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赵娜  陶易 《文教资料》2016,(4):175-176
网络流行语是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21世纪以来,网络流行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网络流行语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包括数字类、字母类、表情符号类、英文类,其中英文网络流行语也随之产生,如"hold住"、"no zuo no die",这些词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时时出现。该调查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探讨网络流行语对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影响主要涉及网络流行语在学生们词汇、语言表达及在英语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透过网络语言,特别是流行语现象在大学生群体内的传播,可以折射出大学生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看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影响,从而为思政工作者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材料和方法。文章以时下流行的“人品”为例,说明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的异化作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传播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传播内涵以及传播效果进行系统论述。首先归纳总结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传播平台的创新性;传播主体的广泛性;传播内容的精炼性。其次从传播主体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涵。一是传播主体的"娱乐精神";二是传播中凸显"网络民主"。最后对传播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语言生态环境的改变、受众与传播者的循环传播及传播效应的两面性都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流行语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通过传播,广为流行的、使用人数多、频率高、范围广的词汇.运用访谈法和开放式问卷法编制"大学生流行语调查问卷",通过对465名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郁闷"是当代大学生第一流行语,占总数的89.5%,其后名列前十位的流行语是:搞笑、无聊、我晕、发短信、去死吧、我靠、烦死了、变态、恶心;流行语的使用上均有性别差异,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多地使用流行语;出生地不同的大学生在使用"郁闷"一词上有差异;文理科大学生在使用"发短信"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使用"我靠"和"变态"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大一学生最多地使用"我靠".其次为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最多地使用"变态",其次为大二学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流行语以它独特的表现魅力和丰富的释义迅速成为大学生的新宠。网络语言的发展还会继续壮大和繁荣,我们应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态度去接纳网络流行语,提高教育学生价值观的实效性,以推动网络语言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快速兴起打破原来的生产生活格局,重塑了人们的交往关系,其中网络流行语正是适应新媒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之下的一个缩影,它反应了社会部分群体随时代变迁留下的文化烙痕。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发展高度密切相关。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异质性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一定解构作用,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涵进行解读。一是从信息传播的渠道—传播媒介视角分析其与网络流行语的密切关系及产生的影响;二是从传播主体视角分析传播主体的广泛性特征及"娱乐精神";三是从传播效果角度阐释网络流行语的受众特征及传播效果的两面性,以期能对网络流行语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开始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剖析网络流行语"XX体"的流行现象、语义分类以及快速复制传播的内在动因。模因是网络语言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因";"XX体"具有强势"基因",复制、传播、繁衍机制完善;对"XX体"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网络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介的拥护者,不仅乐于身处这种融合空间,同时还推动着虚拟和真实空间的"场景化"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网络媒介环境复杂多变,在融网阶段,大学生思想方式、行为模式、表达方法等方面具有六个典型特征:网络流行语盛行;独立思考减少;媒介责任缺位;价值观动摇;道德忧虑;理想信念模糊。  相似文献   

10.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有效性,在理念上应使教育思维与产品思维有机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引导力;在内容上应具备高唤醒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亲和力;在传播机制上形成传播过程闭环管控系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力;在传播保障上做到导向意识、技术保障、传播队伍"三到位",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偏好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对新疆警察学院等学校的1 037名在校高职学生进行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具体表现为:娱乐工具使用得分最高,信息渠道次之,社交工具使用第三,交易工具使用得分最低;另外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在不同学校、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学校来源地上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的学生在网络使用偏好上有显著差异,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地因素上也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人口学变量是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日益凸显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问题中,技术控制手段以其议题设置的可控性、引导效果的直接性、信息过滤的便捷性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不可少的选择。而基于技术控制视角的大学网络舆论引导,旨在构建"以技术控制为核心,以思想引导为基础,以法制约束为保障,以道德自律为目的"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体系,辨证"疏"、"堵",提升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实效。  相似文献   

13.
结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特点,通过分析当前新媒体形势下大学生意见领袖现状和管理缺位状态等问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培育与管理,可以从发现、引导学生草根意见领袖,培育、提升学生骨干意见领袖,树立品牌官方组织意见领袖,动态管理各类学生意见领袖,来助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掌控舆情,维护高校安定稳定,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广州大学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新动态,研究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新特征和健康引导方面的得失,从而提出构建"大学生虚拟网络社区",增强学生自我参与管理能力,引入分层分级规划,以提高网络管理能力;利用"网络融合"的优势,整合大学教育网络资源,加强管理、教学、校医院等部门的合作与共享,深层次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构思行之有效的健康引导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必须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对舆情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文章从分析"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入手,探讨了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并重点就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思政工作向"主体—主体"结构转型,弱化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功利思想;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交际障碍、网络成瘾以及信息封闭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到积极深入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培养意见领袖,掌握社交网络话语权,从而主导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交往行为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舆情状态发生大幅度转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地挑战。现如今大学生思想思维更加多元化,高校需以全新的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确保在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可减少甚至消除大学生从网络接受到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提供适应学习的平台,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8.
网络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有:网络资源的海量性、高效性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网络资源的趣味性、直观性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生动性弥补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枯燥性。网络资源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主要路径有:把网络资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触及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把网络资源融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把网络资源融入道德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把网络资源融入法制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把网络资源融入择业和创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提高择业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勤工助学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济困育人方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创业型勤工助学中心不同于传统的勤工助学模式,它充分立足于学校和学生实际,在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助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内涵、特点及其重要意义,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做好应对工作。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进而论述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