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胁迫,又称为被迫行为,它是指行为人在他人的威胁下,被迫实施一定的犯罪行为,但由于符合一定的条件,该受胁迫可以作为一种免罪的辩护理由.作为英美刑法中的一种合法辩护事由,其存在具有一定哲学和伦理学的价值意蕴.同时,英美刑法中的被胁迫行为理论对完善我国胁从犯立法具有借鉴意义,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将刑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更细致严密.  相似文献   

2.
被胁迫行为是英美刑法中的一种合法辩护事由。只要符合一定条件构成被迫行为,就应免除行为 人的罪责(应处以死刑的叛国罪与谋杀罪除外)。本文通过对被迫行为免责的理论依据及成立条件的分析。论证 了其合理性,并进而揭示了其对我国胁从犯刑事责任立法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被胁迫行为是英美刑法中的一种合法辩护理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深刻的理论依据。作为合法的辩护理由,被胁迫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但由于我国一些学者对我国刑法中胁从犯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对胁从犯和被胁迫行为的混淆,因而对胁从犯应有一个清醒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4.
被害人同意在刑法中究竟可不可以作为合法辩护的理由或者是排除犯罪性的事由,各国立法中明确对此作出规定的并不多见。然而实践中往往容易碰到经被害人同意而实施侵害的行为,对此应如何处理,如果立法不能作出规定则在很大程度上给司法实践带来困难。本文笔者将首先考察英美刑法中的做法,然后针对我国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论判断刑法因果关系的公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刑法因果关系,是确定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在比较欧陆刑法和英美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判断刑法因果关系,可借鉴“无A即无B”(无危害行为即无危害结果)的公式,一般不分刑法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但在危害行为与结果间具有介入因素的若干场合,有区分刑法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必要。要首先采用上述公式确定条件系统(事实因果关系层次),然后具体分析条件对结果作用的大小,进一步明确行为与结果间是否具有法律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胁迫,作为英美刑法中特有的合法辩护事由之一,其存在充分体现了刑法人性化的内容,并且,该理论对于我国胁从犯理论改革与完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胁迫内容、行为人罪行种类以及一般量刑标准的细化分类研究,应对我国协从犯法律制度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7.
田宏杰 《红领巾》2004,(5):45-49
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不仅有统一的根据存在,而且在统一的正当化原理的范畴内,仍有多元论的个别正当化原理的存在,使得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仍然可以发挥重点各异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元论的主张对于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本质的阐明和体系的建立更为合理.而法益衡量说因其所具有的客观性、明确性和概括性等特性,既能对法益保护这一刑法终极历史使命给以有力的说明,又能为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立法制度安排和司法实践操作提供明确、具体的标准,还能为形形色色、结构各异的具体的正当化行为的正当性根据提供充分的理论论证.所以,法益衡量说能够成为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正当性的统一根据,为刑法中正当化行为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不属于主观方面的内容也不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只能通过排除主观要件或者影响客观要件来影响定罪。一般情况下,对法律认识错误,不知道刑法规定不是辩护的理由,但不可避免的情况可以除外。  相似文献   

9.
发源于英美法系刑法中的严格责任制度是否应为我国所借鉴,国内学者对此存有不同的观点,由于该制度是对传统刑法“罪过原则”的一定程度的突破,使得不同的观点之间难以调和。从“奸淫幼女”的司法解释切入,对英美刑法中严格责任制度的涵义和各种学说之间的冲突展开讨论,最终得出严格责任制度不容于我国刑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和英美刑法关于教唆罪的理论相差极大,既有渊源、性质的差异,也有处罚、法律形式、系统的不同,本文在比较两者差异的基础上,对现存的争议问题,如教唆的性质、教唆未遂、教唆犯的处罚等展开探讨,力求对我国的刑法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被胁迫犯罪的侦查与审判有过于简略之嫌,这源于我国刑法对被胁迫犯罪欠缺详尽的规定。传统的"胁从犯"在理论上作为共同犯罪人的分类,限制了被胁迫犯罪的范围。被胁迫犯罪应当在理论及立法上有其独立的地位,应当建立和完善这一体系,以便对司法实践能够有明确、细致的指导,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刑事正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胁从犯是依照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大小而划分出来的一类独立共同犯罪人,胁从犯不仅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而且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小于主犯和从犯。然而根据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可知胁从犯的本质是被胁迫参加犯罪,它并不必然反映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而不是与主犯、从犯相并列的一类独立共同犯罪人。另外,将胁从犯视为一类独立的共同犯罪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诸多弊端,刑法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法定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  相似文献   

13.
因胁迫而结婚是我国新婚姻法增设的可撤销婚姻的法定条件。把因胁迫而结婚作为可撤销婚姻处理而不作为无效婚姻处理,是因为它不仅包含了作为无效婚姻处理的全部功能,而且还体现了作为无效婚姻处理所不能体现的功能。因胁迫而结婚作为可撤销婚姻处理体现了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是对受胁迫一方利益的充分保护以及对胁迫行为进行更为有效地制裁和遏制等功能,弥补了作为无效婚姻处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法制史的走向特征来看,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应当是法治国阶段。因此,我国目前需要的是一种法治国的刑法文化。基于主观主义刑法立场而制定的多元化的刑事责任实现方式与刑法和刑法理论的诸多范畴形成了对峙,不能够适应法治国对刑法运行的要求。因而,为与法治国的刑法文化相适应,我国刑事责任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应当为一元化所替代。  相似文献   

15.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刑事证明标准做出了调整,将“排除合理怀疑”写入刑事诉讼法,这是我国对刑事证明标准的理解取得的巨大进步。排除合理怀疑的做法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早就存在,只是本次刑诉法修改才将其纳入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我国证明标准下的“排除合理怀疑”应该有不同于英美的中国式解读,对于其在我国适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应在我国法律框架下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醉酒驾驶行为给社会、公民造成重大人身和财产损失。自2011年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以来,其行为由原来的违法行为变成了犯罪行为,性质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社会广泛关注“醉驾入刑”能够真正按质按量予以落实,公安交警作为“醉驾入刑”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要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执法,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为亲情和危险所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二十多年的刑法解释实践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能适用于刑法解释实践,本应由刑法规定的犯罪问题和刑罚问题,却由司法解释替代了,刑法赖以支撑的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解释中成为一纸空,刑法作为国家重要基本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本就上述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8.
单行刑法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自身的先天不足逃脱不了退出立法舞台的命运。同样,附属刑法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可以适度保持其宣示式模式。最后,历史选择了刑法修正案模式,并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独领风骚。多数否定或质疑刑法修正案模式的观点均不能令人信服,刑法修正案可以成为我国当今及未来刑法修正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9.
清末刑法改制是中国刑法现代化的进程的开端,其一方面承袭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对西方近代刑法制度的引入,构建了近代刑法体系,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建立了近代的刑罚制度.但是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清末刑法改制也有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