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语文课难,上好新语文课更难!”这是课改后语文教师的普遍感受。语文教学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循,它既要融教师的思维、口才、知识、规律等于一体,又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水平以及语文理解的多元化。要上好新语文课,就必须适应课改要求,懂得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技巧,以素质教育为指针,以学生为主体,学会因材施教,灵活地处理教学问题。具体做法是:把教材处理得“活”,上课时教得“活”,让学生学得“活”。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三活”技巧。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出自以为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应了课改的需要。同时也体味到,“三活”技巧的透切理解和运用是语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递增、涵育、展露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有效施教。笔者和同事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出“四书”教学法,即抓住学生“听书、读书、写书、出书”的关键环节,给予恰当引领,让学生沉浸在书籍的“柔波”里,促进学生语文慧根的增长、语文素养的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3.
王联耕 《中学教育》2002,(2):30-30,27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这一提法早就不怎么新鲜了 ,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真正能跳出语文课本的束缚 ,挥洒自如地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 ,把语文课上“活” ,却还为数不多。究其原因 ,林林总总 ,可列举不少 ,这里 ,择要谈一些看法。首先 ,恐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我们有一些教师对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尚缺乏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大” ?从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 ,学生每时每刻所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应致力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利语文学习的规律,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比。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字词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阅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此,小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马计娜 《成才之路》2014,(20):91-91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变为“主导”,学生应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自主探究的主人。为使“主人”这一角色得以真正确立,语文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情,使其愿学、爱学、乐学、会学,这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坚持不懈的追求。而要让学生进入“愿学、爱学、乐学、会学”的境界,就需要发挥情感的激励与调控作用。一、发挥情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作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活动亦然,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伴相生、和谐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发生与发展。语文教学应把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满足学生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而这正是《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乃语文教学之灵魂,积极的情感有助于推进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学习动力的激发,有助于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思想熏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情感是语文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和有效开展的动力,如果学生的语文学习染上了积极的情感色彩,那么学习活动就会走向有效与高效;倘若语文教学过程中缺失了情感因素,尽管学生也能学到一些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技巧,但却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讲究科学性原则,引导学生以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一时的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吸取技巧,更不会用在写作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具体做法是结合阅读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语言不只是口头表达能力和技巧的问题,还是知识总量、应变智慧、道德修养及外在的表现.可见,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规律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怎样在语文课堂中呈现艺术美的语言呢?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是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更加轻松,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能起到显著作用,依靠良好的阅读能力高效理解其他课程的专业知识。所以,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就需要关注到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本文首先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在学生阅读技巧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然后探讨了培养学生阅读技巧需要关注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技巧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登亮 《学子》2013,(12):63-63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提高语文素养也绝非一日之功。希望在短期内通过补补语文就有明显的进步,是一种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急躁表现,结果也只能是“欲速则不达”。这就需要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试技巧”是一个忌讳的词语,人们往往把它视作“投机取巧”的同义语。然而,技巧是客观存在的。做语文练习也好,解答试题也好,确有一个正确率高低和速度快慢的问题,其间难道没有规律可循?工人操作机器可谈技巧,运动员进行训练可谈技巧,为什么学生做练习、考试答题却要避讳谈技巧呢? 其实,指导学生掌握练习答题和应试的技巧是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相一致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任务。语文知识的练习是为完成这个任务进行的训练,语文考试则是对完成这个任务的情况的检验。近年来,语文试卷的设计,减少了死记的内  相似文献   

12.
语文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根”,语文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其他素质的提高,“教会学生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不可缺少的因子。从理论上说“教会学生学习弥补了教学论长期的管教不管学的空白.从实践上说教会学生学习的教与学两者间找到了结合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书本的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教给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如何学”的启示。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授以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写作时常遇到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小学语文教科书所入选的古诗,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习这些古诗,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而且使学生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更能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美,从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怎样学习古诗?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依据古诗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4.
范慧莲 《青海教育》2010,(11):31-31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就不能老让学生盯在教材中的这几篇文章上。新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门课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摄入语文课堂,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里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为了语文知识体系完整而进行。语文作为中国母语的教育教育学课程,可以运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广阔,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多。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任务时,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语文知识材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语文规律、掌握语文技巧,达到实践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潜能开发,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则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主宰学生的行为。教育家钱梦龙曾给语文老师这样定位“平等中的首席”。语文学习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既然是首席,语文学习就富有引导对话方向、把握对话重点的责任,并随时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对话获得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语文难学” ,这是进入应考阶段后学生对语文复习课共同的心理感受。因为“难学”而失去兴趣 ,普遍地产生畏难情绪 ,这又是造成语文复习课效率不高的不利因素。设身处地地替学生想一想 ,目前语文的复习课中 ,单一机械地“灌装”知识与“遨游”题海 ,违背了语言学习的接受规律和本质特征 ,学生深受其害 ,啧有烦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 ,语文复习课完全可以凭借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魅力 ,巧妙引入一些富有趣味的知识“活水” ,激活课堂气氛 ,诱发学生兴趣 ,提高复习效率。下面介绍笔者在语文知识复习中的一些做法。引入名人轶事在我国历史…  相似文献   

18.
开设“语文活动课”的实验活动,全方位、立体地、广视角地培养学生素质,使语文活动课成为架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桥梁,真正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无限魅力。 一、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语文活动课是“开放性”的,既然是开放性的,它就包罗万象,形式不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围绕主  相似文献   

19.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指按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是指教学目标筒约、教法简洁的语文教学:“深度语文”的实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二者间并没有矛盾,“简单”与“深度”应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语文知识为媒介,以学生为主体,让知识的产生过程与思考同步,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捷径。重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思维,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