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演示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1995年,湖南省组织了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竞赛,我参赛的初中“浮力”一课的教学,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好评。现以这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加强演示实验,着力素质培养”方面的一些作法和体会。1 演示实验要注意增强启发性 演示实验既要注意“激趣”,又要自然“生疑”。为此,我用牙膏皮做成一只小轮船,插上一面小红旗,让其漂浮在水面上,而将它展成平整金属,放到水面上随即沉入水底。这就引发起学生的思考:“小船浮在水面受到浮力是肯定的,而平整的金属片下沉,又是否受到浮力呢?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一、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能漂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入水底?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从而引起思维。二、引趣富有趣味的东西,特别能引起学生思维。例如,在学生  相似文献   

3.
哈春 《良师》2003,(17)
一、实验材料与用具:水、橡(xiànɡ)皮泥、水盆二、实验过程:⒈把橡皮泥分成三等份。⒉一份捏(niē)成圆柱体、一份捏成球形、一份捏成碗状。⒊用水盆装大半盆水。⒋把三种形状橡皮泥分别轻放入水盆中。圆柱体和球形橡皮泥都沉入盆底,而碗状橡皮泥却漂浮在水面上。三、实验原理:水有浮力,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时,物体就会沉入水底,而小于浮力时物体就会浮在水面。不过,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与重量无关,而与物体在水中所占地方大小有关。占的地方大,浮力就大;占的地方小,浮力就小。大轮船可以在水面漂浮(piāofú),而小石子却会沉入水下,…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从而引起思维。  相似文献   

5.
一、对问题的认识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由此而见,问题并非与问句等同。例如,当学生学习《水的浮力》知识时,如果问学生:“将铁块放在水里时,它将沉入水底,还是浮在水面?”学生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铁块将沉入水底。”如果问学生:“铁块放在水里将会下沉,但用铁板做成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则无法立即作出回答。两个问句的区别在于,前  相似文献   

6.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这一心理特征,在传授某一新知识前,或在传授新知识的进程中,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举出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或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再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如在讲授液体表面张力时,先提问:水有皮吗 ?“这是什么问题 !水怎么会有皮呢 ?”学生答。接着用玻璃杯盛满水,拿一根针问学生:“我把这根针放到水面上,松手后小针会处在什么位置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沉入水底。”“好吧,我们现在来检验一下…  相似文献   

7.
学生往往认为缝衣针不可能浮于水面上,因为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用手直接将缝衣针放在水面上,因松手的位置难以控制,缝衣针也往往立刻沉入水底。如何使缝衣针浮于水面呢?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2页中,有一则介绍使缝衣针浮于水面的小实验。其做法是:“把一根缝衣针放在一张棉纸上,用  相似文献   

8.
在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浮力和阿基米德定律两个课题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并把课本中验证性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浮力规律——阿基米德定律。 先让学生观察静止在桌面上的木块,说明它由于受到重力和桌面的向上托力的作用平衡。然后,进行类比,说明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和水的向上的托力作用。进而比较木块浮在水面上和船浮在水面上等事例,找出其共性,归纳、概括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液体)向上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接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引导他们进行探索研究的出发点,启发他们联  相似文献   

9.
材料: 一块橡皮泥,一个鸡蛋,一个玻璃杯,食盐。我的问题: 为什么一艘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而一块小石头却会沉入水底呢?  相似文献   

10.
木块放入水中,能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受到了浮力的作用.铁块放入水中,虽然沉入水底,但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可是,还有一些看似浮力却不是浮力的现象,下面就来揭开这些似是而非的“浮力”的“面纱”吧.  相似文献   

