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共同构成了资源的非使用价值,但资源的属性差异是否会对非使用价值构成比产生影响尚存争议,研究此问题既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平衡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偏倚,也可以给实践生产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导向性。本研究采用双边界二分式引导技术,引入心理认知强度,基于跨案例视角研究不同属性资源的非使用价值构成比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资源的形态属性和产权安排属性对非使用价值构成比产生显著影响;②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研究显示受访者对不同属性资源的认知存在搭便车效应和惩罚效应;③SPIKE模型对高抗议支付研究结果的修正具有积极意义;④在非使用价值的研究中应重点考虑资源属性的差异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绩效评估公平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奇  朱春奎  朱湘 《科研管理》2009,30(3):111-116
摘要:本文基于对浙江省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测度了目前科研人员对于绩效评估公平感的总体感受,以及绩效评估中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两个因子的影响作用,以揭示科研机构和高校绩效评估的公平情况。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个体特征的科研人员在绩效评估公平感和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差异,探究了科研人员绩效评估公平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水稻科研人员选择育种方向的微观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相关人员个体访谈,收集了相关数据资料,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单位层次的影响因素是单位科研方向、研发环境、研发实力、领导重视及经济收入;个人层次的影响因素是科研人员兴趣、重视程度、期望、主观规范、受教育程度、专业基础及成长所属稻区;水稻特性层次的影响因素是育种资源、稻作生态型、杂种优势及不育系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微观扩散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创新扩散,研究表明网络效应特征、采纳个体自身偏好异质性特征是决定网络外部性市场创新扩散动力学机制的重要因素。网络效应特征对创新扩散正向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网络效应的类型(直接或间接网络效应)和强弱。采纳个体偏好异质性特征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并不确定,直接网络效应下偏好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程度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间接网络效应下偏好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程度的影响则存在"临界点"现象,且上述因素对网络外部性市场中创新扩散的影响还会由于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差异而呈现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5.
周建中  闫昊  孙粒 《科研管理》2019,40(10):126-141
本文对我国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成长轨迹与影响因素开展定量研究,以科研人员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为基点,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分析科研人员职业生涯中的若干重要节点和事件,包括职称晋升、第一次重要学术产出、第一次获得荣誉奖励以及第一次担任行政或学术职务等关键事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个人家庭因素(性别、孩子状况和配偶文化)、教育背景因素(毕业院校、导师身份和博士后经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工作单位、流动状况和学科领域)等对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长的影响状况。结果发现,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的“累积效应”依然明显,如毕业院校、博士后经历等教育背景都会对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成长产生正向影响;师承效应在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流动经历增加了科研人员进入到职业生涯中的关键事件比例等。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最后提出如何更好的促进科研人员成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获得项目资助是科学人才学术生涯中的重要经历,对人才的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以2010年973计划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维度逆向追踪这些科研人员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探讨项目资助与科学人才阶段性成长之间的关联特征.研究发现:科学基金资助与科研人员阶段性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我国科学人才成长呈现约5年为一个阶段的学术生涯跃迁模式;项目资助类型结构在科学人才的不同成长阶段及不同学科领域中具有差异性,对科学人才的成长也发挥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职业幸福感作为个体幸福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人员创造力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依据资源保存理论的资源创造假设和资源保护假设,构建了一个职业使命感影响科研人员职业幸福感的双过程模型,考察了趋近式工作重塑和回避式工作重塑的不同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分三个时点进行数据收集,共获得257个有效样本。通过线性回归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1)控制了核心自我评价之后,职业使命感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活力和主观专业高原仍有显著增量预测作用;(2)职业使命感通过资源创造过程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活力和主观专业高原产生影响;(3)职业使命感通过资源保护过程只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活力产生促进作用,而对主观专业高原没有显著预测作用。本研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职业幸福感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科研人员申报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人员申报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意愿会受到个人特征和奖项特征的影响.通过网络电子邮件调查法收集了536份有效调查问卷,对问卷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后发现,科研人员的个人特征中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科研人员申报社会力量设奖的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奖项特征中的设奖主体、奖励力度、奖项知名度和奖后效应对科研人员申报社会力量设奖的意愿也有显著影响.因此,社会力量科技奖励要通过规范设奖主体、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奖项知名度和提升奖后效应等措施来增加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创新,通过调研我国中西部科研人员的创新行为,构建组织创新支持影响科研人员创新行为的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组织创新支持通过影响科研人员创新自我效能感、知识共享进而影响其创新行为的内部机制以及不同影响路径发挥作用的差异.结果 表明:组织创新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创新行为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创新自我效能感、知识共享在组织创新支持与创新行为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且创新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个体的创新行为.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一是重视组织内外部各类创新激励对科研人员创新的重要性,激励科研人员将其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创新中,并给予其开展创新的更多的可能性;二是在组织内外部积极构建创新激励机制和知识共享平台,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效率;三是组织内外部应注重从科研人员的创新自我效能感、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方式等多角度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并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高校技术转移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措施.我国大力扶持相关高校创新项目,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探讨在个体层面上,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高校的激励政策,提出不同的激励机制,以对科研人员的内在动机产生不同的激励影响,为高校采取的激励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Policy》2023,52(6):104779
A number of studies has focused on examining those academic researchers attributes-demographics or not- that conditi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RC) and its results. However, it is not possible to speak about an ‘ideal’ type of researcher so far. Should we assume that just only those ‘star researchers’ collaborate internationally?. The literature is not clear enough on this topic, offering interesting but insufficient support to know the set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hat ensures fruitful IRC. To deepen the analysis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attributes, in particular, the human capital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proposes in-depth research on explor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n human capital dimensions and testing potential differences in IRC levels. To do so, from an exploratory perspective, a cluste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 a sample of 937 Spanish academics, obtaining three researcher profiles: (1) consolidate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ors, (2)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ors, and (3) skille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ors. Far from the recurrent analysis of single or disconnected researchers' attribute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extant literature with a new typology based on the variables of academic human capital, providing an useful starting point to better understand who really can develop international networks to collaborate and, therefore, how to foster IRC in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2.
