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中国历代典籍的厄运.从中国古代书籍的历史轨迹中分析出其废兴的原因,以实据告诫人们,国乱就要受害,国弱就要挨打,警示人们不忘历史,努力保护好中国古书瑰宝.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籍丛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籍丛书作为中国古代典籍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与突出象征,其数量甚巨,收入《中国丛书综录》者达2797种,加上其它未收之古籍丛书,约有6000余种之多。另据杨家骆统计,中国历代著述之确曾成书并经著录者至少有25万多种。而今存者仅约10万种左右,其中收入丛书中者约达8.5万种,赖单行散刻流传者,为数仅1.5万种。在8.5万种中仍有单行本者为数亦约1.5万种。故而,今存之10万种左右中国古代典籍,赖丛书之辑刊而不坠者,多达约7万种。由此可见,古籍丛书在整个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3.
<正>历代林业典籍之大成当今环境保护之渊鉴《中华大典·林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集古代林业经典之大成的类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领域最重大的一项文化工程,它囊括了中国古代森林资源及林业科技与文化全部重要资料。全书分为:《森林培育与管理分典》,《森林利用分典》,《森林资源与生态分典》,《园林风景与名胜分典》,《林业思想与文化分典》,共五个分典七巨册。其编纂整理工作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教授担任主编,由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负责各分典的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目录不仅记录了历代典籍的存亡,而且其独特的目录体制,使之能兼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的功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古代目录的产生、发展、繁荣与变革,即从《七略》的六分法到四部分类法,并列举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古代目录,说明了其所体现的时代学术状况。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体育史话》(外文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丛书中的一部。该书全景式地刻画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异彩纷呈,真切反映了古人自强不息的运动精神。中国文化中朴素和谐的理想、宽和融通的精神,形成了中国古代体育与西方古代体育不同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着丰厚的公文历史积淀,历代典籍中有不少公文篇章的辑录,这无疑为建构中国公文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要从中探索出中国公文史发展的科学规律,编写一部全面、系统而翔实的中国公文史,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7.
正《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所收录的书籍,上自先秦,下迄清代,几乎囊括了从古至今(指修书的乾隆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并且,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四库全书总目》等官修大型目录著作,也继承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钩玄提要,提纲挈领,不仅把《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上万种书籍统括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编纂《中华大典》是我国著名资深专家学者倡议,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推一没有中断而绵延至今的伟大文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占代文化。中国历代聚集的大量文化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文化遗产的结晶。为了充分运用和发挥古代文献典籍的作用,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中国独有的类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乏宏篇大著的类书。《中华大典》就是继以博稽众籍,标其苦粹的《是览》、《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13,(10):44-45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全书共三卷,l30万字,上起先秦,下迄明清(1840年前),以历史时代为纲,以重大历史问题为目,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作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上、中、下三卷分别论述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产生与形成、丰富与发展、繁荣与嬗变,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面貌和成就,既从横向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内涵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汲古阁毛晋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其刻书多达六百余种,为历代私家刻书之首。凡收藏中国古代典籍具一定规模者,无论中外图书馆或私人藏书家,其藏品中无不都能觅见毛氏藏书、刻书、抄书、校书。可见,毛氏藏、刻、抄、校事业之影响深远。毛晋亦是一位词学大家,其汇辑的《词苑英华》及其著作《词海评林》,均为词学典籍,本文注重介绍这两部后世学词者极其珍贵的工具书和词学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兰花典籍书目考述》系兰花典籍综括性解题书目。其收录范围为中国历代兰花各种典籍诸如谱录、笔记、百咏、专集、画谱、技法、专著、汇编等,著录内容包括每部典籍之书名、卷数、撰者、内容、版本等尽力考订异同、序列次第、略加评介、著录来源、标明存佚、指出版本、揭示藏处,旨在为世人全面了解中国历代兰花典籍确切情况.呈现兰花典籍发展概貌,揭示兰花典籍变化轨迹。建立兰花典籍系统坐标,把握兰花典籍未来趋向。为喜爱和关注兰花典籍的一般读者指示阅读门径,为深入研究兰文化的学人提供查考帮助。此为中国明代部分之上。  相似文献   

