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雷 《传媒》2021,(23):91-93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精神交往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出版这种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自身思想、情感和体验的精神交往方式,满足的正是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交往要求".新技术革命推动新出版革命,新出版革命带来人的精神交往方式升级.当前,在传统出版物的"五种形态"之外,新兴的互联网出版物已经引爆"数字浪潮",新兴的场景出版物已经引发"场景革命".未来,随着智能交互技术的新突破,"全息投影"与"人场交互"结合,全息交互出版物这一新形态正在酝酿之中,它将带来人类精神交往的新升级,引发出版业的又一场新革命.  相似文献   

2.
所谓“出版”,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精神产品面向社会公开发市的过程,在狭义上可以界定为伴随机械复制技术应用、精神产品进入商品流通而发展起来,与版权相联系的信息传播行为。网络出版是电子出版的高级形态。广义的电子出版包括以电影、广播电视和电脑媒体为依托的出版,狭义的电子出版则专指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以电脑存储器为依托的出版。后者又区分为两种类型,即单行出版与网络出版。网络出版集中地体现了电子出版的特征,即著述队伍扩大化、接受范围全民化、相互交往便捷化、信息存储多维化、选题内容个性化、产品形态网页化…  相似文献   

3.
视频宣传片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正在成为出版机构宣传品牌和产品的重要工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频宣传片从内容、表现方式到传播渠道都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将视频宣传片精确地传送到用户眼前,是当前出版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当微博、微信这类新媒体传播方式成为主流之后,以大数据为支撑,出版机构完全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精确推送,将视频宣传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正在引导我们进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从E-mail、ICQ、BBS,到网上聊天、网上直播、网络社区等,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无网不在的网络社会。同样,对于出版业、图书业,网络出版、电子图书、按需印刷等网络现象正在从概念走向实务。 网络出版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产物,它是指具备法定权力的出版机构,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换手段的崭新的图书出版和传播方式。其内容是互联网上经过深度加工的、个性化的、完全数字化的内容,完全不同于网上新闻等。 互联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出版行业,…  相似文献   

5.
伴随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建构国际公共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图书出版国际传播的人才建设为着力点,以具体图书出版为事例,从外交人员、驻外文化机构和海内外汉学研究者等多个视角介绍图书出版在对外交往中的贡献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业界对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认识经历了技术中心、内容中心和读者中心3个阶段。技术中心论关注技术引起的传统出版编印发等业务环节以及读者阅读概念的整体重构;内容中心论使出版业回归内容主题,从强调技术体系的自我构建,转为多主体产业发展链,为开放式发展出版业打开了大门;以读者为中心,利用数字技术来开发和利用内容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读者群及出版市场,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及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正在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理念。基于读者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理念,才是更好地发挥技术、内容资源的效能,进一步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自从互联网普及以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传播自己的精神创作成果,几乎成了所有人的权利。这样一种新的出版方式,与传统的以出版社、报刊社等专业出版机构为中心、以纸张为媒介的出版方式相比,不仅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知识的生产和信息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精神创造和知识累积的速度,而且打破了传统出版方式的资源垄断和专业知识垄断,为全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加平等的发展权利。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出版相比,融合出版整合图书、音像、期刊、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广播与电视等媒介在内容生产、产品与内容交付、交互要素与方式以及创作创新等方面优势并使之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新的出版形态。这种出版形态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既包括独有的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交互与个性化的关联,也包括产业领域共有的个性化推荐。本文通过对融合出版中个性化特征包含的内容进行解读,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字化技术,培生教育集团实现了从"教育出版商"向"教育内容提供商"和"教育数字化技术服务商"的转型,其图书出版在产品形态上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整套多媒体并举的学习解决方案,在出版流程上致力于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定制出版。依靠在线网络平台来经营内容资源,培生教育一方面有效地推动了纸质图书的销售,另一方面也创建了新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的精神交往中,图书传播是一种重要的交往方式,其中出版传媒的功能在人类的精神交往中起着认知教化、陶冶性情、文化积存和思想创新等作用.然而,在大众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在争抢注意力资源,其发展态势从信息产业的角度看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出版传媒的产品却在国民阅读中呈下滑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借时装中的"高级定制"概念,探索了当前图书出版活动中根据不同主体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的可能性和具体执行方案。其中,功能个性化图书高定关注重点为图书内容模块的个性化组合和呈现形态的个性化选择;收藏型图书的高定则从读者的收藏需求入手,重点关注图书内容和品质的文化价值,探索执行此类订单的流程和外围资源的建立方式。  相似文献   

