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选型编写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选文是教材的核心.课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成为实施语文课程的主要平台。选文标准不同,入选的文章就不同,如果选文标准不科学、不合理,就容易导致教材质量的低劣。正因为这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出“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共生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对语文教材的选文也有自己的诉求,即追求文质共生。这种诉求与“新课标”对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鸟兽类题材的作品最早可追溯至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发展到南朝梁代,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已将题材类型分为十五种,鸟兽类是其中一个重要门类。该门类着重收录了贾谊《鸟赋》、祢衡《鹦鹉赋》、张华《鹪鹩赋》、颜延之《赭白马赋》、鲍照《舞鹤赋》等五篇赋作。本文则追根溯源,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出发,以文本内容分析为基础,联系萧统文学思想及《文选》的总体选录标准,总结出《文选》鸟兽类赋的选文趋向。  相似文献   

3.
将选文处理成“样本”,是我国语文教材的一贯追求,它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语文教学。但是,何谓“样本”,“样本”如何发挥功能,有哪些编撰策略,对教学有什么要求。对这些问题,我们一直缺乏理论的研究。文章首先界说“样本”的含义及功能发挥方式;其次,在中外“样本“类教材的比较中,着重讨论“样本”类选文的“提示式”及“搀扶式”编撰策略,以鉴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4.
统编本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编排,在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有:课文选文与名著之间的互补,单元主题与“名著导读”主题体裁上的相似,选文阅读方法与“名著导读”阅读的相互配合。在内容上的特点有:注重对经典书目的选择,栏目设置详细,可操作性强,读书方法指导的统筹安排。结合与人教版“名著导读”的比较分析,从“增”“改”及“减”三方面探讨了统编本“名著导读”在编写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王荣生先生根据文本的特性,将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认为它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语文教学价值和功能。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并没有明确的功能分类,基本上都是以“例文”的身份供师生使用的(当然,教师自己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对选文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以从不同侧面发挥不同选文的教学价值和功能)。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也说明了绝大部分选文都是以“例文”的身份进入教材的,是为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概念、方法、策略、态度服务的,说得更明白些,就是为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发挥例文的最大教学价值和功能,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诗经》中有类别众多的文学意象,鸟兽虫鱼意象就是其中的重要类别。探讨鸟兽虫鱼意象的文化意蕴,对于了解《诗经》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试从昆虫鱼鸟意象与多子及丰收观念,鸟意象与爱情婚姻观念,凤凰意象与吉祥观念,昆虫意象与时间意识,鸟兽昆虫意象与君子小人意识等方面阐述之。  相似文献   

7.
高考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无论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试题的命制,都越来越趋于理性。从2006年高考17套语文试卷的“小阅读”看,社会科学类选文和自然科学类选文平分秋色。社科类文  相似文献   

8.
咨询台     
“爪”的读音 问: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中有这样的句子:“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这里的“爪子”的“爪”应读 zhǎ o还是 zhuǎ ?菏泽市侯集乡刘集小学 刘振波 答:“爪”在一般情况下都读 zhǎ o。读 zhǎ o,既可以表示鸟兽的带甲的脚趾,也可以表示鸟兽的脚趾的“甲”,即鸟兽脚趾前端坚硬而尖锐的角质部分。读 zhǎ o的常用词语有:鸿爪、鹰爪、虎爪、前爪、爪牙、张牙舞爪等。   “爪”只有在口语中表示鸟兽的脚趾时才读作 zhuǎ。读 zhuǎ的词语,常用的只有“爪子”、“爪儿”这两个,如:鸡…  相似文献   

9.
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说:教材选文除了文学类就是实用类。实用类文章应该包括应用文和论述文,还涉及交叉文类。各种教材的选文,实用类文章占了“半壁江山”。依教育目标而言,实用和文学并重,对学生的将来是必需的。但在教师这头,对于实用类(论述类)文章的探讨,总体上显得不够。于是,我们结合浙江省“农远工程”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支教活动,选择苏教版必修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在浙江丽水中学和松阳中学策划了一次论述类文章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10.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虽然字面意义简单,内容上却有深涵.“迩之事父”是指将《诗》中所蕴含的孝爱思想运用于现实人生实践中,旨在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状态;“以诗事君”的方式是“达政”与“专对”,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太平;“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不只是指记住鸟兽草木的名称,而是由此体察出人与自然一体圆融的关系,生发出物我相关的仁义之心.无论是“事父”、“事君”,还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天下归仁”的诗教目的.  相似文献   