周孝 《科学学研究》2020,38(7):1338-1344
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仅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一个细小环节,但它却是绩效工资、收入分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无法回避的关键节点。本文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为例,系统探讨科研院所创新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原有管理体系无法适应科研院所差异化、动态化的发展需要,而现有改革创新仅治标不治本、用新问题掩盖旧问题,使得科研院所改革与创新发展陷入困境。当前,应当推进以社会化为导向,以科研院所而非科研人员为对象的系统化改革,使科研院所成为以提供公益类科技服务为职责、依法实行法人自治的官办社会组织。同时,构建涵盖内部治理、绩效管理、市场竞争、社会监督等多重约束的宏观调控机制,确保科研院所不失公益属性,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3.
马玲 《情报科学》2021,39(9):80-83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共享是有效开发和利用科学数据的手段之一,它打破了信息资源垄断,减小了“数字 鸿沟”,使科学数据资源得以重复利用,既促进了科学界共享合作精神,又使数据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对提高世界科 技水平、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国内外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的梳理,分析了影响 高校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的因素,并进一步构建了以科学数据为核心,技术体系为基础,激励机制为驱动力,以 评价机制和推荐机制为支撑的数据共享机制。【结果/结论】高校科研人员的预期回报、自我效能、信任、积极情绪、 组织氛围、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共享态度。【创新/局限】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科学数据管理和 共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浅议科研工作者不端行为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工作者的不端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严重破坏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干扰正常科研工作秩序,还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在科研工作者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和危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科研工作者产生不端行为的原因,初步提出综合治理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对减少乃至铲除不端行为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述新兴交叉学科及其科技管理平台和工作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趋势,认为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需要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平台,平台建设也需要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工作体系。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大学仅依托院系的单一组织形式面对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逐渐暴露出观念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科研自主权不充分、资源投入不持久、科研人员意愿不强、合作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问题的核心是没有构建与其相适应的科技管理工作体系。进一步从模式、理念、机制、人员4个角度入手,提出加强和优化高校新兴交叉学科科技管理平台建设发展路径,包括原有学院转型等4种模式、发展规划和生态目标制定、建立国际合作和联合攻关机制等5种工作机制以及联合聘任专家等4种人才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俞立平  周广澜  段云龙 《科研管理》2022,43(12):163-172
研究职称差异对科研成果的影响机制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对于优化职称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在分析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对不同科研成果的贡献,并且研究高职称科研人员与低职称科研人员的协调效应,最后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作用机制不同;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于初中级职称科研人员;研发经费对科研成果的贡献要小于研发人员;高级职称科研人员与初中级职称科研人员协调不佳。最后从优化职称结构和科研经费分配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动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医学院校不但是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学府,还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不仅是大学的教育者,还是医学科研发展的研究者。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并不愿意参与教育科研,对教育科研有较为强烈的心理阻抗,直接影响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科研兴教”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全面深入了解大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科研心理(如科研动机和态度等)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制定活跃和优化高等学校教师科研活动、制定合理科研制度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寅秋  罗晖  杨光 《科研管理》2022,43(3):79-88
   本文基于“科学家在线”平台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按照年份分别构建2010—2017年间全国34个省份之间科研人员流动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8年间科研人员流动的复杂性网络整体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1)8年间科研人员流动呈现整体较为明显的“无标度”特性,即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科技发达地区不仅流入科研人员的规模较大,流出科研人员的规模也不小,但是全国大部分省份流动科研人员规模较为有限;(2)除了小部分省份之外其余省份的人员流入流出相对较为均衡,一些经济科技发达省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国或本区域科研人员流动的中心节点;(3)从发展态势来看,8年间全国省级科技人员流动态势相对平稳,但是省份之间科研人员流动规模差距越来越明显,经济科技发达省份与其他省份科研人员流动的规模相比差距越来越大;(4)最为突出的变化是流动人员规模显著增加,人员流动更加便利。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collaboration patterns of university faculty.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are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policy analysis insofar that they have become the predominant policy response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mands that have not been met by extant institutions, including academic departments, private firms, and government laboratories. Specifically, these centers aim to organize researchers from across the disciplines and sectors which, collectively as a research unit, posses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apacity relevant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goals of the sponsoring agencies. In this paper, we measure the productivity and collaboration patterns of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ffiliated with a relatively large-scale and “mature”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to discern the effects, if any, of the center mechanism on individual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bibliometric data, the results from this case study demonstrate affiliation with the center to be effective at enhancing overall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at facilitating cross-discipline, cross-sector, and inter-institutional productivity and collaborations.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科研与科普的内在联系,界定了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内涵;基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四种科技资源,总结梳理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等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动力、拓宽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经费渠道等促进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