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个颇有名气的诗人。他一生写的诗,大都收集在光绪十二年(1886)后人所刻的《云左山房诗钞》中。1960年,福州郑丽生先生将《诗钞》与林则徐生前自选诗集《使滇吟草》(为林氏后裔林家臻所藏)细加比勘,辑成《云左山房佚诗》和《云左山房诗钞校录》各一册(均为抄本),共校补出佚诗68首。这样,现可读到的林则徐的诗歌就有六百四十首左右。文如其人,他的不少诗歌充满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李群玉,湖南澧州人。性旷达,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恰如“天下人间一片云”(《言怀》),人品高洁,诗格清新。在他的诗中,虽然缺乏晚唐的社会风雨,但在他笔下,确也曾激发出扣人心弦的诗章。他曾唱道:“穷达未知他日事,是非皆到此时心。羁栖摧剪平生志,抱膝时为梁甫吟。”(《长沙紫极宫雨夜悲坐》)《梁甫吟》,古乐府楚调曲名,声调悲凉,原为挽歌,后世多忧国伤时之作。李群玉之先,“诸葛亮好为《梁甫吟》”(《蜀志》),一生勤国是,死而后已;李太白亦传《梁甫吟》,抒发他赐金放回后的忧愤,抗音吐怀。李群玉雨夜悲坐,忧肠百转,低眉吟唱,可见晚唐社会的苦雨凄风,在他心头也常常激起波澜。他的《洞庭于》,就是两首卓杰的《梁甫吟》。  相似文献   

3.
福州港在闽台两岸集装箱航运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集装箱吞吐量变化情况对全面直航后福州港对台集装箱航运的效果及主要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在"全面直航"阶段,福州港"试点直航"阶段的比较优势削弱了,"全面直航"对福州港对台集装箱航运的总体促进效果不明显,需要在全面直航形势下发挥福州港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小朋友问我,"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这个对联有什么不好啊?我说主要是喻体不好,玉尺、金梭都是死物,将活灵活现的东西比作死物,就把眼前的景物写死了。小朋友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此想到了古诗词教学上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作为学习材料的诗词,都是古代诗词中顶尖的作品。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因为不知道其  相似文献   

5.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四日(1842年3月15日)浙江慈溪的大宝山战斗,是鸦片战争时期最激烈的战斗之一,"定海闻英人言,自入中国来,此创最深,自是不敢深入云".这次战斗的直接指挥者,是清王朝金华协副将朱贵.在这次战斗中,朱贵与子同死疆场.朱贵及其所率领的爱国官兵在大宝山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气慨,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怀念.时人将朱贵父子与牺牲在沙角战斗中的陈连升父子同视为楷模而颂扬,并以他们为榜样,间接地斥责了那些不敢抵抗外敌的清朝腐败官吏:"生能杀贼死殊伦,父子同捐八尺身.二百年来教忠孝,可怜今日祗朱陈."  相似文献   

6.
暑假期间,以考察福州地区古民居为主题的“榕台青年夏令营”在福州开营,12名来自台湾成功大学的师生和榕城青年一起先后考察了福州“三坊七巷”、华林寺等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古建筑。图为两位来自台湾成功大学的师生在福州“三坊七巷”考察古民居。台湾成功大学生来榕考察古民居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0月26日,一个周六的早晨,福州的天空有点空旷,却并不让人感到忧伤。就在此刻,福州一中高中部图书馆学术厅里,正传出阵阵美妙的吟哦——那不是音响在播放,也不是专业的播音员在朗诵,而是一个名叫冯驰的女中学生,一身白衣黑裙,在浅浅地吟唱她原创的古体诗歌《听琴贺诞十六韵》,吟着吟着,唱了起来,又舞了起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仿佛回到古意盎然的世界,心摇神荡。  相似文献   

8.
刘明华《张籍〈节妇吟〉的本事及异文》认为现存张籍集各版本《节妇吟》原题均为三字,寄赠对象或本事的出现始于宋代。文献表明,此并非事实,该诗原题当包含寄赠对象,或作"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师道"当为"师古"之误。  相似文献   

9.
"父子相保"因《塞翁失马》一文为大众所熟知,但在大多数关于这篇文章的注释中,"父子相保"被解释为父子得以一起保全。然而在历代文献中,"父子相保"一词的含义并不是侧重于"全",而更侧重"依"。本文将通过对具体典籍中"父子相保"一词的分析为此词寻求更合理的释义。  相似文献   