11.
点滴录     
上课铃刚停,学生的目光都已被讲台上几样东西——一只几乎盛满水的玻璃缸、一块砖、一杆秤、一小块木片吸引住了。正在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我拿起木片放进缸里,接着问木片为何不沉下去,学生很快答出是水的浮力把它托住了。于是我换了块砖放进缸里,问:“水对沉在水底的东西有浮力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一部分人说有,另一部分人说无,双方互不示弱。我见他们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就说:“到底有没有浮力,谁能想个办法证实一下?”教室里很快静下来了,好胜性驱使学生开动了脑筋。有些学生的目光落到了讲台边的秤上。很快,有人想出了“称砖”的办法。在叫学生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实验开始了。我先从缸底取出砖,称了它的重量,(叫一学生负责记录在黑板上)然后把砖沉入水中(不接触缸底),称出了在水中的重量。根据这两个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一个设计得比较科学的实验,应具备:1.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3.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4.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科学素质。 例如,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中,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的实验的设计:教师一开始让学生将各种大小、轻重不同的物体投入水中,要求他们仔细观察,以引起学生对沉入水中的物体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让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并知道浮力的应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理解水有浮力。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乒乓球、泡沫塑料块、录像带。学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玩具潜水艇、乒乓球泡沫塑料块、铁块、小石块、钥匙块。四、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观看录像 ,引入新课。让学…  相似文献   

14.
一、材料分析1 .教材地位、作用本课题是在学过力、二力平衡、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来研究浮力的问题 :认识浮力的存在 ,探索浮力的规律 .这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和深化 .而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 ,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因此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 ,激发学习兴趣 ;并在探索浮力规律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发展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以前学习的知识得到复习、应用和巩固 .本节内容是本章甚至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点问题 .2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浮力是有感性认识的 ,但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 ,而且往往有些认识是错误的 .例如 ,有的学生看到木块能浮在水面 ,而铁块会沉到水底 ,就认为木块受到的浮力大 ,铁块受到的浮力小 ,或者认为水对木块有浮力 ,对铁块没有浮力 .另外 ,由于浮力与液体内部压强有关 ,学生知道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变化 ,就错误地认为浮力也与物体在液体内的深度有关等 .这些错误的认识由于先入为主 ,所以往往相当顽固 ,会抗拒正确的认识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成为学习的思维障碍 .另一方面 ,这部分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所以...  相似文献   

15.
读了贵刊84年第5期《水不善于传热实验的改进》一文,颇受启发.觉得该实验美中不足是要几个学生上来用手测水温,因而多数同学就只能听说说而已.我对此作了一点改进:取两颗萘,让一颗沉入试管底,一颗放在水面,用铅丝圈拦住,防止下沉(图1),如图加热后,上面一颗萘很快就熔化了,而下面一颗萘我加热了一节课仍未熔  相似文献   

16.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巧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好奇心是智慧的窗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资源,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记得在教“电磁铁”一课时,课前笔者用一块红布把电磁铁包起来,上课时,将红布靠近铁钉,“噌噌噌”,铁钉一下子都被吸到了红布上。学生都被这“吸铁大力士”吸引了。笔者见机提问:“请同学们猜猜看,红布里面是什么?”因为以前学过磁铁的知识,所以很快有…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0月1日晴昨天老师让我们写观察日记——泡绿豆。我先拿了一个盆,接了点水,抓了把绿豆。一松手只听见"扑通扑通"一个个跳进水里。它们在水里上下翻滚着,跳着欢快的舞蹈,很快它们就沉入水底,静静地躺在水底舒舒服服地睡觉。这些绿豆的颜色是深绿的,像一颗颗绿色的翡翠。捏上去硬硬的。我心想;我的小绿豆啊,你快快长大吧!2014年10月3日晴  相似文献   

18.
1 演示实验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的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演示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例如:我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人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水流下的同时,缓缓上升,感到疑惑不解,教师及时点拨:是什么使得试管缓缓上升的呢?学生因对这一问题的好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这一堂课的有效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14课《捞铁牛》是一篇将科学知识融于故事的课文,根据本课所渗透的“抓住事物重点”的重点训练项目,本课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是用什么办法巧妙打捞被洪水冲入水底的铁牛,了解水有浮力的科学知识,认识人们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做很多事的科学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  相似文献   

20.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