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内·欧茨最新一部优秀作品,作者运用心理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受纳粹迫害的德国犹太人的心路历程。其中丽贝卡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三代人的生存观念截然不同。父亲雅各布·施瓦特这一代自从来到美国心中就充满了"排他"意识,丽贝卡这一代在犹太身份与美国身份之间抉择,扎克这一代展现给读者的就是美国人的生存观,最终获得音乐家的成功身份。  相似文献   

2.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混血华裔家庭的生活,表上看似是成功幸福的一家,但在背后这个家却承受着巨大的种族和社会压力。本文将从身份认同角度着重来分析以詹姆斯为代表的二代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自身华裔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在其小说《喜福会》中,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在父权社会和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兼容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自我认识。作者通过对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挖掘了形成华裔女性自我身份危机的最大根源,使读者意识到,只有消解了东西方的文化对立,才能重新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作家梁志英的短篇小说集《凤眼及其它故事》描述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边缘生活。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故事集中第一部分《离开》中主人公的身份追寻问题,并着重探讨这些边缘人物身份追寻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文章认为,尽管各个主人公拥有不同的成长、生活经历,但身份追寻的结果并无二致,都是被迫选择了离散状态。  相似文献   

5.
英籍加勒比海女作家简·里斯是一位有着多重文化身份的作家。简·里斯出生在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的多米尼加,父亲是英国威尔士人,母亲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克里奥尔人。这种既不属于英国人又不属于殖民地人的复杂背景导致了其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文化认同危机。简·里斯是一位置身于西印度群岛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文化身份中的无根性和边缘性在她的作品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探讨简·里斯的文化身份问题,分析其小说《藻海无边》中的女主人公安托万内特的文化身份危机,揭露父权制和殖民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6.
约翰·埃德迦·韦德曼的故事集《丹巴拉》生动刻画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入侵下失去了非洲文化身份,因此他们急需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构建其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韦德曼通过文学重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黑人家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壮大的家族传奇,帮助美国黑人重构黑人的文化身份,在社会中得到认同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7.
比较教育是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从而促使很多专家学者们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力争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做一些贡献,使得比较教育学科更具有活力.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育学身份的不同观点,并呈现了比较教育学身份危机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双重意识下的美国黑人不可避免地经历着身份危机,现实的生存空间成为黑白异质文化交锋的场所。在《兄弟与看守者》一书中,魏德曼刻画了约翰和罗比对身份危机的不同抗议方式。本文从空间的视角,解读弟弟罗比用暴力方式进行抗议的原因以及哥哥约翰如何逃离黑人空间,以反讽式书写表达抗议。通过展现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和抗议方式,魏特曼揭开了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神秘面纱,为黑人寻求平等空间和身份提供了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9.
《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是美国著名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一部中篇力作。小说通过主人公寻父以重构自己历史而展开情节,作品中对于历史、宗教、文化的种种叙述都显露出解构的态度。拉尔斯痴狂的寻父之旅最终归于徒劳,随之建构的身份也崩溃瓦解,所有的追寻都归于飘渺,所有的确定都不确定。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是个体行动的力量源泉,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模糊与困惑非常不利于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青少年体质的提高。作者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表现的梳理,从制度和个人两个层面分析了造成身份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制度变迁与自我重构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华裔美国文学身份认同研究多从作品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出发,实现从"对抗"到"融合"的完美模式,这种针对女性群体的单一主题研究,并不是身份认同的终结。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以小说《喜福会》为研究文本深入探索华裔美国女性从最初的身份困惑,到追寻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身份的建构历程。这种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消弱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而且对全球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的犹太裔小说家,本文从犹太民族的历史以及贝娄的犹太家庭环境谈到犹太元素对贝娄的影响。又从美国文化对贝娄的影响和同化,谈到他的犹太灵魂和美国生活发生的矛盾冲突以及碰撞交融。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作为表现犹太性和美国文化冲突的范例,对于深入理解贝娄的写作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是"美国现实主义的主要发言人",本文主要通过对生活在美国两种文化夹缝中犹太作家的写作特点的分析,来揭示最具有"贝娄式风格"的作品《赫索格》所体现的现代美国社会对犹太知识分子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两种文化共同的历史沉淀。华裔美国作家特殊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其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矛盾状态。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华裔美国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成为华裔美国作家必须面临的复杂状态,特殊的生活状态给予他们特殊的身份选择,回归、背离抑或超越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试从身份的寻求问题浅析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中主人公莱拉的身份选择。  相似文献   

16.
当代图书馆人身份意识凸显困惑,这种困惑是集体理念和精神向心力,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真实。图书馆人的身份不但表明图书馆权利的正当性和历史的必然性,而且还是社会体系结构中图书馆位置移动时,寻求自我定位的合理需求。它有助于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平衡发展,避免被动与无奈。  相似文献   

17.
谭贝 《职大学报》2013,(2):26-30,36
文章通过对清穿小说《梦回大清》中穿越女主人公茗薇重构的身份解读,旨在表现古今两种不同文化冲突、碰撞下产生的特殊的人物身份。茗薇以穿越古今的身份游走于两种社会,她在矛盾冲突中构建的身份,是两种文化融合的产物。茗薇既履行了传统女性身份应尽的道德义务,又保留了现代人执着的自尊底线,高扬现代女性主体意识,成为获得独立身份的女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徐忠雄的《天堂树》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的地属感概念,通过分析少数族裔对美国环境的体验、感受与其身份构建的关系,重新审视少数族裔追寻身份的艰难之旅,探讨少数族裔不断发展变化的身份认同过程,从而说明包含美国环境在华裔美国人追寻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以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体育身份在现代公民社会发展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从体育消费、体育实践、体育运动方式、体育生活方式及体育参与群体方面考察社会公民的体育身份,围绕提升公民社会地位、社会参与、生活品味,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及张扬公民个性展开阐述,突出我国社会公民的体育身份认同。我们应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公民体育参与;提高市场供给能力,满足公民体育消费;树立科学价值取向,倡导体育生活方式;鼓励组建各种体育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体育身份使体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公民的认可,为推动公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运用身份协商理论分析了信息技术时代下体育教师传统身份所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应对困境提出了对策。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让体育教师的传统身份岌岌可危,主要表现在体育教育文化变迁导致的体育教师身份危机和体育教师教学实践体验到的身份尴尬。根据身份协商理论,体育教师需要从觉察力、身份认识、协商技巧三个方面通过身份协商来应对当前困境,满足信息技术时代寄予体育教师的身份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