10.
《史书占毕》,明胡应麟撰,未有单行本。此书为《少室山房笔丛》中之史论著作。今考得知《少室山房笔丛》有多种版本,今本人手头仅中华书局点校本与四库全书本,通读两种版本,发现有不少异同,今就四库全书本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或补充。以备此本更好的流传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横渠易学作为宋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横渠在建易时在参考、吸收汉易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易学观,文章从物象与易象,易象与气象,太极易象三部分分析得出象在《周易》中有可见的象,有不可见的象。可见的象,即为物象;不可见的象,即为爻象。爻象虽不可见,但其性有阴阳,故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卦中的阴阳爻来体悟和感受吉凶变化、悔吝刚柔。太极是《易传》中的一个概念,张载以此作为太虚之气的称谓。太极作为《周易》中的一个最大的象,象的作用在于表意。张载取太极易象在于以此以象太虚,以象徵“合两”之性。  相似文献   

12.
一部晚清思想史,也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而闽都文化在晚清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林则徐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于晚清思想开放的启动有引领之功;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成了晚清民主思想的源头活水;严复系统地介绍进化论,为晚清的思想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晚清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除林则徐、徐继畲和严复外,还有许多福州人、或虽籍贯不是福州但长期在福州工作(或为官或经商)和生活、深受闽都文化影响的人,也为晚清思想或社会的开放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海州云台山中的偕隐洞、会隐庵,是明朝遗民刘文照负其祖母逃归东海、隐居其中的遗迹。刘文照的祖母是崇祯皇帝的外祖母,崇祯皇帝的生母刘太后是海州人。刘太后之大弟刘效祖,其子为刘文炳;次弟刘继祖,其子为刘文辉、刘文照。李自成起义军陷北京,刘文炳等均自尽,唯有刘文照负其祖母逃回海州故里隐居,成为海州地区的明朝遗民。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作家中,徐光耀第一个指出孙犁具有思想家的素质;强调孙犁一生自觉地师承鲁迅;论析了孙犁对美的追求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注意到了孙犁晚年在个性与艺术格调上的变化。徐虽出于直觉思维,但由于人生经历的丰富与艺术磨炼的坚实,故颇多"点睛"之笔。在论证中,披露了徐光耀先生本文作者未刊书信中的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5.
徐枕亚在《玉梨魂》的写作中多次点出对宝黛爱情的赞赏及叹息,何梦霞与白梨影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也颇有相似之处。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徐枕亚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一方面徐枕亚吸取了宝黛二人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在更重要的命题也就是小说整体情感的抒发上,徐枕亚对《红楼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悲凉"上,并未思考这种悲凉的深层原因,也未能将它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观照《玉梨魂》对《红楼梦》的借鉴关系,我们可以对《玉梨魂》的价值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长子李承乾在被立为太子17年后,最终因谋反而被废,教育不当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在教育上存在四点失误:(一)没有抓住李承乾思想变化的症结,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二)所选东宫辅臣只知犯颜直谏,多不称教化育人之职;(三)不懂得批评艺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四)表达爱的方式不当,使承乾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古籍记载研究,三皇及其顺序应该是伏羲、燧人、神农。伏羲是渔猎时代的代名词,燧人主要是由于钻木取火、击燧取火而得名。神农是早期农业的代名词。五帝当以《史记》所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较为合理,它们都不是原名,而是代表部族、邦国的名称,把邦国名称人格化,成为世袭领袖的名称。五帝之名是人名、是世袭首领名、是部族、邦国名。也是一个时代之名。《纬书集成》中的《易纬稽览图》和《春秋命历序》把五帝视为若干世的时代名称.或者说是一个族团、一个邦国的名称,是比较合理的。五帝分别与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应,可考虑:黄帝时代文化为庙底沟类型文化、大河村类型文化;颛顼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帝喾、尧舜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黄帝的年代当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年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清道光年间,福州西湖李纲祠堂得以修建,林则徐功不可没。云南人程含章对此亦有贡献,然诸多方志史料将其忽略,这既与史不符,又显失公允。因李纲晚年于福州所居名为"桂斋",故祠成,林则徐又于其旁建"桂斋",明其心志。然诸家于李纲所居"桂斋"故址的具体地理位置或语焉不详,或曰无可考。经考证,李纲"桂斋"当建于福州城东报国寺内,城东报国寺位于"易俗里"。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研究其生平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几乎所有的徐志摩传记作者及其研究者都认为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是由于林徽因的出现,使徐志摩做出了与张幼仪离婚的决定。而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即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正是张君劢的好心,催促帮助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才导致了出乎张君劢意外的结果,即徐志摩与其妹的离婚。而根本原因则是徐志摩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要有"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的"挑战""传统习俗"的叛逆思想。  相似文献   

20.
北洋时期的"府院"之争,是指以总统黎元洪为代表的总统府与段祺瑞为代表的国务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根源在于体制设计时的先天缺陷:总统、总理、国会的职责、权限不明晰。而段祺瑞、黎元洪由于资历、气度、性格、处世的原因,加之各自身边智囊特别是徐树铮、孙洪伊的推波助澜,使府院之争更加激烈。而最终以徐、孙二人的双双去职而告一段落。建立民国时设计的三权分立原则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