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1月,江苏卫视从社会价值层面提炼出了情感世界幸福中国的新品牌定位。1月15日,江苏卫视推出新派婚恋交友栏目《非诚勿扰》,栏目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据索福瑞34城市快速监测,《非诚勿扰》截止到4月18日最高收视已经达到3.82,节目牢牢占据全国同时段收视排名第一,节目的火爆状态已经引起来自业内和业外人士的广泛关注。3月31日,江苏卫视携手本刊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非诚勿扰》栏目高端研讨会,就栏目的社会背景、存在价值、生产制作、审美取向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个案约请与会的五位专家和江苏卫视一线操作者分别撰文并集结发表,希冀就《非诚勿扰》所引发的社会关注以及所引领的婚恋交友节目风潮进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开播,带动了新的一轮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非诚勿扰》的成功,与它自身节目形态、节目包装、节目内容的创新有着重要联系。在肯定《非诚勿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节目本身所存在的真实性、不好的社会价值导向等问题。本文以《非诚勿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节目的创新和优势所在的同时,对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求达到全面理性地看待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国各大卫视都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相亲节目。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话题不断,节目收视率火爆上升之时,河南都市频道的情感密码《非诚勿扰》栏目也悄然进入了观众视野,并在网上引起了对节目内容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4.
于仰飞 《今传媒》2011,19(1):75-76
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格外引人关注,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列,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本文试图解析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以及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5.
谢佳沥 《新闻世界》2010,(10):81-82
2010年,电视荧屏继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又一次掀起了"婚恋交友"的浪潮。而站在这潮头浪尖的,正是当下红极半边天,占据了收视率半壁江山的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究竟是什么因素能让《非诚勿扰》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本文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非诚勿扰》进行全面地分析探讨,剖析了一个成功栏目背后的得与失,以期为中国的电视栏目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江苏卫视推出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是一档婚恋交友节目,它突破了传统的节目模式,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本文从节目流程、女嘉宾定位、谈论话题、现场音乐和才艺展示、主持搭档、特别专场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非诚勿扰》热播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在各种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在电视节目策划中设置悬念以赢得观众关注已然成为了当前电视节目策划的一个重要手段。《非诚勿扰》的节目策划者在整个节目设计中将悬念的设置和节目的流程成功的结合,有效的激发了观众的期待心理;除了悬念之外,《非诚勿扰》节目中必不可少的另一个亮点是冲突话语在节目中的呈现,在《非诚勿扰》中,冲突大量的表现为嘉宾间的语言冲突,一些观点的碰撞起到了制造社会话题的功能,这些原因或许正是《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万小谈 《青年记者》2012,(32):66-67
《非诚勿扰》节目自2010年在江苏卫视开播以来,一度包揽当年前23周中15次全国卫视周收视总冠军,2010年6月6日,以4.53%的收视率刷新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创5年来省级卫视电视收视率最高值。①改版之后,《非诚勿扰》摈弃了节目中媚俗、拜金、炫富等不良导向,彰显服务和引导功能,明显呈现出向主流价值观靠拢的态势,风格基调以温情、理性、关爱为主。本文用美学的视角,探究《非诚勿扰》形式与内涵中的审美与审丑。  相似文献   

9.
电视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卫视新派婚恋交友栏目《非诚勿扰》的"热播"与"火爆"引起了业内和业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以传播内容、媒介分析以及受众分析为主要切入点,探讨《非诚勿扰》节目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相亲节目的火爆由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点燃,随着诸多问题的浮现,这档栏目一直备受争议。本文提出了《非诚勿扰》高收视率下引发的几个典型问题,从媒体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中,笔者主要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整改前的节目为文本,认为除了普通的身体快感体验,《非诚勿扰》为男性和女性受众提供了开放性的文本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各自生产意义,结合时下的社会,并生产快感。这不同于以往真人秀节目的深层快感产生机制,是《非诚勿扰》受到追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唐忠会 《视听界》2010,(5):80-81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2010掀起了一轮相亲类节目高潮。国家广电总局为杜绝拜金、低俗、造假,连发两份文件整改相亲节目,《新闻联播》、《新闻1+1》等主流媒体对此予以配合宣传。在这样的背景下,《非诚勿扰》节目组在嘉宾选择、话题设置以及主持风格等方面都有所调整,更多地担负起了主流价值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进行探讨,阐述了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下的发展,并以《非诚勿扰》为例解释了电视相亲类节目热播的社会背景及原因。认为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背景下不仅应满足受众精神消费的需要,还应担负起建立社会正确道德价值观标准,完善道德建设监督体制和自律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相亲节目在中国的兴起由来已久,从较早的《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到现在热火朝天的《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其中《非诚勿扰》的争议性和传播力可以说是最突出的。应该说,是《非诚勿扰》将相亲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要想了解我国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非诚勿扰》的样本借鉴就显得非常必要。作者希望通过对《非诚勿扰》的传播模式分析,尤其是从符号学和叙事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对国内相亲节目提供一点启发性的元素,也希望能够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更好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桂恒姣 《新闻世界》2010,(7):99-100
江苏卫视的黄金档栏目《非诚勿扰》掀起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高潮,节目中引发婚恋观点激烈碰撞,成为社会上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吴沙沙 《新闻世界》2011,(10):102-103
江苏卫视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正式开播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本文从受众接触媒介的"使用与满足"这一理论视角来分析《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发现该节目除满足了受众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初衷——获得消遣娱乐外,还满足了受众诸多其他方面的需求,如获得新知、自我确认、环境监测等。但是《非诚勿扰》节目中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影响受众这些需求的满足。  相似文献   

17.
《非诚勿扰》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广受关注,但热播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对我国电视节目中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进行探讨,并以《非诚勿扰》为例,分析了上述三种文化在娱乐节目中的冲突和融合,指出多元文化的融合才是娱乐节目的发展正途。  相似文献   

18.
李佳  王媛  陈曦 《新闻天地》2010,(5):68-70
变质的相亲?速配还是作秀?请托儿演戏? 美女、金钱、毒舌、两性等社会话题贯穿了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一时间,一档情感交友栏目一下跃身为全国综艺节目收视率第一。  相似文献   

19.
2016年新年伊始,一个案件的判决震动广电媒体圈。纷扰多年的江苏卫视知名节目《非诚勿扰》涉嫌商标侵权一案尘埃落定。最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立即停止侵害金阿欢第7199523号"非诚勿扰"注册商标行为,其所属江苏卫视频道于判决生效后立即停止使用《非诚勿扰》栏目名称。1这一案例让业界对广电媒体节目的商标注册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探讨。随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陆华 《今传媒》2011,(11):80-81
《非诚勿扰》的迅速走红引起了其它电视节目的同质模仿,但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节目能够复制它的"收视奇迹"。本文对制造出这一现象的《非诚勿扰》及其蕴含其中的娱乐元素、文化价值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