"历史小说借鉴、吸收史籍艺术营养,推动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建阳,刊刻了大量通鉴类图书.这一刻书背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代历史演义大多以"按鉴"相标榜,也确实多参照通鉴类图书通俗演义而成.这些"按鉴"演义有的艺术成就不高,但是它们在明代的大量产生有其积极意义,满足了读者阅读的需要.从小说艺术和小说观念发展的角度来说,"按鉴"演义是小说艺术精致化、小说文体独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研讨了《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史源问题。《资治通鉴》在抄录、删削、改编《三国志》史料过程中,基本忠实于原始史料,其中不乏极其精到的概括,然而也存在不少错失。  相似文献   

18.
王应麟著述丰富,《通鉴地理通释》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学成果;该书是第一部《通鉴》地理学研究专著,在疆域沿革和历史军事地理学方面成就显著,其撰著体例及考察史地之法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在辑佚、校勘等方面亦相当有价值;该书也存在阅读和使用难度大、引用史料不够严谨、考史有误、重复及错、讹、衍、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朱熹不光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见解深刻、思想独特的史论家。在朱熹之前,以陈寿《三国志》为代表,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一脉始终占据三国正统史观的主流,至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完整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正统观念,这种局面才开始慢慢被打破,逐渐动摇甚至取代了魏正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后来很多史学文学作品也受到影响而洋溢着尊刘抑曹倾向,如郝经的《续后汉书》和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相似文献   

20.
《曲江集》中张九龄代唐玄宗所拟的敕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唐与突骑施苏禄之间战争的史实和唐王朝针对突骑施苏禄犯边而展开远交近攻的谋略,可补两《唐书》和《资治通鑑》记载之缺,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从唐代散文发展史的角度看,《曲江集》敕书继承上古散文“尚用”和“辞达”的传统,以意遣词,思路精密,文辞朴实简练,引领盛唐开元中后期朝廷下行公文的文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曲江集》敕书值得治唐代文史者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