11.
屈原放于江南之燮,忧思罔极,“凤凰在簸兮,鸡鹜群舞”,冤屈自抑“因归鸟而致辞”,诗容、情感浑然一体,更引“鸟萃兮苹中”表达悲愤郁结之情志。汉以后,文人钟情于“善鸟”“恶禽”以比忠谗的寄托,贾谊《鸟赋》忌寓群小蔽贤的丑恚。此后历代文人情深于屈骚,梁沈约《天渊水鸟赋》,晋傅咸《仪凤赋》、顾凯之《凤赋》、弥衡《鹦鹉赋》、曹植《自鹤赋》,唐李白《大鹏赋》、杜甫《雕赋》、王勃《寒梧栖凤赋》、皇甫涅《鹤处鸡群赋》,宋秦观《叹二鹤赋》。明王世贞《二鹤赋》、杨慎《凤赋》莫不延续禽鸟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12.
钱锺书的《围城》和《人兽鬼》存在化用旧作的现象,即化用早于《围城》和《人兽鬼》的《写在人生边上》及《人生边上的边上》中某个情节或语句,或直接引用,或稍加点染。揭示此类化用,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钱锺书小说的创作旨趣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论贾谊辞赋     
贾谊辞赋无论是骚体赋意味浓厚的《吊屈原赋》,还是汉大赋色彩明显的《鸟赋》,都更多地展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表达才智之士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忧愤感情和坚持理想的斗争精神。这些辞赋兼有屈原赋和荀子赋的体制,趋向散体化,形成问答形式,常用四字句,注意句法整齐,显示出从楚辞向汉赋过渡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威尔斯著名的科幻寓言小说《莫罗博士的岛》中的兽人形象包含着多种象征意义。从人的权益、自然、殖民、独裁以及人性等五个层面予以解读,分析了兽人的多重形象,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恶性高科技和荒谬法律的谴责和担忧。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丘比特和赛姬》的神话性进行探讨,通过对该故事的分析,指出该作品在思想内涵和叙述手法两方面均带有浓厚的希腊神话色彩,体现了以神为中心的希腊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作为《关女与野兽》的最早书面异文,《丘比特和赛姬》在童话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基垫性的意义,对该故事的研究,有助于更全备和更系统地认识该童话的形成和演变。  相似文献   

16.
白族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大黑天神”和“药王爷与琉璃兽”的传说体现出医者的“舍己”精神,并影响深远。在医学人文遭遇瓶颈的当下,挖掘提炼民族文化中的“舍己”文化有现代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慈铭现存辞赋类作品17篇。就体类而言,有古赋,也有律赋。就题材而言,大致包括抒发幽情悠思的咏物赋、带有论说性质的讽谕赋、赋写居室和怀人的亲情赋、写景记游赋和学术考据赋等题材类型。其辞赋文体风格与其骈文创作存在着相同的审美取向,崇尚骈俪,甚至以骈为赋;重视辨体,推崇古赋;征实重典,重视考据,在晚清辞赋创作中自名一家。  相似文献   

18.
科举试"赋"、创作赋体作品和爱重《文选》,是韩国赋学兴起的首要条件,而韩国大学的中文系、就读中国的留学生等是其中国赋研究复兴的当代学缘背景。《文选》所选楚汉魏晋六朝赋的研究是韩国20世纪中国赋研究复兴的起点,而唐赋研究是其重要的成绩,中国赋与书画研究搭起了赋学与书艺辨伪之学的"桥梁",中韩赋家赋作的比较研究开创了国际赋学的新"亮点"。韩国中国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赋论及哲学、史学、儒家诗学等,立论细腻完整、学风严谨不乏创新是其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Book Reviews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s. The Nature of the Beast Richard Hylton Design Denied: The Dynamics of Withholding Good Design and its Ethical Implications Edited by Michael LaCoste Art Education in a Postmodern World Edited by Tom Hardy From Drawing to Visual Culture: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in Canada Edited by Harold Pearce  相似文献   

20.
北宋辞赋继承唐赋基础而又青出于蓝,名家名作迭起蜂出,辞赋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尚雅情结。本论即从该点出发,从对"雅"涵义的界定入手,继而深入探讨北宋文人辞赋尚雅情结的多重表现(包括文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创作),并以众多代表性辞赋作家和代表性辞赋文本为例,力证其作品中的尚雅情结,文末则意在探讨北宋辞赋家尚雅的多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