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菩提 《江苏高教》2007,(1):142-143
面对虚拟社会给和谐现实社会构建带来的挑战、网络社会道德的失衡、大量的网络不文明与犯罪现象,以及网络虚拟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学习、身心健康与意识形态的冲击,唯有正确处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风尚,完善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网络不法行为,提高大学生网络社会素养,才能使网络虚拟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不仅是指现实社会的和谐,还应该包括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因为虚拟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正是现实社会问题的折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还会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可以说,虚拟社会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本文就是专门探讨网络社会的和谐问题,认为,要克服网络虚拟社会的种种无序与失范,构建和谐的虚拟社会,更基本的途径是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由虚拟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网络价值观、网络生活方式、网络道德文明、网民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网络语言文明、网络交往文明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使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走进了计算机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虽为虚拟,但参与这个社会中的人是现实的,信息、知识、技术,甚至情感,都以现实为基础。因此,人们要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生活,就必须有必要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其网络行为。否则,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特点,也会给正处于  相似文献   

4.
网络教学中的虚拟社群与实体社会中的群体相似,虚拟社群中的主导者也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虚拟社群中自然生成,并扮演着信息加工者、信息扩散者、舆论引导者和社群维系者的角色.意见领袖在虚拟社群中的生成和角色扮演对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增进网络教学传播效果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一、现代社会:一个高度虚拟的网络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虚拟的网络社会,虚拟性是网络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 所谓"虚拟",原本是与"现实"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虚拟是对现实性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是有等级和层次的.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可以将虚拟分成三种不同的形式:(1)对实存事物的虚拟,即对象性虚拟或现实性虚拟;(2)对现实超越性的虚拟,即对可能性或可能性空间的虚拟;(3)对现实背离的虚拟,一种对现实而言是悖论的或荒诞的虚拟,即对现实的不可能的虚拟.[1]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平台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策源地,网络让传播变得迅捷,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丰富的形式,与此同时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如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是指在网络空间普遍传播的内容出现了荒诞改写、低俗创造、错误导向等现象表征,并产生了消解公民群体社会责任感、销蚀社会整体文化...  相似文献   

7.
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技术正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就是由计算机创造出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现实”环境,人们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及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以此形成了新的网络虚拟交往方式和生活实践方式.因此,由计算机(及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所产生的人类实践方式也出现了许多以往"现实”实践方式所没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网络虚拟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并不断面临有别于现实社会管理的新问题和挑战。为了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需要以及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中出现的诸如观念薄弱、技术陈旧、法规滞后等一系列不适应性问题,通过增强虚拟社会管理观念、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以及设计和建构多方参与的网络监管模式等途径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有效管理,是网络虚拟社会走出管理日益式微乏力的实践理路,也是遏制网络治理性危机、走向网络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9.
网络大规模覆盖后,出现了网络社群,但在这一虚拟社群中网民的身份认同不能再像现实社会可以用一般社会结构理论来分析。网络社群的身份认同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网络社群缺少主流价值观;网民在网络社会群体中的身份认同是现实自我的延伸。同时网络的弱控制性也可能使网络群体彼此间的身份认同更加强烈,使网民在网络中重塑自己的形象:网络社会群体使人们的人际关系游离于社会却沉溺于虚拟,容易致使现实交流的困难。政府及相关政策部门应关注网民的身份认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以其自身的特点(虚拟性),已经和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行动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作为一种数字存在、一种虚拟的实存,即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正时刻重塑着现实社会的关系结构,或者说,网络与网络社会为人们重塑现实生活提供了某种"路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