12.
王宗征 《北京档案》2015,(10):56-58
《北京档案》2015年第4期刊登拙文《历史上的中国档案之殇》,记述了历史上中国档案惨遭劫难的几个典型事例,令人痛惜和反思.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在保藏和传承档案方面,也有着优良的传统.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历代多有保藏档案之范例,与"历史上中国档案之殇"形成鲜明对照,并且或多或少于今人有可借鉴之处.现辑述几例,以供同仁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天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谓天学,包括星占学(古人称为“天文”,本意指天象,引申为据天象以占人事之学,含义与今日“天文”一词大异)以及为预先推算日、月、五大行星位置所需要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古人称为“历法”、“历术”或“历”)。翻开历代官史,各《志》中打头的总是《天文志》和《律历志》;在各种综合性类书以及百科性质的著作中,最前面的部份也通常是“天部”。此外在古代政务中、在朝廷职官机构和政治运作中,乃至在古代数术系统中,天学都是特别重要的部份。  相似文献   

14.
先秦献捷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礼,这种军礼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持续达2000多年。但是,由于文献资料零碎散乱,历代的礼家乃至今天的学者对此问题要么只言片语,要么含糊其辞。钩稽先秦典籍和辅以青铜器铭文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对先秦时期的献捷礼的主要内容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古代典籍瀚如烟海。历史与文明,传统与习俗,智慧与知识都蕴藏其中。《史记》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典籍中的精华。然而《,史记》虽然谈不上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但也让身处繁忙和重负之中而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望之却步。但是,经典始终不会被喧嚣和尘埃所掩埋,《史记》必将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兰花典籍书目考述》系兰花典籍综括性解题导读书目。其收录范围举凡中国历代兰花各种典籍诸如谱录、笔记、百咏、专集、画谱、技法、专著、汇编等,著录内容包括对每部典籍之书名、卷数、撰者、内容、版本等并尽力考订异同、序列次第、略加评介、著录来源、标明存佚、指出版本、揭示藏处、酌加案语,旨在为世人全面了解历代兰花典籍确切情况,呈现兰花典籍发展概貌,揭示兰花典籍变化轨迹,建立兰花典籍系统坐标,把握兰花典籍未来趋向。为喜爱和关注兰花典籍的一般读者指示阅读门径,为深入研究兰文化的学人提供查考帮助。  相似文献   

17.
时培磊 《兰台世界》2012,(13):22-23
从《山海经》开始,中国典籍中就出现了许多对邻国日本的记载的内容,以后历代正史中大多设有专门的日本传记。这些记载对于研究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古代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大多为单篇的传记或零散的记载,那么何时出现了研究日本的专书  相似文献   

18.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由于文字多是用梵文写成的,在我国古代有“梵本”、“梵夹”之称。从语言学角度看,一事物有两个名称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但从图书史角度来说则颇不寻常。古代佛教文化活动曾在中国版本学、图书学上有着突出贡献,这其中就能昭示一二。 一、梵本 六朝时期汉文佛教著述里,“梵本”一词已经大量出现。在僧祐(445—518)《出三藏记集》中,“梵本”出现多达八十余处。如卷十三《安玄传》:“沙门维祗难者……赍《昙钵经》梵本来至武昌。”《祐录》(学人对《三藏记集》简称)卷六至卷十二共辑录了一百二十篇翻译佛经的序、记,这些序记一般是译经人在译事完毕所作的,其中一些写作年代在两晋,里面也往往有“梵本”之名,可见,“梵本”早在两晋就已是一个常见的名词,它直接  相似文献   

19.
“苦闷的煎熬使人醇化,战斗的生活使人干练……”读高中时,我曾因头痛休学而落下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历史》、《立体几何》都没学。为补课,高二暑假里,每天面壁站立背诵历史课本20页,做16开本的数学习题集20页。一个暑假下来,二三百页的52开本《中国古代史》,三四百页的52开本《世界历史》能够从头背到尾,升高三后又把二三百页的16开本《中国近代史》全部背完,  相似文献   

20.
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历史见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逐渐形成盛世修书的通例。清乾隆时期,为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历代存世典籍,历时近二十年,汇集数百位饱学之士,在对先秦至清中期重要典籍辑佚、校勘、考据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中华典籍集大成的《四库全书》,不仅这项文化工程规模宏大堪称史上之最,还直接推动了乾嘉时期朴学之风的兴盛。论文以仪征一县之境为视角,希望通过对仪征籍四库馆臣的研究,窥探这一历史时期仪征的文风之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