12.
书业竞争愈演愈烈,促使出版社将其工作重心从“以产品为核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围绕客户做文章已经成为出版社最重要的营销手段。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了行业增长,为专业图书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前景,于是众多的出版社开始涉足专业出版领域,希望在专业图书市场占有一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跨媒体出版核心问题的分析,从技术角度梳理了跨媒体出版所采用的格式标准以及各自的特征,并从制作角度分析了实现内容与版式分开的两条路径:传统出版机构以纸质图书为出发点的页面"版式"取向和数字出版商以终端自适应调整为代表的内容"流式"处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从学术界延伸至寻常百姓家,人类的交流方式也正在从纸张铅字的范围步入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时代,这就给出版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网络出版.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对数字出版的"泛化"和"窄化",主要源于对数字出版技术基础的误读.这种误读让相关各方在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完成了自己的利益诉求.真正对出版信息组织方式产生根本影响的是标记语言,因此,以标记语言作为数字出版的技术基础具有现实性,也容易让我们透析数字出版的本质.数字出版以标记语言为基础,标记语言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标记的丰富和联想性、内容和形式的分离、文档分析基础上的结构模式对数字出版的生产流程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成本最低廉、全媒体覆盖、个性化定制、管理一体化.因此,数字出版可以界定为:以标记语言为基础,以全媒体为显示形式,以强大的链接、搜索功能和个性化定制功能为主要特点的知识组织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6.
正《心向受众》一书近日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为该书作序。《心向受众》一书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为指导,从受众需求出发,强调以受者为中心,从节目设置到组织生产、从新闻表达到传播抵达,都应贴近受众、顺应受众、服务受众,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阐述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新的传播理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出版和出版数字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数字化技术 (信息技术 )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传统出版从出版 (物 )形态到出版过程 (流程 )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版形态的革命性变化表现在出现了以CD、VCD、DVD光盘为载体的数字音像出版、以CD ROM光盘为主要载体的电子出版、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出版。这些新的出版形态都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出版过程的革命性变化表现在编辑手段的数字化 ,排版技术的数字化 ,印刷工艺的数字化 (如POD印刷 ) ,发行手段的数字化等。在现行的研究中 ,业界对数字化出版与出版数字化的概念界定有些模糊 ,两个概念混用现象比较突出。笔者认…  相似文献   

18.
从刚组建的新疆人民出版总社了解到,以八大生产中心建设为重点的新疆少数民族出版基地的规划蓝图已经绘就,旨在进一步大幅提升公益出版生产能力,多渠道、立体化繁荣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出版事业,满足新疆各族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从刚组建的新疆人民出版总社了解到,以八大生产中心建设为重点的新疆少数民族出版基地的规划蓝图已经绘就,旨在进一步大幅提升公益出版生产能力,多渠道、立体化繁荣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出版事业,满足新疆各族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20.
权威的消解与受众的转化:数字出版时代传播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数字时代,一种新型的传播关系正在孕育并改变着我们对出版传播关系的传统认识.它突破了"传者中心"与"受众本位"旧有观念:一方面要求扬弃传统意义上的传者,打破了作者的权威,分化了出版主体;另一方面,"受众"这一传统概念开始被改造,由被动变为主动,群体化的受众开始转变为个性化的受者.这种新型关系要求数字时代的出版应该更为关注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需要,其终极指向应该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