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小说有多个题名,它们在《凡例》中出现的顺序与在第一回交代其由来时的顺序略有不同。《凡例》中的顺序暗含作者攻守回环的太极笔法,且各题名有着文白雅俗的风格差异,暗藏了褒贬态度。在各题名的关系中,作者以“红楼梦”总括全题,以“金陵十二钗”指涉真事,以“悼红轩”关合“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且以“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一事透露了隐于文本背后的创作本事。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这部巨著经历了漫长的成书过程,我们从它书名的演变就可窥见一班: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第一回)  相似文献   

4.
关于这个论题的意义和价值,这里我就不说了,只谈谈基本结论,作一简要论证.我是在六二年因受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的影响而走上研红探曹之路的.在前人思想成果的启发下,逐步弄清了《红楼梦》原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的作者和评者(批者)即曹雪芹和孔梅溪的生平及《脂砚重评石头记》的缘起内幕与写作及评注过程的.具体结论如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记者石头,《情僧录》的录者情僧,空空道人,即是书中说的“增删披阅者”曹雪芹;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评者脂砚斋,“脂砚先生”,“畸笏叟”,  相似文献   

5.
俞晓红 《学语文》2003,(3):32-32
《红楼梦》第一回借空空道人之口,道出该书曾有五个题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当初女娲补天所余之石,因茫茫渺渺二仙之功,  相似文献   

6.
红楼说梦     
一篇作品的主题,往往就在标题上,这是文学常识,《红楼梦》亦然。“红楼”何来?答案即明标于该书第一回:“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白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此即便是石头记的缘起。”原来“悼红轩”即“红楼”,为著书之场所也。那么梦呢?也就是“披阅”与“增删”之文的内容与主旨了.这话也明标在该书第一回:“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宇,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看来曹雪芹是位老实人,写书连主题也明示在开篇。可是我们后来的读  相似文献   

7.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展开原著即可发现,曹雪芹在第一回开头就将其长篇小说定名为《石头记》,随后又述及另外的书名及其由来,道是:“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  相似文献   

9.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的前半部分,略去了上回末黛玉等在李纨处拉闲话的情节,后半部分便是铺叙薛宝钗家概况及其合家入京事宜。仅从判断葫芦案来说,葫芦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整部《红楼梦》而言,他的地位则微乎其微。然而,深得小说艺术壶奥的曹雪芹,竟以葫芦僧设题立回,自然有其特别的艺术匠心,因此,理解这一精湛的构思,就成为解读小说的前提和关键。曹雪芹开篇曾不无担忧地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我看来,葫芦案的个中滋味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0.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七百多个,曹雪芹为他们拟定姓名可谓独具匠心,仔细揣摩就会觉得趣味无穷。首先,《红楼梦》的取姓含义具有多义性。以“贾”为例,其谐音为“假”,意在说明小说中“真事隐去”,“假语存焉”。但是,贾——假的含义还有更宽泛的理解:贾——假家、假史(野史)、假学(薛)、假政、假宝玉、假皇帝、假妃等等。过去的历史是虚构的谎言,一切皆假。  相似文献   

11.
解读“因空见色”“自色悟空”应摆脱“色”“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字面意思所惑,才能理解其真义。“自色悟空”表现了空空道人的理性思考。经此一“悟”,他才如酣梦惊觉,认识和信仰翻然生变,原来厚地高天,自古及今,人间之“至情”无时不在,佛家所谓“色”“空”,实为自家心造的幻影。由此解悟,空空道人才易道为僧,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作匠心独运,于开卷处巧妙地映现了宝玉的精神面影,暗示了《红楼梦》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2.
章新华 《高中生》2010,(28):16-17
一部《红楼梦》,让人百读不厌,单说其命名的艺术,就叫人回味无穷。先就书名来说,原名《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情僧录》指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红楼梦》中有空空道人改名情僧的情节。本文经过对《红楼梦》对各版本的这段情节仔细校勘比较,发现这一错误认识源于一条误入正文的批注——“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并梳理其演变,展示这一情节不断坐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一部以佛教哲学的“苦了”为主题思想的人情小说;“苦了”既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也是《红楼梦》的中心思想、主题和核心;它涵盖全书,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故子的养小放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随着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事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事,“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涟“家兄”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讼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巨著,它对人类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在我们的青史上却找不到片言只语的记载。他的同时人就曾深表遗憾:“所著《红楼梦》小说,称古今平话第一。惜文献无证,不能详其为人。”(《八旗画录》卷中引《绘境轩读书记》)。近些年来,通过不少《红楼梦》研究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不懈努力,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曹雪芹生平家世的史料和文物,使我们渐渐对这个才华卓绝的文学大师有了更多的了解。这里,择其要者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7.
秦可卿是《红楼梦》的“败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形象不够丰满的一个重要人物,有人因此认为秦可卿是曹雪芹“一时的败笔”。从秦可卿与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是《红楼梦》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许多著作因种种原因而出现了许多同书异名的状况。读书、买书、查书、借书,不可不了解一些同书异名常识。例如:《红楼梦》(十六卷一百二十回,清曹雪芹撰),又名《金玉缘》《大观琐录》《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白蛇传》(佚名),又名《义妖全传  相似文献   

19.
1994年1月8日,《文艺报》登载了王家惠先生《曹渊即曹颜——曹寅曾过继曹鈖之子》和刘润为先生《曹渊:<红楼>的原始作者》。3月9日《中国文化报》继之登载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关于<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进展》,赞颂王文和刘文是“画龙点睛的著作”:“王家惠画龙,而刘润为点睛。有此一点,全龙活了,而《红楼梦》一书原始作者的找出,使七十年来的悬案至此解决。”三篇文章、关系紧密,合若符契,发表不久,即又引起一场争鸣①。 《红楼梦》作者是不是曹雪芹,此问题最早提出,可以上溯到二百年以前。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刷印此书所作《红楼梦序》曰: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什者相传不一,究不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 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这不是最早提出疑问的,然此文对后世影响甚大。王梦阮《红楼梦索隐提要》曰: 是书成于悼红轩中,曹雪芹先生增删五次,此书所明言者。……意者此书但经雪芹修改,当初创造,另自有人。 如果说程伟元对曹雪芹的著作权,仅仅持怀疑的态度,至王梦阮,则由怀疑发展到否定。 批评王梦阮《红楼梦索隐》的胡适先生《红楼梦考证》,在作者问题上下过一番大力,他明确说:  相似文献   

20.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与读者沟通的第一个情感驿站。是驻足品尝,还是掠门而去,往往在于读者和题目能否一见钟情。鲁迅说:记人,就要记他的眼睛,题目就是作文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了解文章的内涵,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方面,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们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曹雪芹的《红楼梦》本名《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红楼”概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